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病程长,易复发,治疗困难。我科于2012年3月—2013年9月应用5%阿莫罗芬搽剂(商品名:罗每乐,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批号H20050364)联合特比萘芬片(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00251)治疗82例甲真菌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8例患者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  相似文献   

2.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趾甲真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平行冲击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估。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服用伊曲康唑200mg 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连用7d,停药21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45例采用伊曲康唑冲击疗法,共3个疗程。结果:两组近远期治愈率、有效率、真菌学治愈率,均无显著差异;临床治愈者24个月内,复发或再感染率分别为治疗组10.81%、对照组30.30%,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费用-效果比低于对照组,每治愈1例分别需人民币1093.56元和1357.36元。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平行冲击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和复发率低,且较单一口服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效价比。  相似文献   

3.
阿莫罗芬对甲真菌病致病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物,已证实体外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其外用制剂阿莫罗芬甲搽剂(商品名罗每乐)已广泛用于治疗甲真菌病。为了解阿莫罗芬对我国临床分离的甲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我们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NCCLSM-38P和M-27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阿莫罗芬对临床常见的7属12种103株皮肤癣菌、念珠菌及其他丝状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在酵母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中的相互作用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提出的标准 (M 2 7 A方案 ) ,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 2 8株酵母菌 (隐球菌和念珠菌 )进行了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发现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MIC几何均值比单用有显著降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协同相加作用较为明显 ,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FICI)的平均值为 0 .72 7。结论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对致病酵母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最新二种亲脂性、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在治疗甲癣上进行了探讨。从甲癣的临床与甲癣致病菌的变迁过论治疗甲癣理想抗真菌药的条件。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药代动力学与在甲的药代动力学,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甲癣的疗效,以及对其疗效的比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后介绍了甲癣短程间歇冲击疗法。  相似文献   

6.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序贯冲击治疗甲真菌病,并与单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冲击疗法相比较,3组在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序贯冲击组的医疗费用比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传统治疗方法的费用降低了.序贯冲击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治疗甲真菌病国内外大多采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或特比萘芬短程连续疗法。随着对甲真菌病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要求治疗的人数不断增多,寻求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甲真菌病的手段已成为必然。近两年来国外已有报道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来治疗甲真菌病,而国内少见报道。为了研究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从2001年4月~2002年9月用此疗法共治疗了26例甲真菌病患者,并与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以及特比萘芬短程连续疗法作对照,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Springer Datebase,CNKI,纳入所有比较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共同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估纳入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其中4个特比萘芬250mg/d连续疗法与伊曲康唑200mg/d连续疗法、2个特比萘芬250mg/d连续疗法与伊曲康唑400mg/d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后前者RR=1.25,95%CI(1.06~1.48),后者RR=2.02,95%CI(1.47~2.78)。均未报道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引起的严重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优于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5%阿莫罗芬甲擦剂与内服特比萘芬片治疗未累及甲母质的浅表型或远端侧位型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324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5%阿莫罗芬甲擦剂外涂,1次/周,治疗6个月.B组给予特比萘芬片(兰美抒)0.25g/d口服,指甲真菌病患者服药12周,趾甲真菌病患者服药16周.分别于治疗后第10周及24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24周后,A组痊愈率 87.7%,有效率92.6%;B组分别为88.9%,95.1%.两组痊愈率、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5%阿莫罗芬甲擦剂治疗未累及甲母质的浅表型或远端侧位型甲真菌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照组采用伊曲康唑冲击治疗(每日中晚餐各口服伊曲康唑200mg,连用1周,停用3周为一个疗程),指甲真菌病治疗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指甲真菌病先用伊曲康唑冲击治疗1个疗程,随后应用盐酸特比萘芬冲击疗法(每日中晚餐各口服特比萘芬250mg,连用1周,停药3周),趾甲真菌病还需再重复伊曲康唑冲击治疗1个疗程。两组治疗结束后3、6月时各复诊一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6个月治疗后,2组有效率与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相比均略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率观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序贯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与地巴唑联合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同时口服地巴唑1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特比萘芬250mg每日1次,同时口服安慰剂。治疗组指甲真菌病疗程为6周,趾甲疗程为8周;对照组指甲真菌病疗程为8周,趾甲疗程为10周。观察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24周随访,治疗组54例痊愈率为70.4%(38/54例),有效率为83.3%(45/54例);对照组51例痊愈率为66.7%(34/51例),有效率为80.4%(41/5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特比萘芬与血管扩张剂联合治疗甲真80.4%(41/5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菌病能缩短疗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对部分深部丝状真菌和皮肤癣菌的MIC及分别接种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和菌丝对MIC的影响。方法 参考M38-P(丝状真菌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案)试验方案及其改进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对7株曲霉、5株着色真菌、4株波氏假阿利什霉、4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及5株皮肤癣菌的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或菌丝的MIC,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结果 受试菌株以未发芽孢子形态接种时,曲霉MIC范围为≤0.03~0.5μg/mL,暗色真菌的MIC范围为≤0.03~0.06μg/mL,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的MIC均>16μg/mL,皮肤癣菌的MIC均≤0.03μg/mL,提示上述菌株中除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外,其余菌株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所有受试菌中,除杂色曲霉和疣状瓶霉接种发芽孢子时MIC与接种菌丝时的MIC相差4倍外,其余菌株接种发芽孢子或菌丝悬液时的MIC与接种孢子时的MIC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受试曲霉、暗色真菌及皮肤癣菌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或较敏感。在丝状真菌的特比萘芬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中,接种易于获取并易于量化的未发芽孢子时的MIC可以反映特比萘芬体外对发芽孢子及菌丝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产孢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检测暗色真菌对九种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暗色真菌对9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价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药敏试验方案(M38-P)应用于暗色真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 参照M38-P方案,受试菌株共45株,包括卡氏枝孢14株,裴氏着色霉8株,紧密着色霉3株,疣状瓶霉16株,离蠕孢2株,德氏霉1株及弯孢1株.所用药物为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特比萘芬.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6cfu/mL,孵育温度35℃,培养时间5~7d.结果 45株暗色真菌对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较高,部分菌株对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存在耐药现象.结论 M38-P方案可用于暗色真菌的药敏试验研究,耐药菌株的发现提示在今后的治疗中药敏测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 联合用药时,伊曲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2730μg/mL显著降低到0.1195μg/mL,两性霉素B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6830μg/mL显著降低到0.2102μg/mL,35%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55%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1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都较单独用药有明显减少.结论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较任一药物单独用药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的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7株来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结果 氟康唑、立福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2.0~128μg/mL、0.008~0.5μg/mL,前者MIC50、MIC90几何均数值分别为4μg/mL、8μg/mL,后者几何均数值分别为0.125μg/mL、0.25μg/mL。其中,对氟康唑敏感菌株占81.8%(63/77),中度敏感或剂量依赖性敏感菌株占16.9%(13/77),耐药菌株占1.3%(1/77)。中度敏感和耐药的14株菌中,临床分离株占85.7%,尽管在临床菌株与环境分离株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仍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结论 虽然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出现中度敏感或耐药,但立福康唑对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有望成为治疗隐球菌病药物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100株临床分离致病酵母外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 评价临床致病性酵母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微量稀释法对临床致病性酵母作了氟座唑、二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及桐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65株念株菌属的MIC范围为:氟康唑0.125~64μg/mL,95.38%(62/65)敏感,2株耐药,占3.08%;伊曲康唑0.03~2μg/mL,63.08%(41/65)敏感,2  相似文献   

17.
硝酸益康唑与六种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硝酸益康唑(简称益康唑)的抗葡萄球菌效果。方法222株从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分离出的葡萄球菌,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对新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的MIC50值,益康唑与新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相近,低于青霉素与红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的MIC50明显低于其他6种抗菌药物。对甲氧西林敏感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MIC50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青霉素相同,低于新霉素、头孢噻肟钠、红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MIC50与阿米卡星、环丙沙星、青霉素、新霉素相近,低于头孢噻肟钠、红霉素。根据NCCLS标准显示:环丙沙星、青霉素、红霉素无论对金葡菌还是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相当高。阿米卡星及头孢噻肟钠对甲氧西林敏感株的耐药率较低.但对甲氧西林耐药株高至50%1以上。益康唑的MIC50与MIC90值相近。而新霉素的MIC50与MIC90值相差很大,其MIC90值则远高于益康唑。结论益康唑对金葡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益康唑的MIC50与MIC90值相近,未出现对益康唑的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5年5月~2008年10月就诊的159例甲真菌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3例,口服特比萘芬250mg,1次/d,连续服药;对照组76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2次/d,冲击治疗,连用1周,停药3周为1个疗程,共3~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停药时痊愈率分别为63.86%和50.00%,有效率分别为83.13%和69.74%,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79.52%和65.79%;停药后16周痊愈率分别为84.34%和75.00%,有效率分别为97.60%和94.74%,真菌学痊愈率分别为93.98%和88.1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4%和9.2%。两组在停药时及停药后16周痊愈率、有效率和真菌学治愈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体外对28株甲真菌病白念珠菌的相互作用方式。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8株分离自甲真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体外对特比萘芬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联合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合用药时,17.9%(5/28)受试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1.4%(20/28)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7%(3/28)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特比萘芬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17.9%(5/28)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1.4%(20/28)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7%(3/28)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结论特比萘芬与三唑类药物对甲真菌病白念珠菌分离株存在有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苦参、百部、土槿皮、大风子、白藓皮、蛇床子、黄柏、地肤子及其混合液体外抑制马拉色菌的效果。方法参照M27-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六种马拉色菌标准菌株对本水煎剂的敏感性:糠秕马拉色菌的MIC最低(0.062 5g/mL),其次为厚皮马拉色菌(0.125g/mL),球形马拉色菌(0.5g/mL),钝形马拉色菌(0.5g/mL),斯洛菲马拉色菌(0.5g/mL),合轴马拉色菌(>0.5g/mL)。结论复方中各单味药间对多株马拉色菌有相互协同作用,对合轴马拉色菌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