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赛尼哌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已随诊1年的46例应用赛尼哌的肾移植患者(赛尼哌组)临床效果,并以同期肾移植患者未用赛尼哌治疗的66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未进行其它治疗.赛尼哌组(商品名:达利珠单抗;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血管开放前1 h使用,第2剂用法相同,在术后第14天给药.对2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8.6%.显著低于对照组(2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感染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剂赛尼哌加上CsA、Pred,联合应用的急性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能明显降低而不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感染、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2剂赛尼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已随访 1年的 32例应用 2剂赛尼哌患者的临床效果 ,并以同期肾移植 9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赛尼哌组在 3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3.1% )显著低于对照组 (2 3.9% ) (P <0 .0 5 ) ,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剂赛尼哌加上CsA ,MMP ,Pred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方案对预防同种尸体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使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环孢素(新赛斯平胶囊)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同期行肾移植的8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除了治疗组术前使用赛尼哌外,两组病人术后治疗方案相同。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5%),在感染及毒副作用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肾移植术前应用单剂量赛尼哌联合新赛斯平胶囊,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且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AR)发生率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将2002年9月~2006年11月113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组(n=29)、MP+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组(n=17)、MP+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n=8)、MP+赛尼哌组(n=12)、MP+ATG+赛尼哌组(n=30)、MP+ALG+赛尼哌组(n=17),各组免疫抑制诱导治疗后均联合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泼尼松(Pred)3联维持免疫抑制治疗.进行同期队列对照,只定期随访,观察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 各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MP组34.5%、MP+ALG组17.6%(RR=2.456,P>0.05)、MP+ATG组2.5%( RR=3.684,P>0.05)、MP+赛尼哌组25.0%( RR=1.579,P >0.05)、MP+ATG+赛尼哌组3.3%(RR=10.526,P <0.05)、MP+ALG+赛尼哌组5.9%(RR=8.421,P <0.05).结论 联合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免疫抑制诱导治疗方案与单用MP组或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组比较,肾移植术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较低.单独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治疗方案可减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但与单用M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两种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21例肾移植分为两组,CMP方案组:环孢霉素A(CsA) 霉酚酸酯(MMH) 泼尼松(Pred),CAP方案组:CsA 硫唑嘌呤(Aza) Pred,术后观察两组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发生频率及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和副作用。结果 术后CMP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CAP组,而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却高于CAP组;术后半年内CMP组CsA用量低于CAP组CAP组肝肾中毒,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AP组,两组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肾移植术后CMP方案优于CAP方案;MMF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可以减少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肾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赛尼哌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应用赛尼哌(zenapax)作免疫抑制诱导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至2002年11月200例肾移植病人分为zenapax组(n=150)和对照组(n=50),前者采用zenapax作免疫抑制诱导治疗联合CsA/FK506 MMF Pred三联维持治疗,后者除不用zenapax外,余同前。观察两组术后过敏反应、急性排斥、感染及白细胞减低等并发症。【结果】Zenapax组和对照组均无过敏反应发生,各有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和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7%和10%(P>0.05);两组分别有7例和4例术后白细胞减低。【结论】Zenapax可明显降低肾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不增加感染、白细胞减低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诱导药物;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赛尼哌(Zenapax)在预防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2005年5月接受尸体肾移植88例,术前HLA氨基酸残基配型均为2MM错配,淋巴毒交叉配型阴性。其中群体反应抗体阳性受者为A组(n=28),其余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A和B组赛尼哌用单剂50mg诱导治疗,手术前2h静脉给药。所有受者在围手术期和术后均采用同样"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3组之间的年龄、性别、ABO血型分布、供肾冷热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生化检验,超声波检查,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4.3%(n=4),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7%(n=2),C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6.7%(n=5)。使用赛尼哌B组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赛尼哌组(P〈0.05),并且赛尼哌组需要接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治疗的患者少于不用赛尼哌组,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的损害及感染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赛尼哌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总体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感染的并发症,对于PRA阳性受者只要避免致敏的抗体,其治疗效果仍然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本组8例心脏移植受者应用免疫诱导方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8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免疫诱导采用术前12h内及术后第14天2剂赛尼哌1.0mg/kg(抗白介素-2受体抗体)结合术后前5d5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00mg/d的方法,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骁悉(或硫唑嘌呤) 泼尼松三联方案。结果 全组无死亡,移植后早期心内膜心肌活检无明显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物功能不全,无明显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远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心脏移植围术期采用2剂赛尼哌结合5剂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和减少器官功能损害,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两剂量赛尼哌对肾移植中急性排斥的预防作用.方法赛尼哌分别在移植前2h和移植后14d给予,术后应用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术后1年时对照组活检证实急性排斥的发生率为22.5%,赛尼哌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赛尼哌组中肺部感染5例,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霉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6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使用赛尼哌前后,淋巴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无发热、头痛、急性肺水肿等细胞因子释放表现.术后1年时赛尼哌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45%/95.45%,对照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95%.结论两剂量赛尼哌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且疗程短,耐受性良好,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增加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防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3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项研究,根据应用ATG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16),常规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2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7~14 d;B组(n=123),肾移植患者接受低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0.75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5~10 d.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人肾存活状态、早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1、3、6个月血肌酐水平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低剂量ATG在有效发挥免疫诱导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感染、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本组8例心脏移植受者应用免疫诱导方案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8例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免疫诱导采用术前12 h内及术后第14天2剂赛尼哌1.0 mg/kg(抗白介素-2受体抗体)结合术后前5 d 5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100 mg/d的方法,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 骁悉(或硫唑嘌呤) 泼尼松三联方案。结果全组无死亡,移植后早期心内膜心肌活检无明显急性排斥反应,无移植物功能不全,无明显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远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心脏移植围术期采用2剂赛尼哌结合5剂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方案能有效预防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和减少器官功能损害,但可能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舒莱诱导治疗预防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8例没有应用舒莱(对照组);27例应用两剂舒莱进行诱导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均以普乐可复、吗替麦考酚酯和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血肌酐下降速度、副反应发生情况和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26.32%(10/38),舒莱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为7.41%(2/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舒莱组移植肾的血肌酐下降速度快(P〈0.05),但1年人/肾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在应用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结合舒莱免疫诱导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且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布雷迪宁联合环孢素A、强的松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强的松常规3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布雷迪宁+环孢素A+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术后6mo内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AR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血肌酐平均下降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治疗方案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雷迪宁预防异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临床效果好,毒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SRL+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霉酚酸酯(MMF)+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SRL+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SR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①实验组(n=20):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菌素A(CsA) SRL 强的松(Pred);②对照组(n=40):免疫抑制方案为CsA 霉酚酸酯(MMF) Pred。随访二组在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Kap lan-M e ier法分析两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无急性排斥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术后3月时因肺部感染死亡,两组其他患者6个月内均带功能存活。除血脂水平外,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急性排斥发生率、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同。实验组发生急性排斥2例(10%);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5%);肺部感染5例(25.0%);血脂异常11例(55.0%)。对照组中急性排斥8例(20%);移植肾功能延迟1例(2.5%);肺部感染6例(15.0%);血脂异常13例(32.5%);肝功能异常2例(5.0%);腹泻12例(30%),白细胞减少1例。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CsA SRL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8.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FK506)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前3个月内)的临床应用,FK506在我国器官移植的应用积累资料。方法:对63例接受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受者采用了FK506为基础的三联药物免疫抑制治疗,监测急性排斥的反应发生率以及各种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13%),其中移植肾破裂出血并切除移植肾1例,均未出现严重副作用,其副作用主要为震颤19例(30%),腹泻10例(16%),恶性呕吐6例(10%),血糖升高5例(8%),失眠5例(8%),头晕4例(6%),外周白细胞减少4例(65),胸痛2例(3%),皮肤瘙痒2例(3%),调低剂量后症状可减轻,结论:在肾移植术后早期,FK506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白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舒莱和塞尼哌在肾移植高危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9例肾移植高危患者被随机分为抗IL-2R单克隆抗体治疗组(39例)和非治疗组(30例),前者在三联免疫抑制荆基础上加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舒莱(术前2h及术后第4天各20mg静滴)或赛尼哌(术前24h及术后第14夭各50mg静滴)治疗,后者未给与抗IL-2R单克隆抗体。观察移植术后1年排斥反应发生率、人/肾存活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后1年,抗IL-2R单克隆抗体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排斥发生率分别为5.13%和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1年人/肾存活率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肾移植高危患者中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塞尼哌、舒莱)可明显减少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在提高患者人/肾1年存活率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