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的CT征象.结果 25例胰头癌中,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边缘均出现类似环状强化,门静脉期边缘较模糊且呈相对低密度.多数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内外胆管和胰管扩张.结论 胰头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胰腺癌双期扫描CT征象。结果CT表现20例表现为肿块或体积增大,3例表现为低密度影,4例出现胆总管、胰管扩张;其中1例胰头癌仅表现为胰头增大。结论胰腺癌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上呈少血管型肿瘤,螺旋CT检查尤其是双期扫描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理想和主要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胰头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67±14)Hu,高于实质期的(36±1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胰头段胆总管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密度差为(35±21)Hu,低于实质期的(57±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壶腹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35±18)Hu,实质期为(30±17)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胰头癌并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集的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胰腺癌并肝转移患者的CT检查资料,针对性分析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并肝转移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43例患者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39例患者被检出胰腺癌并肝转移瘤,检出率达90.70%。胰头癌并肝转移瘤的病灶部位在CT图像上显示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且病灶边缘显示不清,增强扫描时病灶边缘可见不规则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胰头癌并肝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临床医生实施外科干预,因此,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首选为胰头癌并肝转移的检查方法,为临床手术提供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胰共癌诊断的价值,提高SCT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我院1998年7月-200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25例,其中24例为腺癌,1例为囊腺癌。将SCT表现与手术、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统计学处理。结果胰头癌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19例胆内胆管呈软藤状重度扩张。19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分别有22例和10例伴有胰管扩张和“双管征”,24例胆总管环影数在4-6个之间,15例伴有胰腺体、尾部的萎缩,15例侵犯邻近血管。结论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作出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非功能性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onfunctioning neuroendocy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NFNTP)属于胰腺罕见肿瘤,文中探讨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以提高此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FNTP的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螺旋CT采用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65和180s。结果 16例NFNTP平均大小5.7 cm×6.0 cm×6.5 cm,其中位于胰头12例,胰体2例,胰尾2例。平扫呈实性2例,囊实性11例,囊性3例,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囊性坏死部分近似水样密度,3例肿瘤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15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1例、环状强化3例;门脉期和延迟期11例强化有所下降,3例呈持续强化,2例呈渐进性强化,2例呈向心性填充式强化;增强扫描12例边界清晰,可见包膜,其中10例肿瘤包膜明显强化,呈高密度环形薄壁,4例境界不清。12例胰头肿瘤中,4例胆管扩张;3例胰管扩张,1例胰尾萎缩,4例胰腺周围血管受侵犯。结论NFNTP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具有境界清晰、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59例经超声和临床拟诊的胰头癌行胰腺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25s和60s.所有病例经病理或临床追踪诊断.结果 59例中,胰头变异8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病8例,慢性胰腺炎9例,胰头癌34例.其中55例(93%)诊断正确,2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和2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联合应用MRCP、CT鉴别诊断胰头癌与胰头炎性肿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与MRCP技术在鉴别诊断胰头癌和胰头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胰头癌(癌组)与38例胰头炎性肿块(炎组)患者的CT双期增强和MRCP表现,依据CT双期增强和MRCP以及联合应用这两种技术分别读片。肉眼观察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肿瘤与正常胰实质的密度对比,并用MRCP显示胰管和胆总管的全貌。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MRCP显示腔内病变良好,腔外病变不能显示,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89.4%,对胰头炎性肿块为81.6%。CT双期增强扫描能显示腔内、外病变,但不能整体显示胰胆管系统,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76.6%,对胰头炎性肿块为82.2%。联合应用CT双期增强扫描与MRCP检查方法,相互补充较单一使用MRCP或CT双期增强诊断敏感率高(P〈00.1)。对胰头癌的敏感率为95.7%,对胰头炎性肿块为92.1%。结论:CT双期增强扫描和MRCP技术联合运用,是一项对胰头癌和胰头炎性肿块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赖海平  张广源 《海南医学》2012,23(17):87-88
目的 分析多例胆总管下端梗阻病例的CT表现,探讨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胆总管下端梗阻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胆总管下端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或病理等结果对照.采用螺旋CT行上腹部增强双期扫描,局部病灶加扫薄层.结果 胰头癌8例,均表现为胰头肿块,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壶腹周围癌11例(其中壶腹癌5例),5例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至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区结节状充盈缺损,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有“双环征”,1例未见胰管扩张,增强扫描见胰管胆管分开进入十二指肠;胆总管下端癌4例,表现为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管壁不均匀增厚,轻度强化;十二指肠腺癌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乳头区及附近十二指肠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局部边缘模糊.华支睾吸虫致胆道下段梗阻1例,CT考虑阴性结石或炎性狭窄,B超提示胆管下段结石可能.胆总管下端结石梗阻10例,表现为胆管内环形或圆形致密影,CT、B超均诊断胆管下段结石.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及薄层扫描,能较好显示胆管下端梗阻病变影像特点,结合B超等其他检查可使鉴别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胰腺癌的多层螺旋动态增强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胰腺癌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找出其特点。结果本组31例中,胰头癌24例,胰体癌6例,胰尾癌1例;肿瘤最大径在1.0-2.0 cm者28例,〈1.0 cm者3例;CT平扫呈低密度改变25例,等密度4例,水样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均匀性强化;另有胰周脂肪层消失5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3例,合并胰管扩张20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分支受累等11例;腹腔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诊断早期胰腺癌是一种无创性方法,是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靶扫描对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均行CT平扫,发现病灶后进一步行增强靶扫描。结果:胰头癌4例,CT平扫以胰头或钩突增大、边缘清楚的局限性低密度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增强后肿瘤呈低密度改变;壶腹癌2例,CT平扫以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为主,增强明显强化;胆总管下端癌3例,CT平扫为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增强亦见强化;胰头炎性反应2例,CT平扫为胰头稍肿大、胰头密度均匀、边缘模糊、胆道积气。所有病例经CT靶扫描后显著提高了病灶的结构分辨力。结论:CT增强靶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连接区小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临床上双排螺旋CT双期扫描结果报告对胰头癌的诊断效果,进而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方法:选取本院自2010年05月至2012年05月就诊经各种检查诊断属于胰头癌的28例病例,收集双排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图文报告.结果:本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的约占71%,有20例;不同程度主胰管扩张占42.9%,胰头肿块:可见局限性实质肿块占68%,胰管呈串珠样扩张,即“双管征”的占64.3%.胰周脂肪层消失占60.7%,合并胰腺炎占28.6%.结论:双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可以做到对胰腺病变密度变化的更好观察,从而做到对胰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早期胰腺癌患者进行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技术在胰头癌手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9例胰头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扫描时间胰腺期30s,门静脉期60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肿瘤大小、密度形态与周围脏器及血管关系,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正常胰腺结构明显均匀性强化,肿瘤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肿瘤中6例侵犯十二指肠,3例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1例侵犯门静脉。术前认为可切除15例,术中切除1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清晰显示胰头肿瘤与周围血客的关系,它有利于判定肿瘤手术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5.
蔡中  陈志宏  李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08-709,F003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特征。结果:5例中4例为年轻女性,1例为男性,2例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较多,1例伴有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实性成分及包膜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5例均不伴有胆、胰管扩张。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胰腺癌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的资料。找出其特点。结果28例中胰头癌18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1例,胰头体部癌3例,胰体尾癌1例;肿瘤直径〉3cm 16例,〈3cm 12例;ET平扫呈低密度改变13例,等密度3例,水样密度右液化坏死12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均匀性强化;另有胰周脂肪层消失2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3例,合并胰管扩张20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分支受累等18例;腹腔淋巴结肿大9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诊断胰腺癌是一种无创性方法,是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胰胆管十二指肠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连接区癌18例,包括胰头癌10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胆总管下端癌4例,vater氏壶腹癌4例;另外3例胰头区炎症,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经病检证实。结果连接区癌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不均,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或下端软组织结节,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胰头癌、vater氏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的密度变化与肿瘤的病理相关;大部分病例有胰胆管扩张,胰胆管是否扩张与肿瘤的大小及生长位置有关。胰头区炎症亦表现为胰头增大、胰胆管扩张,但增大的胰头密度均匀,明显均匀强化,周围结构模糊,胰体多肿大,胆管积气,此点可与肿瘤鉴别。结论螺旋CT对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连接区早期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振庚  钱江  方卫华  程智远 《吉林医学》2013,(35):7426-7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四期扫描或三期动态扫描资料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单发病灶3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10例,转移瘤5例,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结果:肝细胞肝癌除2例呈"三低"病灶以外,其余8例均呈动脉早期肿瘤实质强化不明显,内可见肿瘤血管影,动脉晚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血管显影较前明显或不显影,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较前明显或较前减弱。胆管细胞癌8例动脉早期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边缘轻度强化,且肿瘤有从边缘向中心及渐强强化趋势,其中6例肿瘤周围及远端胆管扩张。肝血管瘤10例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可见动脉血管影及明显强化片状或环形高密度影,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有从边缘向中心强化趋势,强化密度大致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一致或略高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转移瘤5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肿瘤边缘呈渐强明显环形强化,其内呈渐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边缘环形强化渐弱,其内轻度强化渐强。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呈渐强强化趋势,内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单发病灶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中具有表现特点,所以多层螺旋CT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任增光 《中原医刊》2011,(19):113-1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小肾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6例CT发现6个突出肾轮廓的癌块,呈等密度4例,低密度1例,略高密度1例;l例癌灶内见坏死区,1例见钙化。三期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肿瘤实质中度一明显强化5例,强化程度CT值〉40Hu,其中1例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轻度强化1例。实质期肿瘤病灶密度迅速降低,排泌期病灶均低于实质期密度。结论利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的特征性表现,对小’肾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