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研究瘢痕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标本均采集自无严重并发症的志愿者,共24例,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3组,每组8例,第4组正常皮肤组织由上述24例患者正常皮肤标本中随机抽取8例。所取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HO-1的表达和CD34血管计数以及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不同类型瘢痕及正常皮肤HO-1量化指标、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D34染色结果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血管较丰富,而扁平瘢痕和正常皮肤较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各组瘢痕及正常皮肤表皮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表达较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真皮中表达依次减弱;血管计数与表皮、真皮HO-1(均P<0.01)表达均存在正相关(r=0.761,P<0.01)。成纤维细胞数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中依次减少;血管计数与成纤维细胞计数间存在正相关(r=0.731,P<0.01)。结论:HO-1可能是促进瘢痕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烧伤瘢痕内HO-1及血管生成变化的原因可能在局部而不在全身;过量血管生成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疤痕平对增生性瘢痕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的机制。方法:选择14例双下肢深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病人,以左下肢为治疗组,外用疤痕平,每日2次,以右下肢为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对双侧瘢痕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治疗组成纤维细胞较少、胞浆内细胞器减少,糖原颗粒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规则,血管数量减少。结论:疤痕平可有效地防治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3.
三苯氧胺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DNA及胶原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大海  汤朝武  陈璧 《医学争鸣》2000,21(12):1527-1529
目的 观察三苯氧胺对人正常皮肤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DNA及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探讨临床应用三苯氧胺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及培养正常皮肤及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采用^3H-TdR掺入和脯氨酸比色法,比较两种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三苯氧胺作用后DNA及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 三苯氧胺可抑制正常皮肤及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DNA及胶原合成,但对两种不  相似文献   

4.
局部T淋巴细胞瘢痕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T淋巴细胞与瘢痕增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VC染色及图像分析等方法分别测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T淋巴细胞及胶原纤维含量。结果:瘢痕组织中T淋巴细胞及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多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T淋巴细胞及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多于增生性瘢痕。结论:T淋巴细胞可能在瘢痕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CD90表达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CD90表达情况。方法取瘢痕疙瘩4例、增生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瘢痕边缘)16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不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情况。结果4例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未发现CD90阳性成纤维细胞,而12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7例有较多肥大的CD90阳性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中也有少量体积较小的CD90阳性细胞。结论增生性瘢痕中CD90表达阳性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瘢痕增生的特异表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phase,MCT)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MCT在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集未经任何治疗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手术切除各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中的MCT进行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进行mRNA基因水平的半定量研究分析。结果MCT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P〈0.01),主要集中在各层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以真皮浅层分布较多;RT-PCR半定量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中MCTmRNA有高表达,而且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中MCT在分布及基因水平半定量表达均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故有理由推论MCT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Fa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Fas蛋白表达均很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增生性瘢痕的Fas蛋白表达较低,且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显著。结论: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蛋白来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简单,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瘢痕增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为探讨瘢痕增生的机理,对17例K、55例HS及55例正常皮肤(NS)标本采用actin、bFGF有其受体flg抗体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合组织学淋巴细胞,皮肤附件变化情况的动态观察,结果:K和HS早期均有许多炎性细胞浸润在残留的皮肤附 闭塞的毛细血管周围,随着瘢痕增生,皮肤附件、淋巴细胞和毛线血管逐渐减少,但在K组滞留的时间和数量远较HS组多。b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Ki-67在病理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7例增生性瘢痕,22例瘢痕疙瘩,16例正常皮肤组织Ki-67的表达。结果病理性瘢痕中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瘢痕疙瘩组织中Ki-67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结论瘢痕增生与细胞增殖增高呈正相关;Ki-67的表达可以作为鉴别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人体三种类型瘢痕的超微结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种类型瘢痕的超微结构差异,作者应用扫描电镜对6例增生性瘢痕,3例瘢痕疙瘩及4例萎缩性瘢痕的表面及切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有显著区别,而三种类型瘢痕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不同之处,造在三种类型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之间以及三种类型瘢痕之间差别的原因,在于彼此结构和形状确有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消斑灵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以及对水浴烫伤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光镜、电镜研究用药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3 H-脯氨酸掺入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通过建立水浴烫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消斑灵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结果:消斑灵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并呈量效关系;在大鼠水浴烫伤实验中复方消斑灵可抑制瘢痕增生,而且大剂量使用未发现药物毒性。结论:复方消斑灵对创伤性瘢痕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人类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状况。方法对57例临床和病理诊断均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深度烧伤患者的瘢痕组织进行免疫组化LSAB法双标染色,通过图像采集分析系统测定S-100和神经微丝蛋白(NF)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M IOD)。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增生性瘢痕组与瘢痕疙瘩组神经再生逐渐增加,在伤后3~5月时间段内增长的速率较大,至18月以后,增生速率逐渐变小,其S-100和NF的表达,在伤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S-100和NF的表达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瘢痕疙瘩组,但在3~5月时间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月及以上时间段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100与NF能准确反映病理性瘢痕中神经再生情况。深度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中的神经再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增生性瘢痕中神经的再生多于瘢痕疙瘩。  相似文献   

13.
积雪草甙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积雪草甙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光镜、电镜、3H-TdR、3H脯氨酸掺入及MTT比色等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核DNA合成和胶原蛋白的合成。【结果】积雪草甙不仅能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而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结论】积雪草在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中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人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人增生性瘢痕裸鼠模型,为瘢痕研究提供新途径。方法:将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植入裸鼠皮下,术后第21d、第35d与术前比较,用光、电镜观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组织中胶原和酸性粘多糖含量。结果:植入物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胶原和酸性粘多糖含量未发生改变。结论:瘢痕裸鼠模型明瘢痕研究的可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To find a simple method to detect the collagens in human hypertrophic scars. METHODS: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llagen in human hypertrophic scars were observed with both conventional light and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image analysis of hypertrophic scar sections stained with picrosiriusred. RESULTS: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revealed closely packed thick fibrils of type I collagen fibers that showed either red or yellow intense birefringence in the hypertropic tissue, whereas type III collagen fibers consisted mainly of green thin fibril with weak greenish birefringence. The hypertrophic scar, as indicated by image analysis, contained (73.95+/-3.22)% type I collagen and (21.13+/-3.57)% type III collagen. CONCLUSION: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and sirius red staining is an ideal method in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ollagen in hypertrophic scars.  相似文献   

16.
人参皂苷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3(GS-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大耳白兔24只,切除2 cm×2 cm全层皮肤,每耳4~6处,建立瘢痕动物模型,左右耳自身对照。实验组每3 d局部注射1次GS-Rg3 0.1 mL(浓度3 g•L-1),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用药后2、4及6周切取瘢痕组织,肉眼观察瘢痕组织的厚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及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兔耳创面上皮化后3周时,增生厚度为兔耳腹侧皮肤全层厚度的3~4倍,镜下可见真皮组织明显增生、变厚,由大量成纤维细胞、胶原组织及血管组成,胶原排列不整齐,呈结节或旋涡状分布,部分可见对应处软骨细胞增生。实验组6周时皮肤变薄,胶原排列较整齐,成纤维细胞及血管数量减少。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有大量PCNA及Bcl-2蛋白质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55±6.07)%和(56.92±10.56)% ,明显高于对照侧正常皮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11.18%±1.71%和12.12±2.87%)(P<0.01)。实验组在注射GS-Rg3 2周后Bcl-2蛋白质表达量逐渐下降,6周时明显减少,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注射GS-Rg3 2周后Bax表达量明显增加,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GS-Rg3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有抑制作用,可使瘢痕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Ⅱ度烧伤愈合早期及愈合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基因组中抑癌基因p16甲基化程度.方法:深Ⅱ度烧伤临床标本取材在烧伤后17,30,44d及愈后4,8,18,32mo增生性瘢痕组织,每组5例,用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 PCR)动态观察基因组中p16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在深Ⅱ度烧伤愈合前17,30d组织中显增高;在愈后4mo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显降低,在8mo以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逐渐增高,瘢痕增生时间越长,甲基化程度越高.结论:p16基因在烧伤愈合早期高甲基化可能与促进愈合有关,在4mo增生瘢痕中低甲基化可能对快速的瘢痕增生有抑制作用,8mo以后逐渐增高的甲基化水平可能是瘢痕继续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血管形成的形态学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王臻  郭树忠  张琳西  鲁开化 《医学争鸣》2001,22(17):1612-1614
目的 研究血管形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CD34抗体对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微血管进行染色。结果 增生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的含量明显高于萎缩期的增生性瘢痕及正常手术后瘢痕。结论 瘢痕的增生可能具有一定的血管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内酯醇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娴  姜会庆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6):404-406,F002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Tri)对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动力学及形态学影响,以探讨其抑制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用光镜、电镜观察用药前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用药组在光镜下细胞密度较低,细胞体细长,部分失去正常的细胞形态、细胞质红染,并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电镜下粗面内质网疏松,内容物减少,并可见各期凋亡细胞。细胞动力学检测(FCM)示用药组凋亡比例(AI)明显增加,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对细胞周期则无影响。结论:Tri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可能对胶原的分泌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压力疗法对烧伤增生性疤痕的防治作用。方法60例烧伤病人创面愈合后用弹力绷带和弹力套加压,观察疤痕增生情况,同时选择60例烧伤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压力治疗组在疤痕硬度、颜色、厚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压力治疗是目前防治烧伤疤痕增生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