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2.
芍药甘草汤新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琴  宋开成 《四川中医》2001,19(1):78-78,F003
芍药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由芍药、甘草各四两组成。该书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仲景在此明确地指出本方的适应症。继仲景后,历代医家验证本方的疗效的记载实不鲜见,如《朱氏家藏方》“治热脚气,不能行步”,《朱氏集验方》去杖汤,“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医学心悟》“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方极》“治拘挛急迫者”,《类聚方方义》“治腹中拘挛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拘急亦奇效……”等。笔者在前贤运用芍药甘草汤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4.
童舜华 《山西中医》2006,22(2):9-10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黄芪、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即小建中汤加黄芪。功能温中补气,补虚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魏荔彤说:“气虚者加黄芪,津枯甚加入参,以治虚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阳,达于营卫,布于肢体也”(《医宗金鉴》)。  相似文献   

5.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七味药物组成,功效能温中,益气、补虚、和胃缓急,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按之软、喜得温按,脉弦涩、或芤以及阳虚发热,腹痛食少,心中动悸,汗出虚烦不宁,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治伤寒,主以温法,药偏辛温,益阴降火亦多运用,而其论治阴阳两虚,实不多见。综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细味意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炙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及芍药甘草附子汤、当归建中汤,悉为调治阴阳两虚而设。“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虽仅数方,但是垂法示范,可供效习。一、调治方法 1.甘温和养,建立中气:虚劳里急,腹  相似文献   

7.
王军 《中医研究》2010,23(9):70-71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该方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冠心病、颈椎病等,疗效较好,兹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军 《中医研究》2010,23(10):63-64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有“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之说该方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冠心病、颈椎病等,疗效较好,兹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药用:“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此方再加大黄二两,则为桂枝加大黄汤。  相似文献   

10.
<正>黄芪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味,煮取三  相似文献   

11.
李传良 《河北中医》2001,23(3):200-201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白芍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 ,为先圣张仲景创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云 :“虚劳里急 ,诸不足 ,黄芪建中汤主之。”“里急”谓腹中拘急 ,为里气虚寒所致。里急者缓之以甘 ,不足者补之以温。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用于治疗虚劳里急、阳虚发热、腹痛泄泻、心悸等阳虚内伤杂病 ,疗效显著。兹举病例如下。1 虚 劳王某 ,女 ,2 6岁。 1998- 0 3初诊。自觉精神倦怠 ,午后烘热如潮 ,渐至潮热加重 ,经胸部透视检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 ,服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未见好转。近 3个月胃纳不佳 ,大便溏薄…  相似文献   

1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3.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14.
高张敏  高建  王娟  刘宏奇 《河南中医》2020,40(7):977-979
绝经综合征病机为阴阳失衡。心肺阴虚者,属《金匮要略》"百合病""脏躁"范畴,采用百合地黄汤清心润肺滋阴,甘麦大枣汤养心补脾滋阴。阳虚者,属《金匮要略》"奔豚气"范畴,治宜泻肾水,补心阳,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利水。阴血亏虚者,属《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范畴,方用酸枣仁汤养血虚敛阴气。气虚卫表不固者,属《金匮要略》"湿病"范畴,方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实卫除湿。阴阳两虚者,属《金匮要略》"虚劳"范畴,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阴阳和荣卫。  相似文献   

15.
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方.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方中黄芪补气固卫,桂枝通阳散寒为主,辅以芍药和营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具温阳行痹,益气固表之功。用于治疗卫阳不固,汗出当风,风邪因袭,血行不畅之“血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指出:“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挂枝五物汤主之。”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胃出血后中虚胃脘痛、产后气血不足自汗身痛等病  相似文献   

16.
黄芪桂枝五物汤原载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关于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活人书》  相似文献   

17.
<正> 黄芪桂枝五物汤虚劳血痹肝家方肝寒痛痹加温药阴火乌麻芪藿尝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的首方,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治疗因虚而致气血痹阻,呈现身体麻木不仁,身微痛者。其证属肝阳虚。而肝脏体阴用阳,肝阳虚常兼肝阴虚,所以说“阴阳俱微”。不过,从脉象来辨,仍重在阳虚,清阳不升,故“寸口关上微”;阳虚则寒,寒在内在下,故“尺中小紧”。治疗大法,是“针引阳气”,即助肝家阳气升发之意。方中黄芪升补肝阳,正如张锡纯所说:“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配桂枝温阳散寒,加姜枣调脾  相似文献   

18.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9.
二加龙骨汤附载于《金匮要略&#18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注文“《小品》云:虚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结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可知两方证均为阴阳两虚之虚劳所设.《外台秘要》第十六卷虚劳梦泄精条载“疗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眶疼,头发脱者”.陈修园《时方歌括&#183;重可镇怯》同样指出“治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谷,浮热汗出,夜不成寐”.并总结该方“探造化阴阳之妙,用之得法,效如桴鼓.”笔者结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证治规律将本方临床中用于治疗因阴阳两虚、阴不敛阳、虚阳浮越出现的诸多病证,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桂枝龙骨牡蛎汤在精神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丁德正 《河南中医》2007,27(9):11-12
桂枝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主并治第六》。原文谓:“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其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3两。方中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生姜、大枣和中,龙骨、牡蛎潜敛固精;对由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阳浮越所致失精、梦交类精神疾病,施之效果颇佳。兹将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精神疾病之点滴经验,简介于下。1抑郁性神经症赵某,女,24岁,未婚,1980年5月12日诊。素体阴亏,头晕,易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