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中医》2007,29(1):93-94
一、填空题1、《血证论》治疗吐血的4种方法分别为:、、、。2、《血证论》将咳血分为:、、、、、等6种类型来论述。3、《血证论》将吐脓分为:和两大类。二、单选题1、《血证论》作者是()A唐容川B张锡纯C曹炳章D陈梦雷E章次公2、不属于唐容川的著作的是()A《中西汇通医经精义》B  相似文献   

2.
读《血证论》后谈血证善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周祯祥(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关键词《血证论》,血证,善后调治本文就唐容川《血证论》有关血证善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已的肤浅体会。出血之证,通过适当的治疗.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调摄不当,血...  相似文献   

3.
<正>《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所著,成书于1884年,因其父患吐血、下血症,参照各书施治无效,名医也无良法,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1]。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伤寒论》之旨,在此基础上研讨组合方药,"用治血证,十愈七八",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证论》一书,使中医在血证的理论及研究上得到了充实。《血证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唐宗海,字容川,生于公元1862年,卒于公元1918年,清末民初四川彭县人,近代医学家.他主张中西医汇通,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作了颇多阐发,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传统医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证论》为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所著,其在此书中阐述了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案,作为一本论述血证的专著,此书对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血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月经病作为女子周期性出血现象,唐氏在著作中亦有其独到的见解。现通过对《血证论》中月经病相关章节的阐述以及作者本人的临床体会,来总结唐氏《血证论》治疗月经病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7.
唐容川《血证论》中“气化”与治法探析郝增英江苏省无锡市中医院(无锡214001)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清末咸丰、光绪年间(1851—19o8年)。《血证论》是他的代表作,该书对气化学说做了精辟的阐述,并在气化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血证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血证论》治肺10法卢跃卿1)陈玉龙2)任小巧2)关键词唐容川血证论血证从肺论治《血证论》是清末名医唐容川论述血证证治的专著,其中从肺治血独到新颖,治肺法也随机而立。笔者将治肺法归纳为4类10法,介绍于下。1和法和法为治疗血证第一良法,唐氏尤为推...  相似文献   

9.
唐容川是为晚清著名医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血证论》就是《五种》其中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著作。血证,是指中医对人体一切出血性疾患及其合并症的总称。《血证论》对血证的诊断和治疗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填补了此前中医在血证理论和临床诊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淤血”为因血行不畅、血液淤滞所致之多种证的统称。《内经》虽无“淤血”之说,但有“恶血留内”等提法,在治疗方面提出“去菀陈(艹坐)”、“血实宜决之”、“疏其血气”之治则。至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始有“淤血”之说,并提出“活血化淤”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后世医家又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到了清代,王清任的活血、逐淤之诸方及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以“淤  相似文献   

11.
吴曦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29-131
唐宗海,字容川(1851—1908),四川彭县人,晚清著名医学家,代表著作《血证论》。其学术成就突出于血证研究方面,而对痨瘵证治亦颇有创见,在《血证论》中专设《痨瘵》篇。唐氏论治痨瘵,强调审因论治、从症论治、从体论治,独具一格,今探析如下。1审因论治唐氏论治痨瘵,强调辨病辨证  相似文献   

12.
唐宗海所著《血证论》强调水火气血互相维系作用及变化,重视脏腑病机不同特性、症状,并提出了血证治疗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目前,眼底出血性疾病是眼科的多发病之一,单纯的西医治疗往往预后不佳,并且易于复发,故以《血证论》思想指导治疗眼底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为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所著,是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血证论》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  相似文献   

14.
《血证论》成书于清末,系四川彭县唐宗海所著,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书。书中理、法、方、药严谨,对血证的论述颇多创见。其中对吐血证治的阐述,尤为精辟,乃全书的重点,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本文试就《血证论》吐血证治特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毅 《河北中医》1986,(6):29-30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并创立十多个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历代又有不断的补充,尤以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对活血化瘀法有所发扬。《医林改错》中强调治病以气血为主,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创立了活血化瘀方33首。《血证论》中唐容川对出血证中强调侧重祛瘀在于活血是本,止血是标。明代缪仲淳出,“瘀血不去,新血安生?”指出我们应二者  相似文献   

16.
《血证论》为清代名医唐容川代表性著作,书中对心系疾病辨证独特,用药精当。文章通过分析《血证论》治疗心系疾病所选方药,结合阴阳水火气血理论,从血火同病、气血同病、气火同病、血气火同病、水气同病、水火同病、火病7个角度总结唐容川辨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医生临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正熹 《光明中医》1997,12(4):29-31
浅谈《血证论》大黄之运用张正熹江苏阜宁县古河乡卫生院(224427)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岁即习方书,中西汇通派代表之一,因“血证自古绝少名论”而创血证学说,于1884年著成《血证论》。然“全书议论皆由心得”,其发明处...  相似文献   

18.
《血证论》所述瘀血致病机制主要是阻碍生化之机、扰乱脏腑、瘀化痰水、伤及新血 ,甚至成为诸病之根。因此 ,《血证论》不但长于治疗血证 ,而且善于治疗瘀血。其治瘀之大法是 :逐瘀外出 ,用药推崇大黄与花蕊石 ;治瘀重视行气 ;根据瘀阻部位用药有温凉之别 ;瘀血未尽者慎用补法。灵活应用祛瘀法治疗各科病证  相似文献   

19.
《血证论》中的"心主生血"思想及其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血证论》中的“心主生血”思想,辨析传统医学概念“心”和“髓”在造血中的地位,从“心主生血”思想论述其他脏腑与血液的关系、血液病的病理特点,以及这一思想在《血证论》用药实践中的体现和如何在现代血液病中应用该学术思想,为更好指导血液病的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和选药提供新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中医治疗优势较明显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仍存在证型不统一、疗效有待提高等临床问题,《血证论》是一部关于血证的专著,其血证诊疗理论丰富、完整,结合《血证论》中血证的诊疗理论,探讨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治疗优化,希望对解决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疗的相关临床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