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下颌息止位在总义齿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无牙颌患者通过手法按摩主要松弛升颌肌群,同时配合语言诱导来取得无牙颌时下颌息止位,通过调整合堤高度来恢复失去的颌间距离.通过下颌处休息位时轻轻咬合取得正中颌位,放弃记录垂直距离.结果 60例病例经修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总义齿全部呈正中颌,总义齿在口内固位稳定,效果满意.结论 确定下颌息止位在总义齿的修复中有十分可靠的临床意义.此方法可靠、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可量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 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 mm、(0.30±0.02) mm、(0.21±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探讨颌间距离与(牙合)力的关系,本文应用压力感应片制作咬合力测定装置,并对5名口腔无异常的日本成年男性在不同颌间距离时的(牙合)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后牙的最大(牙合)力出现于颌间距离为8~15mm;而前牙的最大(牙合)力则出现于颌间距离为13~18mm的范围内。这是由于(牙合)力的产生与闭口肌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和语图分析两方面,研究分析全牙列缺失患者戴义齿后及垂直距离改变后语音功能时的下颌运动,结果表明,不同患者读相同语句,下颌运动轨迹图形相似;戴义齿各阶段,下颌运动型基本无变化,运动范围改变无显著性;息止(牙合)间隙基本不改变,面下部垂直距离与义齿修复后的息止(牙合)间隙大小有关,并可影响语音功能时下颌在垂直向的运动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量戴稳定(牙合)垫前、后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的变化,检验稳定(牙合)垫治疗对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的影响.方法:用自行开发的多导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测试仪,对22例患者进行戴稳定(牙合)垫前、后的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穿刺测量,直接获取关节腔内的压力数值,并对戴稳定(牙合)垫前、后正中咬合和大张口状态下的压力数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戴稳定(牙合)垫前正中咬合和大张口状态的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分别是(61.3±48.5)mm Hg(1 mm Hg=0.133 kPa)和负压(33.2±34.2)mm Hg;戴稳定(牙合)垫后正中咬合和大张口状态的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为(39.5±24.5)mm Hg柱和负压(36.3±25.3)mm Hg.正中咬合状态下的戴稳定(牙合)垫后关节腔内压力值小于戴稳定(牙合)垫前压力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张口状态下的压力数值在戴稳定(牙合)垫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戴稳定(牙合)垫能降低正中咬合状态下颞下颌关节腔内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了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的精度,为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制作临床诊断义齿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无牙颌患者红膏初印模6副,每副印模包含上颌初印模、下颌初印模和上颌背面的颌位记录。使用Dentscan Y500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三角网格数据(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模型。分别使用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STL数据,重复3次作为实验组。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获得的数据与参考模型比较评价正确度,同一扫描仪三次扫描的数据互相比较评价精密度。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上颌数据与参考模型上颌数据配准,评价颌位记录扫描的形态误差。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下颌与颌位记录配准,评价下颌颌位的偏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正确度、精密度和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采用Bland-Altman图示法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测量的下颌颌位的一致性进行两两评价,判断其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偏移量的差异。结果: 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分别为:上颌(182.34±101.21) μm,(145.21±71.73) μm,(78.34±34.79) μm;下颌(106.42±21.63) μm,95.08(63.08) μm,(78.45±42.77) μm。扫描上、下颌时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款扫描仪的精密度分别为:上颌147.65(156.30) μm,(147.54±83.33) μm,40.30(32.80) μm;下颌(90.96±30.77) μm,(53.73±23.56) μm,37.60(93.93) μm。扫描上颌时CEREC Primescan扫描仪精密度显著优于另两款扫描仪(P<0.05),扫描下颌时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 扫描仪的精密度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i500和Trios 3扫描仪扫描下颌的精密度优于上颌(P<0.05)。三款扫描仪扫描上、下颌初印模的正确度和精密度的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在±300 μm范围内。扫描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i500扫描仪(337.68±128.54) μm,Trios 3扫描仪(342.89±195.41)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168.62±88.35) μm,i500扫描仪和Trios 3扫描仪的95%置信区间上限大于300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扫描测量的下颌颌位,垂直差异:i500扫描仪(0.83±0.56) mm,Trios 3扫描仪(0.80±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91±0.75) mm;水平前后差异:i500扫描仪(0.79±0.58) mm,Trios 3扫描仪(0.62±0.18)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53±0.53) mm;水平左右差异:i500扫描仪(0.95±0.59) mm,Trios 3扫描仪(0.69±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60±0.22) mm。Bland-Altman图示法三款扫描仪扫描获得的下颌颌位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偏移量两两之间比较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上、下颌红膏初印模表现出较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 i500和Trios 3扫描仪记录的颌位记录的误差较大,但仅作为初始颌位记录使用,提示临床医生可以使用这三种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数字化全口义齿前期数据获取来制作诊断义齿和个别托盘,减少将红膏初印模长途寄运至技工室导致的红膏碰撞破损及高温变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在全口义齿修复正中关系确定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门诊无牙颌患者10例,分别采用数字化制作简易口内哥特式弓(T1)与传统口内哥特式弓(T2)两种方法确定每例的正中关系;记录两种方法临床操作时间的差异;扫描两种上下无牙颌石膏模型的正中关系,将Standard Triangle Language (STL)文件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上无牙颌模型多点完全最佳拟合后,测量T1组与T2组下颌中线区和磨牙区垂直向及唇(颊)舌向最大位置偏差;临床试戴牙时观察T1组与T2组口内有无中线偏斜和后牙区咬合是否稳定。结果:T1、T2组临床确定正中关系时间分别为(41.90±2.64) min和(57.50±2.37) min,配对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组与T2组在下颌中线区唇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2±0.14)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40±0.23) mm;磨牙区颊舌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5±0.23) mm,垂直向的最大位置偏差为(0.33±0.20) mm,在垂直向及水平向,T1组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有牙颌与无牙颌的正中关系位与正中(牙合)位已有许多研究,一般认为多数人(约90%)有两个位置,少部分人(约10%)为一个位置。目前常规对无牙颌总义齿修复取正中(牙合)关系的方法有卷舌、吞咽、下颌引导等,在一些患者则可能将正中(牙合)位取在正中关系位上,这样在戴入义齿后可出现下颌略为前伸,若义齿为有尖牙则形成上下颌义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舌向集中(牙合)与解剖(牙合)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在正中、侧向及前伸(牙合)应力加载时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三维光弹实验的方法,在CawoodV类无牙颌模型双侧侧切牙至尖牙区域内各植入1枚种植体后制作环氧树脂光弹模型,分别进行正中、侧向及前伸(牙合)垂直应力(1 kg)加载;应力冻结后,分析和比较舌向集中(牙合)与解剖(牙合)种植覆盖义齿周围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侧向(牙合)加载时,舌向集中(牙合)种植覆盖义齿工作侧与平衡侧的应力差小于解剖(牙合)种植覆盖义齿;侧向及前伸(牙合)加载时,舌向集中(牙合)种植覆盖义齿工作侧和平衡侧支持组织承受应力均小于解剖(牙合)种植覆盖义齿.结论 在使用2个种植体的球帽种植覆盖义齿时,舌向集中(牙合)对种植体周围骨质有一定保护作用,且在侧向运动时更稳定,可作为种植全口覆盖义齿的首选人工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下颌无牙颌患者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测量可能植入种植体的A-P距离(anterior-posterior distance),分类前部颌弓形态,探究颌弓形态对“All-on-4”远中倾斜种植体临床设计的影响。方法:收集下颌无牙颌患者的CBCT图像共7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9例,拟行“All-on-4”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在经颏孔并平行于牙合平面的平面上测量可能植入种植体的A-P距离,分类前部颌弓形态,测量由颏孔往近中方向7.5 mm的颌骨段所跨过的颌弓弧度,探究A-P距离与该弧度的相关性。结果:74例患者测得可植入的颏孔间区种植体的A-P距离为(8.5±1.5) mm(最小为4.5 mm,最大为11.8 mm),其中≤7 mm者占12.2%(男性3例,女性6例),颌弓为方圆形;>7 mm、≤9 mm者占54.0%(男性20例,女性20例), 颌弓为卵圆形;>9 mm者占33.8%(男性12例,女性13例),颌弓为尖圆形。测量患者颏孔前方7.5 mm颌弓段转角弧度,左、右两侧共测得148个数据,平均为15.9°±5.5°(最小为5.6°,最大为35.2°)。统计分析发现,A P距离与转角弧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研究中下颌无牙颌患者的前部颌弓形态中,卵圆形所占百分比最多,尖圆形次之,方圆形最少。女性方圆形颌弓者多于男性,卵圆形和尖圆形颌弓与性别无明显相关。颌弓越方,A-P距离越小,颏孔前区颌弓弧度就越大,远中斜行种植体所需要的骨宽度就越大。下颌无牙颌患者的“All-on-4”种植固定修复采用远中斜行种植体,术前应评估颌弓形态,设计远中种植体的合理倾角,远中种植位点的骨宽度应在常规要求外留有余量。方圆形颌弓是“All-on-4”种植固定修复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郭寅 《河北医学》2010,16(2):158-159
目的:研究以卷舌法取得的总义齿水平颌位关系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总义齿患者,利用卷舌法取得水平颌位关系,并进行排牙和临床试戴,对其取得的颌关系与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比对。结果:50例总义齿,只有4例(8%)利用卷舌法可以获得稳定的正中颌位关系,其余46例(92%)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颌前伸,其中21例需要重新确定颌位关系。结论:利用卷舌法取得的水平颌位关系普遍存在长正中,且长正中不局限在0.5~1.0mm。  相似文献   

12.
牙列缺失后,由于未及时的进行全口义齿修复,常常造成上下颌骨及上下颌弓在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的不协调,表现为异常颌位,给全口义齿的修复带来一系列的不便,使全口义齿的修复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为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异常颌位的排牙成了关键的一步,它不能按常规的排牙方法来进行,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有利于全口义齿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牙槽嵴顶间线角角度与全口义齿排牙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不同顶间线角情况下上下颌颌骨表面与义齿基托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结果 :当牙槽嵴顶间线角接近90°时 ,应力位移分布和大小有利于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及防止基托的折断和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当牙槽嵴顶间线角偏离 90°,接近 70°或 110°时 ,应力和位移的大小和分布改变 ,加重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增加义齿基托折断的可能性 ,不利于义齿的固位和稳定。结论 :通过调整人工牙牙合关系可以减轻异常牙嵴关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天然牙齿全部丧失后,下颌对上颌唯一的正中关系即不复存在。在全口义齿制作过程中,正确地判定下颌在三维空间上的定位(正中颌位)关键。我们研制出新型三维正中颌位测定仪,临床试用50例,每例均用传统方法和测定仪分别测定两次正中颌位,制作全口义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咀嚼效率,在咀嚼效率、准确性、适应性、测定速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无牙颌进行正中颌位测定,新型三维颌位测定仪的应用,使速度提高125%,在咀嚼效率、准确性、适应性方面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口腔健康教育在老年全口义齿修复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107例老年无牙颌患者分两组,受教育组77人,未受教育组30人。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对受教育组患者进行系统的和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采用问卷形式及通过对义齿牙面食糜宽度的测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受教育组患者对其全口义齿修复满意率为88.15%,未受教育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组患者全口义齿牙面食糜宽度为(0.4±0.3)mm,未受教育组为(1.8±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取得他们与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进而提高老年患者对义齿的满意率和修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无牙颌患者初戴全口义齿时髁突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牙颌患者戴用全口义齿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方法选择48例戴用全口义齿1周后的无牙颌患者,在正中牙合位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X线片。在获得的X线片上以硫酸纸描绘颞下颌关节图形,对关节间隙进行线性测量。结果两侧对应的关节间隙基本对称,前间隙平均为1.81mm,上间隙平均为2.62mm,后间隙平均为2.23mm,44%的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央。结论全口义齿修复后的无牙颌患者的髁突基本位于关节窝的中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pae新型义齿稳同剂对全口义齿固位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名下颌全口失牙的患者制作全口义齿,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用修复体固位力测试仪测定使用新型义齿稳固剂前后固位力的变化,并与国外产品Poligrip S比较.结果: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使用Apac新型义齿稳固剂后下颌全口义齿的固位力显著增加(P<0.05),与Poligrip 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pac新型义齿稳固剂能改善全口义齿的固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口腔修复科门诊戴用可摘义齿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义齿性口炎检出情况以及患者念珠菌培养情况,分析与义齿性口炎相关的因素。方法检查戴用上颌跨过中线的可摘义齿中老年患者84人,用全唾液培养和义齿腭部组织面菌斑培养以及血清芽管实验和科玛嘉(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检查口腔念珠菌携带情况并初步鉴定菌种,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义齿性口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能与义齿性口炎患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戴用可摘义齿的84位受检者中检出义齿性口炎患者27人,占32.1%。全部培养出念珠菌,其中口炎伴真菌携带者6人,占义齿性口炎患者的22.2%;口炎伴真菌感染者21人,占义齿性口炎患者的77.8%;未发现口炎不伴有真菌携带者。经统计分析,夜间戴用为义齿性口炎患病的影响因素(P=0.007);女性可能更易患义齿性口炎(P=0.055)。白念珠菌和义齿性口炎的患病高度相关(P=0.005)。结论白念珠菌仍是口腔中致病性最强的念珠菌与义齿性口炎高度相关(P=0.005)。夜间戴用义齿和义齿性口炎高度相关(P=0.00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下颌侧方偏位对成长期大鼠髁突及下颌骨形态的影响,阐明下颌侧方偏位与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于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上黏固有侧方诱导斜面的超硬树脂冠,并于下颌切牙上黏固自制的金属冠,大鼠咬合时下颌被诱导向左侧约2 mm(偏位侧)。于实验开始2、4、8和12周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游离大鼠双侧下颌骨。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的长度和宽度,通过软X线片定点进行下颌骨形态的测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偏位侧髁突软骨长度明显大于对侧(P<0.05),而髁突软骨宽度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不对称,偏位侧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非偏位侧,高度大于非偏位侧(P<0.05)。实验组大鼠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也受到影响,偏位侧更向前上方生长。结论:下颌侧方偏位导致双侧髁突形状及生长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清洁前后的义齿表面进行细菌培养 ,了解加酶义齿清洁剂对口腔厌氧菌的杀菌效果。方法 :从临床选取 8付正在使用的全口义齿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浸泡在加酶义齿清洁剂中 ,另一组不做任何处理 ,再从义齿表面取菌 ,比较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使用加酶义齿清洁剂组经菌落计数lg均值为 0 ;未使用加酶义齿清洁剂组菌落计数lg均值为 3 .4 4。统计学结果表明 :使用加酶义齿清洁剂组与未使用加酶义齿清洁剂组相比较 ,菌落计数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加酶义齿清洁剂对义齿表面的口腔厌氧菌具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