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汇要分析》(以下简称《汇要》)系俞长荣教授编著,于1964年初版,颇切实用,为畅销之书,1985年修订本在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更趋完美.笔者近日重温《汇要》,殊觉值得向读者推荐,现评述如下. 著书目的俞氏认为:《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该书“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八个辨证纲领(八纲)和六个证候群(六经),来辨别错综复杂的病变”.辨证论治是《伤寒  相似文献   

2.
喻昌研究伤寒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尚论篇》。喻氏持"错题简重订"论,重新编次《伤寒论》,倡"三纲鼎立"说,并重视辨证论治,知常达变。《尚论篇》论述淋漓尽致,文字简洁明了,使人能执简驭繁,不失为学习伤寒应读之书。喻氏研究《伤寒论》结合临床,探微索隐,独具慧眼,阐发精要,贡献匪浅。  相似文献   

3.
读书当然要从有字处着眼,也有人说,读《伤寒论》要从无字处着眼。我曾表赞同,现在以为有片面性。读《伤寒论》(也包括其它医书),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但是先要从有字处着眼。所谓从有字处着眼,是说读《伤寒论》要读得精,读得细,一句、一字不得放过,要研究其一个所以然。举两个例说明:其一,如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多用于杂病,为什么《伤寒论》出此证此方,且明确冠以“伤寒”两字?过去我只好用伤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五泻心汤浅析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北海市新建路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煎服法讲究,是《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中治疗"痞证"的著名方剂,为世人所推崇。兹就五泻心汤组方中药对配伍特点浅析如下:1组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从阴阳的角度论述人体五脏六腑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内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根据《内经》理论,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并提出了"六经"的概念,《伤寒论》沿用其概念并对其内容进一步丰富。笔者在"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天和地按阴阳气的多少进一步纵向划分为六个层次,其与《内经》、《伤寒论》所论的六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进一步探讨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天地阴阳之"六经"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 做任何学问,思路和方法十分重要,研究《伤寒论》也是如此,为此谈谈本人学习《伤寒论》的体会。研究思路一、读白文,归真返朴,澄清思路所谓读白文,就是要把《伤寒论》原著读好,原著是真正的研究对象。《伤寒论》文辞简朴,含义深奥,不下功夫熟读深思,就难以领悟其理。未读好白文,就急于看注家,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伤寒注家四百有余,令人望洋兴叹;其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又感莫衷一是,只有自己对条文进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8.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伤寒、温病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作了详细探讨,认为《伤寒论》是按"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规律传变的,而《温热论》的卫气、营血传变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阳"的层次,《温疫论》和《湿热论》邪入中焦的传变规律则属于《伤寒论》"病发于阴"传变规律层次。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十之《伤寒论》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后世称《千金翼方》之《伤寒论》为"唐本"或"孙思邈本"。唐本可追溯到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可补宋本方剂之阙,可正宋本文字之讹,可补宋本所阙之条文。清代王樸庄在研究《唐本伤寒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伤寒论》中对"烦"、"躁"的辨证论治为出发点,从心烦、先烦、爆烦、微烦、反烦等若干方面,对烦躁证进行分析。虽然"烦"、"躁"均属《伤寒论》中的一证,但是治疗路径多样化,应结合具体脉证、认真分辨,确保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2.
周小平  刘韬  何多谊 《光明中医》2011,26(12):2394-2396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热"字及其相关语词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分析与解释,揭示了"热"字及其相关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的迥异。准确理解其词义,有助于充分理解条文含义及张仲景学术思想,对《伤寒论》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五、要体现《伤寒论》的时代性《伤寒论》成书于汉末,那时的名词、术语、风俗习惯、文化水平,都和现代不同,如果仍用现代的眼光去阅读古代的著作,就必然问题百出。譬如我们讲“食欲正常”,《伤寒论》则称“能食”;我们说“食欲亢进”,《伤寒论》则叫“消谷善饥”;我们说“小便量正常”,《伤寒论》则说“小便利”“小便自可”,我们说“大便正常”,《伤寒论》则说“大便不硬”等等。我们读《伤寒论》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又如有人认为《伤寒论》是狭义的伤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学习祖国医学所必读。您刊复刊以来,在“中医教学”等栏发表了不少辅导学习《伤寒论》的文章,很受欢迎。但联想到一些初学者,对于要读好《伤寒论》,必须首先精读《伤寒论》自序的问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把学习《伤寒论》的条文当作“份内事”,孜孜以求之;而把《伤寒论》自序则当作“题外篇”,或者不屑一顾,或者不求甚解。达对于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应当说是一个缺陷。如所周知,古今著书立说者为了陈述著作之意,常常要在书首写“序”,或书后附“跋”。其目的是向读者说明该书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写作意图和写作  相似文献   

15.
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谈我的治学之路陈瑞春关键词《伤寒论》,治学经验,陈瑞春,自传笔者自幼涉足医坛,至今已是40各个春秋。在家父的薰陶、师长的教诲、友人的帮助下,我时《伤寒论》(本文简称“伤寒”)由初识,到深读,到灵活运用,经历40多年的艰辛耕耘,今...  相似文献   

16.
读张仲景书     
余读仲景之《伤寒》、《金匮》五十载,体会颇多,现拾遗归集为《伤寒论》心要与《金匮要略》汇言两部分,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7.
在案头上有我喜读的3部书《伤寒论汇要分析》、《俞长荣论医集》和《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精于诊治大法的俞长荣》。其作者就是全国中医药学会顾问,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俞长荣教授。1 学验俱丰,虚怀若谷俞长荣教授一生著述甚丰,晚年仍笔耕不辍。在国内外中医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专著和校注医书10部。还是60年代我在江西中医学院学习时,就经常拜读俞老的大作。如1962年第2期《中医杂志》发表的《我对疾病内外因关系的认识》一文,俞老用辩证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认识疾病发生的内外因错综复杂关系,使初学中医的我茅塞顿开。又如…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蕴含循证医学观念,表现在对最佳证据提炼、重视评价思想运用、具有荟萃分析的雏形以及证据推荐的分级四个方面。循证医学虽然是现代学科发展交融的产物,但是它"基于问题、遵循证据、关注实践"的观念与《伤寒论》的思想不谋而合。从循证医学进行探讨《伤寒论》,可深刻领悟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郭伟  郭杨志  杜娟 《光明中医》2011,26(4):661-662
本文结合《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等著作,对清代伤寒学家柯琴提出的"六经地面说"学说的概念、意义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近读陈宝明同志“《伤寒论》131条刍议”(贵刊90年2期)受益不浅,今就个人认识提出如下看法。研究《伤寒论》不仅要从其本身入手,前后条文互参,而且要研究它的学术渊源及立论基础。正如仲景在《伤寒沦》序文中所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研究《伤寒论》不上考《内经》,《伤寒论》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就很难理解仲景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