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2年吡喹酮问世,很快成为治疗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首选药。吡喹酮是左、右旋各半组成的外消旋化合物,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拆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而获得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二种光学异构体。左旋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优于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杀血吸虫作用甚微因此,我们用吡喹酮及两种光学异构体进行了大鼠实验治疗以及在现场采用左旋吡喹酮与毗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逆道相蒸发法制备左旋吡喹酮脂质体和吡喹酮脂质体。左旋吡喹酮脂质低(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剂量均为25和50mg/kg/次,吡喹酮(PZQ)剂量为100和200mg/kg/次,以一次灌胃连续两日治疗小鼠血吸虫病。L-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551%和74.5%,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20.9%和55.7%,同剂量的L-PZQL与PZQL组减虫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ZQ200mg/kg、400mg/kg组减虫率分别为59.2%和79.1%。L-PZQL疗效较PZQ高4倍。形态学观察,化疗后血吸虫成虫皮层受损害,以L-PZQL100mg/kg组和PZQ400mg/kg组尤为明显。肝脏病理学改变提示,脂质体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嗜酸性由芽肿减少,以慢性虫卵结节居多,虫卵结书直径变小。实验说明,L-PZQL100mg/kg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类似于PZQ400m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吡喹酮直肠给药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第42天以吡喹酮直肠给药,按给药不同剂量设为3组,每组每只小鼠按100、200、400 mg/kg一次给药,同时设不给药对照组.给药1周后进行剖杀,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以及减配对率.结果 200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  相似文献   

5.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的小鼠用左旋吡喹酮(L-Pra)150mg.kg^-1,或右旋吡喹酮(D-Pra)150.600mg.kg^-1次灌胃治疗,在给药后的15min,1、2、4、8、24h分别解剖取虫,以扫描电镜观察血吸虫的皮层变化。结果,发现,L-Pra150mg.kg^-1对血吸虫可引起明显和广泛的损害,包括皮层的严重肿胀、融合、糜烂和剥落,并伴有宿主白细胞的粘附;盘状感觉器官亦示有明显的肿胀  相似文献   

6.
左旋吡喹酮和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吡喹酮透皮剂对动物进行治疗血吸虫病的系列实验,包括:透皮剂的筛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动物透皮给药后的最低有效剂量、大动物疗效实验以及透皮剂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吡喹酮透皮用药200mg/kg治疗血吸虫病兔减雌率为93.4%,减虫率92.2%;小鼠LD_(50)为3.741g/kg;猪100mg/kg用药后减虫率为73.5%而低有效剂量为100mg/kg;血药浓度测定200mg/kg用药后0.25h达2.612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5.2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消旋吡喹酮(Pra)、左旋吡喹酮(L-Pra)和右旋吡喹酮(D-Pra)对不同发育期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方法:用含2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测定上述三种药物的体外抗血吸虫作用。体内试验系于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Pra、L-Pra或D-Pra,根据残留平均虫数评估药效。结果:依据药物引起虫的皮层损害程度,虫龄为28d(d28)和35d(d35)的成虫对L-Pra最敏感,而14d(d14)童虫则最不敏感。在药物浓度为0.1-1μg/ml时,L-Pra的抗血吸虫作用较Pra的为强,即使L-Pra的浓度减至Pra最低有效药浓度的1/2亦有效。在体外,上述浓度的D-Pra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无明显作用。感染小鼠ig单剂量的L-Pra,Pra或D-Pra300mg/kg或500mg/kg,仅前2种药物对3h(do)、21d(d21)童虫和d28及d35成虫有较明显的疗效,而对3d(d3)、7d(d7)和d14童虫的疗效甚差或无效。与L-Pra和Pra相比,D-Pra仅对d35成虫有较差的疗效。感染d35血吸虫成虫的小鼠用L-Pra150mg/kgig治疗,其疗效与用Pra 300mg/kg 治疗的相仿。D-Pra 的总剂量增至L -Pra 的2—6 倍时亦仅示很差的疗效。结论: 在消旋Pra 中,L-Pra 是抗血吸虫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型吡喹酮透皮给药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喹酮经皮肤给药治疗血吸虫病过去曾有过报道,但在剂型研究方面资料报道甚少,为此,我们进行了此项观察。1材料与方法1.1药物哈喳酮原药由南京制药厂提供,实验试剂均由市购。1.2动物NIH种小鼠,体重229-259,雌雄各半,由江苏省血防研究所实验动物室提供。日本血吸虫尾蝴由江苏省血防研究所钉螺室提供,每民感染尾约30条,感染时间为20min。l·3制剂1.3.1擦剂1号吧喳酮加丙二醇,再加入2%月挂氯苯酮(Azone),充分溶解混和,使合肥喳酮量为4%。I.3.2擦刘!号毗喳酮加二甲亚巩(*MSO),再加2%Azone,使毗喳酮含量为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 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 感染后42 d 解剖冲虫, 计算减虫率、 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 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ELISA检测初次感染和再感染不同时期IgG 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首次感染后1、 7、 14、 21、 28 d减虫率分别为48.9%、 0、 28.8%、 84.3%、 70.2%; 再感染后1 d和 14 d减虫率分别为85.6%和90.8%。首次感染后随感染时间延长, 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逐渐上升; 再感染后小鼠体内针对小鼠抗虫卵可溶性抗原特异性IgG 阳性和阴性比值明显上升。结论 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对再感染早期童虫的减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用左旋咪唑擦剂定期皮肤给药长爪沙鼠和马,同时定量皮下接种指状丝虫感染蚴,经45~55天后按同样方法和虫量重复接种,结果18只长爪沙鼠和4匹马不发病,副检未查出丝虫童虫,经纯化抗原IH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和循环抗原证实,实验动物获得免疫,而对照组全部发病。  相似文献   

12.
作者曾报道吡喹酮25mg/kg,1天3次,服1天或2天治疗该病有效。本文目的在于探索吡喹酮治疗人体后睾吸虫病的最小有效剂量。97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1例;年龄为13~70岁。多数患者仅有左、右助下,上腹部和下背疼痛及乏力等轻度症状。病人分3组治疗(组Ⅰ、Ⅱ已有报道)。组Ⅲ30例,剂量为25mg/kg,1天2次,服1天;组Ⅳ12例,剂量为25mg/kg,1次口服;组Ⅴ55例,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治疗囊虫病剂量与疗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虫病是猪带绦虫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囊尾蚴易侵犯人体脑组织,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目前吡喹酮已广泛应用于脑囊虫病的治疗,对囊虫数量较少、病情较轻的患者采用较大剂量疗法效果很好,但对囊虫数量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如何合理用药并取得较好疗效尚在探索中。为探讨吡喹酮在临床治疗该类患者较适宜的剂量与疗程,本文对我所10余年中不同治疗方案资料较完整的部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疗效分析。1 临床资料1.1 治疗对象和分组 207例脑囊虫病患者按马云祥诊断标准[1]确诊,根据不同治疗剂量分为4组,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效果较好,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三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小鼠LD_(50)分别为2463、1344和2553mg/kg。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大于左旋与消旋吡喹酮。实验治疗证明,左旋吡喹酮是杀虫的有效成分,而右旋者则几乎无效。现场临床治疗左旋吡喹酮的剂量为单剂15和20mg/kg,治后6个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86.0%和83.3%(P>0.05)。左旋和消旋均为单剂30mg/kg,治后3月和6月的阴转率,左旋分别为85.2%与87.7%,与消旋的疗效(72.1%与73.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左旋30mg/kg(单剂)与消旋50mg/kg(单剂)与总剂量60mg/kg(二日疗法)进行比较。治后3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78.33%、70.69%与73.47%(P>0.05)。左旋20mg/kg与消旋40mg/kg(单剂),配对双盲试验,治后4月和6月,左旋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4.9%与96.3%,与消旋组(97.1%与94.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服药后副反应轻而少。结果提示左旋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者的剂量可为吡喹酮剂量的一半,疗效相似。说明该药具有高效、毒性小、安全、疗法简便的优点,有助于大规模化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感染日本血吸虫35d的小鼠用左旋吡喹酮(L-Pra)150mg·kg-1,或右旋吡喹酮(D-Pra)150、600mg·kg-11次灌胃治疗,在给药后的15min,1、2、4、8、24h分别解剖取虫,以扫描电镜观察血吸虫的皮层变化。结果,发现,L-Pra150mg·kg-1对血吸虫可引起明显和广泛的损害,包括皮层的严重肿胀、融合、糜烂和剥落,并伴有宿主白细胞的粘附;盘状感觉器官亦示有明显的肿胀、变形和破溃。用D-Pra150mg·kg-1治疗的血吸虫皮层损害轻微。如剂量增至600mg·kg-1,虫的皮层损害与L-Pra150mg·kg-1引起的相似,但程度较轻。结果认为,吡喹酮的2种旋光对映体对血吸虫的药理作用虽极为相似,但右旋吡喹酮的作用较左旋吡喹酮的为差。  相似文献   

17.
18.
犬用吡喹酮缓释药棒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原有皮下埋植型犬用吡喹酮缓释药棒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使其有效缓释时间达2年以上.设计和提供配套使用的埋植工具和方法. 方法通过对药物装量和惰性填料配比的调整,达到在保持有效剂量条件下,提高其缓释效率,并通过现场大面积应用确定其有效缓释时间. 结果经过改进的SRP Ⅲ型药棒降低了埋植后第1年的药物释放量,相应地增加了第2和第3年的药物释放量,药物在埋植后的第3年末释放完毕.在此期间完全控制了家犬中细粒棘球绦虫的自然感染. 结论 SRP Ⅲ型犬用吡喹酮缓释药棒在家犬皮下埋植后可保持有效缓释时间达3年.大规模现场验证表明可以在3年内完全控制家犬中细粒棘球绦虫的自然感染.为人畜包虫病的预防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可靠措施和使用工具.  相似文献   

19.
吡喹酮为目前治疗血吸虫病最佳药物,也是对绦虫、姜片虫、肝吸虫、肺吸虫、囊虫等疗效较好的药物。 吡喹酮的副作用虽较小,但据陈名刚等调查25,000病例,其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为0.47%。徐肇玥等对临床100例调查,轻微消化道副作用总发生率为54.7%,并有便血出现,发生率为6.1%。为此,我们试图制成缓释片,进一步降低副作用,为40mg/kg1次顿服创造门诊用药条件。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