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曹鸿云 《吉林中医药》2010,30(3):213-214
咳嗽初起常因外邪袭肺,见咽喉不利、腑气不通之象;缠绵难愈兼脾失健运,见痰浊阻肺之征;慢性久咳气阴不足,痰瘀互阻。诸因素致肺失宣肃,气机逆乱而咳。临床中注重分期论治,调畅气机,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病机之关键,贯穿于中风全过程。中风病常见的痰、瘀、火、风等病理产物均由气机逆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所致。治疗中风病当重调气,调气之法有通腑、调肝之分,临证当区别应用。  相似文献   

3.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 ,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 ,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 ,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 ,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 ,则肺能主宣降 ,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 ;腑气畅 ,则肝能主疏泄。提出 :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 ,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 ,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 ,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瑞  林扬 《中医杂志》2003,44(11):827-829,842
通腑法并非只是以荡涤肠道、通导大便为目的。大肠之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六腑乃至于五脏气机的升降,同时,气机升降正常则可转输精气,排泄糟粕,使人体达到正常的阴阳平衡,即新陈代谢。因此,通腑法是指通过通利腑气,使大便畅通,达到疏调脏腑气机的目的,从而治疗各种与腑气有关的病症。通腑法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5.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3,497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脏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7.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霍介格以痰、瘀为关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认为痰瘀留滞肠腑,日久则酿生癌毒.霍介格在临床治疗此病过程中,强调辨清二者标本主次,治疗上重视疏利气机以消痰瘀,兼以扶正固本,攻补兼施,对癌毒久聚者适当佐以清热解毒抗癌之品,附医案1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试论下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和运用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脑血管病,来势迅猛,病势暴急,具有血瘀脑络、升降逆乱,腑气不通等病机特点。急用下法使络通瘀化,气机调畅,腑气畅通,有利于改善预后,待病情稳定后再议他法,对减轻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下法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和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辨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因其病势缠绵 ,且有发生癌前病变之可能 ,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认为其病理机制大都与“血瘀”有关 ,从“瘀”辨治 ,疗效较为确切。兹述浅见于下 ,以就正于同道。1 胃络瘀阻是基本病理胃乃多气多血之腑 ,气机升降出入的有序 ,以及津血的煦濡 ,是维护胃腑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 CAG患者往往病程较久 ,其病变亦从气分深入血分 ,从而形成气滞血瘀、胃络瘀阻、血行不畅的局面 ,致使胃粘膜腺体失养、减少 ,呈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更有的患者尚伴有肠上皮…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中风以其高死亡率、致残率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既是出血便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由瘀血引起的症候,辨证为血瘀证。根据“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的理论,祛瘀应贯彻治疗过程的始终。但血瘀证的成因不一,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使得血瘀证每与其它证兼夹,因此祛瘀常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本文对通腑逐瘀、利水散瘀、熄风通络、涤痰活血、益气养血等方法加以探讨。 1 通腑逐瘀,畅顺气机,荡涤瘀血 出血性中风发病前,约有半数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便干便秘等表现,腑气不通是出血性中风的诱发因素之一。腑气不通表明…  相似文献   

11.
He W  Tong YY  Rong PJ  Yang KJ  Zhao YK  Li FL 《针刺研究》2012,37(1):83-86
本文以MEDLINE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为基础,对国外30年来针灸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现状进行了计量分析。其中排名前5位的疾病种类包括: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295篇)、神经系统疾病(230篇)、妇产科疾病(164篇)、手术相关症状(134篇)、戒断症状(70篇);在这5类疾病中各国的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德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59篇、神经系统疾病62篇、妇产科疾病17篇、手术相关症状21篇、戒断症状8篇)、美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43篇、神经系统疾病27篇、妇产科疾病24篇、手术相关症状27篇、戒断症状29篇)、英国(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38篇、神经系统疾病17篇、手术相关症状14篇、戒断症状6篇)、瑞典(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疾病17篇、神经系统疾病16篇、妇产科疾病28篇)以及韩国(神经系统疾病14篇、手术相关症状5篇、戒断症状3篇)。  相似文献   

12.
刘峰  张恒  丁月芳  展翼 《光明中医》2011,26(9):1799-1801
目的 通过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考察其是否具有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不同浓度下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 各浓度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相反,从培养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看,浓度为0.1mg·ml(-1)的低浓度梓醇对部分供试土壤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占供试土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功能影像学技术用于针灸干预弱视的脑功能研究日益引起关注,尤其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能够检测评估弱视患者视觉异常脑区分布和功能连接,更有助于揭示针刺干预弱视的脑功能可塑性机制。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可从弱视及针刺干预研究中BOLD-fMRI常用方法、对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于针灸干预弱视的脑功能机制的研究3部分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化针刺干预弱视脑功能机制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伤寒论》“心下”病证的有关条文内容,从痛、满、痞、硬、结、悸等6个方面予以详尽辨析,以示明“心下”病证轻重变化及遣方用药的特点,为“心下”病证辨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种证型的临床差异及血流变、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750例中风住院患者,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治疗,综合实验检查,对比分析中经络与中脏腑的差异.结果与结论 中脏腑证在年龄上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1);中脏腑证全血黏度正常者所占比例明显小于中经络证(P<0.01),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者比例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1),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大于中经络证(P<0.05,P<0.01);中经络证以阴虚风动、风痰瘀阻居多,而中脏腑证以痰湿蒙神、风痰火亢居多.  相似文献   

16.
李志道教授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基于中医针灸传统理论、现代医学肌腹理论及多穴组合疗效扩增效应创立四肢组合穴,包括肱二头肌三针、肱三头肌三针、前臂内侧六针、前臂外侧六针、股前九针、股后九针、小腿外侧八针等,针灸临证应用疗效显著,为针灸临床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建宏  耿霞 《河南中医》2003,23(8):83-86
针灸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但针灸治疗骨折还属起步阶段。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疗效的证实方面,而对针灸治疗骨折的一些重要因素,如配穴规律、治疗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还缺乏专门研究;已对针灸调节激素水平、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但针刺对垂体一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肾上腺皮质作用的具体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进一步探讨针灸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也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整理和总结国内近年来针灸对体表、脏器微循环及微循环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影响的相关文献,较为系统了解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以微循环为切入点,对手针、电针、艾灸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尤其是对脏器微循环研究明显增多,以胃肠、脑膜微循环为主,生殖系统如子宫等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针灸可明显改善微循环状态,且不同穴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目前关于针灸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研究较少,且研究缺乏系统性,多学科交叉合作较少。结论针灸对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应将针刺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与相应的治疗效应相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研究中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共同应用于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缪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缪刺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方法 将检查出健侧腰 4夹脊、腰 5夹脊穴压痛的 ,并且压痛在 以上的腰突症患者 6 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4例 ,治疗组采用健侧穴位注射 ,对照组则在患侧施穴位注射 ,两组均共同针刺患侧环跳穴 ,并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 治疗 3次 ,治疗组显效 14例 (4 1.2 % ) ,对照组无显效 ,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腰突症患者夹脊穴压痛在健侧的用缪刺法治疗 ,疗效明显优于治疗患侧的常规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