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阴阳”观念的产生可谓古远,大约在殷商时期便出现了“阴”与“阳”二字。《说文解字》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相反,阳则为“高,明也”。古人经过长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发现宇宙间有许多事物或现象总是成对、对偶的,如日与月、天与地、冷与暖、上与下、左与右、明与暗、高与低、长与短、男与女等,并逐渐体会到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引起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便是阴阳学说思想的萌芽。《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用阴(- -)和(——)推演宇宙万物的变化。《内经》具体应用和发挥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
阴阳在脉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丹  吴承玉 《吉林中医药》2010,30(1):6-7,36
阴阳既是疾病分类的总纲,也是辨脉之总纲。脉象分阴阳。通过脉象可以了解阴阳消长转化,提示疾病方向;了解正邪、阴阳进展、消长,推断疾病预后、顺逆。  相似文献   

3.
中医脉诊在艰难中继承和前进,本文作者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体会,总结出“浮沉分标本,上下定阴阳,脉象类六淫,六部归五脏”的脉诊口诀,并逐条分析,希望找出临床脉诊的捷径。  相似文献   

4.
脉诊能够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对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全面、准确和客观地信息表达。通过对脉诊形神信息、定位信息和疾病信息表达3个方面予以说明其整体性。由此说明,脉诊做为一个特殊窥视机体整体状态的窗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脉诊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世人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往往学习半天,却无门径可入。笔者将跟师感悟总结为三重境界,希望能对脉诊爱好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脉诊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脉诊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医诊病非常重视脉诊 ,而各种脉象的辨别依据仅是医生的指下感觉 ,对其判断主观因素太多 ,不同脉象很难界定 ,故不同医者对同一脉象很难统一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及生物医学、数学、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向中医领域的渗透 ,脉诊客观化逐渐成为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客观化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和促进脉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而脉诊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反过来又有利于脉诊客观化的实现。1 脉象的客观化描记公元 1 2 41年 ,施发的《察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金氏脉诊临床思维一般过程和特点的分析,指出了金氏脉诊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临床脉诊思维的一般过程,从资料的收集、分析到作出诊断,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诊断对象的复杂性和诊断结果的概然性,必须遵从整体原则、具体原则、动态原则和安全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不断提高,诊断结果直观明了。足以让世人所信任;而中医一直建立于几千年的诊断医理不变,道理深奥,又不能拿出实际的东西给人看。不能让世人所信服,这也是中医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壮医的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它独具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广泛被壮医所应用,从而成为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既各有特点,又有一定的联系。1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部位的比较古代壮医主要有两种诊脉方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在手臂、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前臂中部候头、心、心包,前臂内侧候咽喉,前臂外侧候颈胸;下肢腘窝外侧候腰、肾、腿,下肢腘窝内侧候小肠、膀胱、睾丸,下肢腘窝中部候胃、大肠。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脉…  相似文献   

10.
11.
单部脉数的论述首见于《脉经》,此后众多医籍亦有论述。在寸口脉诊中,寸、关、尺三部脉率应为一致,为何会出现“单部脉数”的脉象?对此鲜有医家进行探讨。故本文从“脉势”与“病机”两个角度进行探微。从“脉势”理解,认为“至数”与“脉势”均是构成数脉脉象的基本要素,而“脉势”是判断单部脉数的决定因素;从“病机”理解,认为单部脉数之脉象揭示了疾病的病位病机,是为了更好地辨证论治。然而在临床中察觉到单部脉数时,应脉、症相结合判断病位病机,做到“当随其部而察其证”。  相似文献   

12.
从脉象传感器和脉象信息处理两个方面介绍了脉象客观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简要说明了其不足.  相似文献   

13.
“脉气流经”一语出自《素问·经脉别论篇》,是人体“食气”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本文通过分析“脉”字的本意,提出“经”“脉”义异,“经”指主干大经,“脉”指分支细络,这一文辞现象在《黄帝内经》中不是孤例;“脉气流经”描述的是气由远端细小络脉逐级向大经中汇聚的过程,饮食精微之气在人体的代谢分别由心、肺完成了2次从中向外的布散,而“脉气流经”是衔接2次布散过程的中间环节;结合《灵枢·痈疽》《灵枢·营卫生会》的相关论述,“脉气流经”也是营气化生血液的关键过程,这为临床认识血虚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致血虚证外,还可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肺朝百脉”等环节探索血虚证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首次纳入有关传统医学细节,中国传统医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以及诊断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需求很大.然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中医在展现自身独特优势,深入科学研究、国际推广以及相关产品研究及贸易等方面受到限制.如果中医药名词...  相似文献   

15.
一名合格的护士 ,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优良的心理品质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 ,并在实践中刻苦磨练漫漫发展和培养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和谐发展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的傣族传统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文化蕴载着傣族人民的勤劳与睿智,体现了傣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是西双版纳一块摧璨的知识堡垒。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但均为零散,大多以口传、手教形式相传,直到文字产生,佛教传入后,才以《贝叶经》记载相传。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治病经验和方药,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症从脉痹论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脉痹的概念、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症与脉痹密切相关,二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瘀。治疗上从瘀立论,强调活血通脉应贯穿始终,针对不同的病因施以不同的治法。  相似文献   

19.
脉诊的数字化量化研究并不能完全诠释中医脉象的形成机制。脉象是对全身生理、病理现象的局部反应,因此采用多物理量和多方法学对脉象进行研究,并诠释其形成机理,对于中医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体外血液的流动变形性来推测体内生理、病理变化从而探讨脉象形成的实质,为中医脉诊数字化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为中医脉诊及诊断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结与融合搭建桥梁,进而实现中医诊断的现代化,并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20.
略析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 ,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元气论 ,二是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依托和动力 ;而后者则是其形成的外部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