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转化式学习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口腔医学教学的影响.方法:以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2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流程和单一的讲授方法;以2013、2014级学生为研究组,采用转化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流程、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学生毕业前理论、职业技能操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人类多能性干细胞,包括人胚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及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等,能进一步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的功能细胞,修复受损组织,有望为解决退行性疾病与组织损伤等难题提供新的途径。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目前已建立有效的干细胞分化方案,可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包括GABA能、多巴胺能、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本文综述了当前干细胞生物学中的与神经分化相关的几个热点问题,着重介绍人类与小鼠干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及干细胞研究向再生医学转化中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干细胞研究医学转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提高我国的干细胞研究水平,推动干细胞研究向医学应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转化型研究出现并成为医学界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传统意义上,科学研究工作按其性质、目的和过程被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加深我们对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的理解,但是科学发现不能直接被应用到临床上;应用研究是基于我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理解来开发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二者之间需要一个桥梁将科学发现实际应用到预防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上,而这个桥梁就是转化型研究.转化型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使科学研究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边".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与医学转化是近阶段比较热门的学科。由于干细胞的多种分化潜能和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成为修复生命有机体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而且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干细胞在临床转换应用的实验研究结果给许多种疾病带来了希望,它克服了临床常规治疗的局限性。目前,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对干细胞研究也高度重视,加大了科研的投入,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相关政策。如果在干细胞治疗的领域采用转化医学的模式,将科研与临床密切的联系结合,重视在大型实验动物如猪,狗,猴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干细胞治疗应用研究,将会促进干细胞临床转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钟万全  刘鹏  刘骁  杨立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3):2290-2291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具备于细胞的基本特性,其可塑性的特点与口腔再生医学的研究密切相关。尽管AS在口腔医学上的应用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通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必将解决这些难题,利用干细胞进行口腔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或体外重建将不是梦想,口腔医学研究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设置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差距甚远。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从2011年起开展了口腔医学长学制“疾病为导向的整合式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将临床医学课程按系统、口腔医学课程按疾病发展规律初步建立了整合式课程,教学方法上采取大课和讨论课交织,成绩考核由单一评价改为综合评价。通过实践,提出了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物质基础不清、作用机制不明、质量控制不稳定、循证医学证据缺乏等瓶颈问题, 中药复方屡遭质疑, 难以获得国际认可, 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十分受限。如何科学有效开展中药复方基础研究, 使其更好为临床服务成了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 转化医学浪潮的兴起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思路。该文简述了中药复方临床应用和开发面临的困境, 转化医学视角下开展复方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凝练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期为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式学习在口腔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将某医学院2016级本科口腔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以传统学习方式为基础的教学,观察组采用以转化式学习方式为基础的教学,对2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在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转化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水平,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萍  杨凯 《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12-1112,1116
介绍了口腔医学领域中医疗高新技术的重要作用,着重阐述了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所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提出了加强口腔医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声光仿真教具能通过声、光、色及“软组织”的感觉 ,形象地显示口腔颌面部注射麻药的方法、步骤、部位、感觉及其准确性 ,为医学生掌握临床操作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加快口腔医学生向口腔临床医师的转变,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为口腔医学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大四、大五60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分层培训,并于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离校1年后对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统计数据,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培训后所有学生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个人能力自我评价均显著上升。结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临床操作技能,得到学生、教师和患者的肯定,为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口腔医学美学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口腔医学专业要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的产学结合教育理念。一些专家提出了本科的教育模式: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精英培养模式,对本科教育意义深远。但是目前我国口腔医学专科培养模式还不具备具体的操作性及层次性,既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也没有发挥本科教学的科研能力。鉴于此,笔者将基于胜任临床实践任务的理念引入口腔医学专科生的培养模式中,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胜任临床实践任务为导向的口腔医学专科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对口腔医学教育的影响,探讨在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化平台支持下如何提高口腔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一直以来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神经干细胞(NSCs)的发现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思考推行实施<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推行实施<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思考推行实施《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对推行实施《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 1987~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口腔医学研究项目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项目的创新性、口腔医学的特色、交叉学科对医学创新的影响以及科学哲学观在医学创新中的应用 ,以期有助于寻找口腔医学创新的切入点 ,为进一步进行口腔医学创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疾病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级34名临床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1,2015级24名口腔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2,2018级23名口腔医学本科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均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接受一学年“以疾病为导向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难度较低的口腔专业题目测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采用SPSS 24.0进行t检验。结果 接受该教学模式后学生对于“机体”和“疾病”概念的清晰程度均有改进(P<0.05),且对于该教学法的评价均为正向。通过较低难度的专业知识测试发现,实验组测试成绩[(42.17±1.21)分]高于同年级非口腔专业学生[(24.7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年级口腔专业学生测试成绩[(43.33±1.3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进入分散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首先建立起“机体”的概念,形成以疾病为导向的知识框架,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对其专业意识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是教学医院在低年级本科生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