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等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于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治疗的全部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发病年龄、确诊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指标.结果 共收集450例双相障碍患者的资料.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23.25±7.11)岁,58.7%首次发病在25岁之前,确诊年龄为(29.12±5.94)岁.全部患者中,63.8%既往首次发作为抑郁发作,61.6%的患者曾被误诊,误诊前两位疾病分别是重性抑郁发作和精神分裂症.443例(98.4%)双相障碍患者因疾病复发而住院,复发原因主要为不依从服药(55.8%)和治疗不规范(24.8%).患者发作次数与用药种类的卡方检验显示,患者发作次数越少,用药种类越少;发作次数≤2次者用药种类与其他发作次数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55,P=0.004).结论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发病年龄早,首发症状多为抑郁发作.双相障碍误诊率高,复发率高,治疗依从性差.发作次数少的患者合并治疗药物种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在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12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Morisky自我报告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评估服药依从性;采用药物信念问卷(BMQ)评估治疗信心,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价疾病感知。运用Pearson分析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与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的因素。结果:32例(26.67%)MMAS得分<6分,其余88例(73.33%)MMAS得分≥6分;病程≥5年者MMAS评分较病程<5年低,接受情境式交往训练者MMAS评分较未接受情境式交往训练者高(P<0.05);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r=-0.605;P<0.05),与治疗信心呈正相关(r=0.874;P<0.05);疾病感知对自我报告依从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54;P<0.05),治疗信心对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β=0.720;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治疗信心和疾病感知可对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造成...  相似文献   

3.
双、单相抑郁的临床相关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外研究报道双相抑郁的治疗有别于单相抑郁,早期识别双相抑郁有助于临床治疗,尤其是那些以抑郁首发的软双相或首次轻躁狂发作不明显的双相2型患者,而目前又缺乏生物学指标判别。为此,我们对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单相抑郁作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为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出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及未定型的双相障碍,排除发作次数少于3次的抑郁,剔除首次抑郁发作不在本院住院治疗而无法采集完整资料的病例。共267例,其中双相抑郁150例,男73例,女77例,平均年龄(35.9±13.4)岁;单相抑郁(发作次数≥3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在发病次数相对较少时便被确诊(P0.0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使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与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专科医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结论首次发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应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较首次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医院多,且在发病次数较少时被确诊。  相似文献   

5.
本病例报告了一例17岁女性患者,因“情绪欠佳、易烦躁5月+”来院治疗。患者5岁时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此次入院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为:(1)肝豆状核变性;(2)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给予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后病情好转。目前,鲜有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报道,诊断考虑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还是两者共病,存在争议。另外,在对患者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忽视躯体情况。本案例综合考虑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情况,对诊断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提示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既要关注精神症状,也要密切重视患者既往躯体疾病病史,进行合理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用药,也用于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等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疗。但因其明显的代谢紊乱不良反应而严重影响其依从性及疗效。早在1956年BettieHiles首次报告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可引起高血糖,但因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里的两大常见疾病,大量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存在重叠。本篇综述回顾相关文献,探讨了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巴胺系统基因、DISC1、TSNAX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等作为两个疾病共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有关锂盐治疗引起皮肤副作用的报导很少。本文作者将报导1例2次用锂治疗引起同一部位剧烈瘙痒的慢性单纯性苔癣患者。患者,男性,28岁。因患双相情感疾病而多次住院。患者以前住院用过锂治疗,由于恶心、呕吐而停用。自从上次出院后,就发现患者完全符合DSM-Ⅲ双相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9.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其目的是通过阻止情绪的环性变化以维持情感于良好状态。许多病人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 )来保持情绪的稳定。目前仍无一种广谱药物能有效的控制双相障碍的发作。锂剂、丙戊酸类、卡马西平等虽具有抗躁狂作用 ,但对抑郁相及混合状态疗效欠佳。人们期待着新的情绪稳定剂的问世 ,以控制躁狂、抑郁及混合发作。拉莫三嗪 ( lamotrigine)是一种抗癫痫药物 ,常用于治疗局限性发作。最近有人报告对双相障碍有效 ,包括缓解快速循环型症状、混合状态等。本文首次观察其治疗双相障碍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帕罗西汀治疗69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罗西汀 (paroxetine)系新一代抗抑郁药———选择性 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s)的代表药物之一。作者采用帕罗西汀治疗 69例抑郁症 ,现将结果报告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 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CCMD— 2—R)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诊断标准 ;(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 2 4分 ;( 3 )排除合并躯体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妊娠者。符合上述标准者共 71例 ,其中男性2 8例 ,女性 43例 ;年龄 16~ 74岁 ,平均 ( 3 5 2± 12 5 )岁 ;单相抑郁症 5 8例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 …  相似文献   

11.
西咪替丁系治疗溃疡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现将西咪替丁治愈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4岁,已婚,工人。因少语少动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文献提出的双相疾病病程的性别差异、女性育龄期对双相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女性双相疾病病人治疗时需特别考虑的问题。对甲状腺机能减退、性激素和用抗抑郁药等因素是否能解释妇女快速循环发作发生率较高的现象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系统了解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对5052例抑郁症患者(单纯抑郁症4683例,伴发躯体疾病161例,伴发强迫症112例,双相抑郁96例)进行可变剂量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10~80mg/d,共观察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总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描述性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HAMD总分平均减分率达(81.1±16.8)%。5052例中3697例(73.18%)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伴发躯体疾病、伴发强迫症及双相抑郁患者的病情均获显著改善,后两者第8周的平均治疗剂量[(28.5±10.9)mg/d,(26.9±11.7)mg/d]均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24.5±9.1)mg/d],而伴发躯体疾病患者[(22.4±7.8)mg/d]的平均治疗剂量则低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短、首次发作及年龄<45岁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及≥45岁患者。治疗过程中西酞普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症状轻微,多出现于治疗早期。结论西酞普兰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或其他疾病伴发的抑郁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了47例60岁以上老年双相情感性障碍,并与60岁以下双相障碍进行对照,发现老年双相障碍有阳性家族史者起病年龄显著较早;初次发病多为抑郁;老年男性患者更易发生快速循环;荒谬妄想、情感高涨和性兴趣明显较少,而敌意破坏性、假性痴呆和谵妄较多;躯体疾病较多,药物副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15.
锂和苯二氮(艹卓)类广泛用于治疗双相障碍,但有关这些药物对性功能影响的研究却很少,而且说法不一。作者选择了符合DSM-III双相障碍诊断服用锂的104名门诊病人,年龄20~60岁。36人单用锂治疗,68人同时合并其他药物,其中合并苯二氮(艹卓)类51人、三环抗抑郁剂18人、色氨酸10人、卡马西平1人、甲基睾丸素1人;43人合并一种,20人合并2种,5人合并3种药物。锂治疗时间为1个月到25年(平均6.7年),90%达6个月以上。由同一名医生对病人用多种量表测定,检查评分提示:99人心境正常或接近正常,6人轻度抑郁,26人中度抑郁,无躁  相似文献   

16.
概述:与电抽搐治疗相关的猝死极其罕见。本文报告中一例58岁男性患者在本疗程首次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后1小时内死于心脏骤停。该患者有双相障碍病史20年,既往无心脏疾病病史或指征,本次实施MECT为治疗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复发性躁狂发作。本次MECT并未产生惊厥。治疗结束后病人立即恢复意识、生命体征稳定,但被推入观察室后迅速恶化。我们未能进行尸检,但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MECT前17小时使用了氟哌啶醇,加剧了无抽搐MECT对心脏的影响。该案例强调对准备用MECT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是必须的(对老年人也许还要检测心肌酶谱),并且需慎重考虑同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MECT。  相似文献   

17.
季节性情感疾病(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首先由Rosenthal命名,系指以每年周期反复抑郁发作为特征的情感疾病,每年秋或冬季郁抑郁发作,而于春或夏季缓解,多呈双相,尤其是双相Ⅲ型。事实上,属情感疾病的一个特殊亚型。国外近年来时有报导,已引起医学界同仁的重视。国内迄今尚少报告。我们拟将近年在我科见到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用药,也用于双相障碍、焦虑障碍等其它精神疾病的治疗.但因其明显的代谢紊乱不良反应而严重影响其依从性及疗效.早在1956年Bettie Hiles首次报告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可引起高血糖,但因其突出的锥体外系综合征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使其代谢异常的副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20.
编辑先生 :抗癫痫新药——妥泰在国外已有若干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报告 ,取得了初步的经验 ,对此药在精神科的应用情况 ,请哪位专家惠予赐教。谢谢 !南京 王保山答读者来信王保山医师 :托吡酯 ( topiramate) ,商品名妥泰 ( topamax)。1 979年首次合成 ,1 995年首次在英国被批准上市 ,开始用于癫痫的治疗。由于老的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被证明是有效的心境稳定剂 ,人们开始对托吡酯是否也能作为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心境障碍开始感兴趣。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该药确实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 [1] 。Mc Elroy等对 54例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