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国产西替利嗪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铲及副反应,以双盲法随机将203例PAR病人分为两组:进口组,用比利时UCB公司产西替利嗪片;国产组;用深圳市医药研究设计院及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经治1-2个疗程后发现,两组在症状,体征达到有效改善时间基本相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国产组86.49%,进口组为86.96%,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为18.02%,进口组为15.22%。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将PAR138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经1~5年随访观察,无水洒精注射组有效率77.8%,电灼组有效率69.7%。结论无水酒精翼管神经注射是一种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鼻中隔矫正术和(或)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PAR)患者86例。其中,A组:24例,用筛前神经电灼术治疗;B组:29例,行矫正鼻中隔偏曲治疗;C组:33例。以上述两法联合治疗。各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立即停止发作,术后4周进行鼻粘膜抗原激发试验,得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1~2年随访,A、B组都有少数病例复发,而C组无一例复发;术后5年随访A、B组均有60%的病例复发,而C组的复发率仅12.5%。表明鼻中隔矫正术和筛前神经电灼术联用治疗鼻中隔偏曲伴PAR,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变应性鼻炎(alergicrhinitis,AR)患者与HLA(humanleukocyteAsystem)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35例东北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地区94例健康者。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HLADRB10101.2和0302等位基因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基因频率分别为12.86%(相对危险性为15.92,校正P值<0.0004)和5.71%(相对危险性为12.00,校正P值<0.05),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HLADRB10101.2和DRB10302等位基因与AR关联。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汉族人群变应性鼻炎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变应性处炎患者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35例东北汉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地区94例健康者,结果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HLA-DRB1*010.2和*0302等位基因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频率分别为12.86%(相对危险性为15.92,校正P值〈0.0004)和5.71%(相  相似文献   

6.
辣椒辣素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0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辣椒辣素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方法:对100 例PAR患者采用辣椒辣素治疗,经鼻局部给药,5 d 1 次,5 次为1 疗程;并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及鼻阻力测定(30 例)。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检查94% 由阳性转为阴性,鼻阻力由治疗前(0.627 2±0.353 4)kPa·s/L降至(0.405 7±0.241 9)kPa·s/L( P< 0.01)。近期总有效率90% ,1 年后随访90 例,总有效率89% 。结论:辣椒辣素具有明显缓解PAR的作用;鼻阻力测定可作为判定PAR患者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将遵义地区门诊及巡回医疗队中发现的萎缩性鼻炎(AR)先证者200例(户)作为AR组;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和患者相当的遵义地区某农村及在遵义地区居住20年以上某工厂成员200例(户)。每组中分开放式炉灶和封闭式炉灶各100例,共200例(户)。遗传度采用Falconer易患性阈值法,生活环境SO_2监测采用盐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取日平均SO_2浓度进行比较,遗传度为59.4±0.032%。SO_2超标组AR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我们考虑本组AR的患病与发展,决定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结合,故本组AR符合多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微波热凝术治疗常年性鼻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临床采用激光、电灼及冷冻等方法,破坏鼻腔粘膜的神经纤维治疗常年性鼻炎(PR),取得一定疗效,但方法各有利弊。我科自1996年9月以来,采用微波热凝术(microwavetissuecoagulation,MTC)治疗PR4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0~73岁,平均33.7岁;病程1~35年,平均6.8年。其中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27例,可疑PAR7例,血管运动性鼻炎6例。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AR)时鼻粘膜速激肽类神经纤维末梢的密度变化,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滴鼻建立WS系列大鼠的AR实验模型,取鼻粘膜作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三种束激肽类即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及神经激肽B(NKB)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证实实验组动物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高对照组(P〈0.01);实验组鼻粘膜三种肽能神经纤维染色加重,纤维变粗,曲张体增大,由于大鼠A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了50例AR患者(AR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NO水平。结果:AR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NO水平与AR有一定关系,提示NO在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有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AR)时鼻粘膜速激肽类神经纤维末梢的密度变化,用二异氰酸甲苯酯(TDI)滴鼻建立WS系大鼠的AR实验模型,取鼻粘膜作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三种速激肽类即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及神经激肽B(NKB)神经纤维的密度。结果证实实验组动物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鼻粘膜三种肽能神经纤维染色加重、纤维变粗、曲张体增大。由于大鼠AR模型鼻粘膜SP、NKA及NKB神经纤维的密度明显增加,提示速激肽在AR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免疫疗法合并鼻炎冲剂治疗常所性变应性鼻炎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90例分单纯中药组(鼻炎冲剂),单纯免疫疗法组和中西医结合(鼻炎冲剂结合免疫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月时测定血清IgE,IgG血浆cAMP,cGMP及鼻分泌物嗜酸细胞,结果表明,单纯中药组,单纯免疫法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1%,75%和97%。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其它两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IgG升高,而IgE趋于正常,血浆cAMP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定量评价喉癌生趣部分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发音功能,采用喉声气流仪分别对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的喉癌患者30例(按术后2年,3 ̄10年分为A、B两组),和正常男性(C组)30例进行声功能测试。结果显示:A、B组与C组比较平均气流率(MFR)、声强、最长发音时间(MP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发声频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声强、MFR、MPT有极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14.
对在风疹流行期怀孕与非流行期怀孕的妇女所产63例新生儿脐血进行风疹抗体测定,及对150例婴幼儿听力测试调查,发现流行期脐血RV-IgG滴度阳性率为868%,非流行期为20.0%;脐血RV-IgG滴度阳性组ABR异常检出经为32.1%,阴性组ABR无异常;流行期正常新生儿ABR异常检出经为35.7%,非流行期3.5%,说明流行期孕妇感染风疹人数明显增多;风疹宫内感染可致胎儿内耳限育障碍;流行期新生儿  相似文献   

15.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细胞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8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用H1,H2和H1+H2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H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结果是H2受体拮抗剂可使鼻细胞图中淋巴细胞增多并伴有临床症状改善,鼻分泌物中IgE含量降低,同时表明,H1与H2受拮抗剂合用对治疗AR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67例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按不同发病时间分组(1~7、8~15、>15天)行高刺激率(51次/秒)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显示:VBTIV发病后1~7天组的高刺激率ABR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比8~15天组及>15天组明显延长,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异常率亦明显增高,1~7、8~15、>15天组异常率分别为88.46%、76.19%及25.0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研究表明:VBTIV末次发作后1~7天为高刺激率ABR测试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测试有效高的异常率,可为VBTIV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26例(51耳)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199耳)正常新生儿和44例(88耳)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P<0.005);且波I、II潜伏期延长明显(P<0.001),波V潜伏期亦延长(P<0.05)。  相似文献   

18.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发作期的鼻粘膜肥大细胞,发现肥大细胞颗粒表现为四种形态特征:①高电子密度颗粒;②中等电子密度颗粒;③低电子密度颗粒;④空泡。依所含颗粒的不同,肥大细胞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①脱颗粒前形态;②脱颗粒形态;③空泡形态。本文就肥大细胞及其颗粒的形态学变化与脱颗粒过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58例(116耳)高胆红素血症及缺血缺氧脑病新生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结果显示,两组高危新生儿的听觉系统均有损害。反应阈较正常儿增高,以周围性损害为主,合并脑室扩张之高危患儿损害最重,与一般高危儿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5);患儿血中胆红素高,听力损失就较重,P〈0.01,1年后对BAEP异常的20耳进行追踪复查,反应阈全部恢复正常。提示对缺血缺氧脑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患者前庭小管(vestibular aqueduct,VA)及其周围骨质发育情况,探讨MD的病理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验分为两组,正常耳组和MD组。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颞骨螺旋CT扫描。采用后颅窝内面观、表面法进行三维重建,仅保留颞骨岩部后面及乳突内面,其他骨质切掉,在三维方向上旋转切割后的图像,使前庭小管外口最为清晰,直接测量其宽度的最大径;在围绕外半规管的横向轴位二维重建图像上,选择显示外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后外侧断面最清晰的层面,直接测量后半规管断面中心到颞骨岩部后面的最短距离,并在所有显示迷路的层面上观察迷路后有无气房。结果:所有研究对象VA外口均显示清晰,MD组(37耳)VA外口宽度为3.91±1.17mm,正常耳组(60耳)VA外口宽度为6.62±1.69mm,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1=;MD组P-P值为2.16±1.02mm,正常耳组P-P值为3.41±1.51mm,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1=;MD组有迷路后气化者占13.5%,正常耳组占73.3%,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