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讨论微种植支抗钉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80例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治疗效果分析,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80例中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牙齿,试验组40例,采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放置微种植支抗钉进行拔牙后的间隙关闭。对照组40例,采用双侧佩戴口外弓加强磨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比较分析其作用效果。结果(试验组)采用上颌双侧微种植支抗钉关闭间隙的病例38例,上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2mm,对上前牙的压入疗效明显,对于露龈笑、牙槽骨高度失调改善明显,上颌第一磨牙未出现前移,(或控制在1mm以内)完成最大甚至绝对支抗的控制,均在6个月以内关闭拔牙间隙。另外2例患者因种植支抗钉周围炎,种植支抗钉脱落而失败。(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有25例患者在6个月成功关闭拔牙间隙,在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mm.,同时上颌第一前磨牙前移2mm,对上前牙压入收效甚微。对于患者露龈笑,牙槽骨高度不调改善不明显。另外15例患者因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佩戴口外弓装置而出现上颌第一磨牙旋转,支抗丧失。不能很好的利用拔牙间隙内收上前牙,前牙切缘内收均少于4mm.而且间隙关闭均超出六个月。统计学值<0.05。结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矫治过程中[1],微种植支抗钉的应用明显优于口外弓的使用,做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前者能更好的控制上颌磨牙,做到尽可能多的内收和压入前牙,矫治疗效满意,疗程短,微型化,操作简单灵活,并有经济性安全性兼容的优点。不依赖患者的配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 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 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 0.046 cm×0.064 cm 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  8 mm 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 150~200 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 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 mm,L1-NB距离减少了2.6 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 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 > 0.05)。 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青少年患者颅面部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测量双侧上颌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区的骨质密度,依据改良颈椎分析法(Cvs)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Cvs3、Cvs4、Cvs5、Cvs6组),分析并比较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的差异。结果: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不同骨龄相同测量平面(距离牙槽嵴4 mm处及6 mm处平面即P4平面与P6平面)间LSD两两比较结果,Cvs3组与Cvs4组、Cvs4组与Cvs5组、Cvs5组与Cvs6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骨龄增长P4及P6平面上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骨龄患者在P6平面中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4组)和松质骨(Cvs3组、Cvs5组及Cvs6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P4平面。结论:随骨龄增长,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骨密度逐渐增大,距离牙槽嵴6 mm处骨密度显著高于4 mm处,这提示以一定角度倾斜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尽量由P4向P6平面去植入,增加植入位置骨密度,还可以有效避免上颌窦穿通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与传统支抗相比,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大程度利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突的上颌牙齿。 目的:系统评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前后对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侧貌的变化。 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光盘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等有关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支抗正畸治疗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及前后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篇文献,241例患者,其中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122例,口外支抗组119例。两组在上颌基骨相对于颅部的前后向位置、上唇最凸点相对于E线的位置和鼻唇角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85)。相对于口外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更好改善上颌或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基骨位置、上唇最凸点相对于E线位置及鼻唇角,在下颌平面角、上中切牙倾斜度和面突角方面与口外支抗无显著差异,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螺钉种植体在竖直磨牙矫治中的支抗应用,同时与传统方法中的“T”型曲竖直磨牙相比较。方法:10例单侧或双侧缺失下颌第一磨牙或第二磨牙远中磨牙前倾的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竖直向前倾斜的磨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丝上作“T”型曲的方法竖直前倾磨牙,通过倾斜磨牙竖直疗程来判断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均能竖直倾斜磨牙。实验组竖直疗程为5.2个月,对照组平均疗程为6.8个月,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舒适、稳定、有效的竖直磨牙的支抗形式,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方丝上作“T”型曲竖直磨牙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磨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会导致支抗牙移位,即支抗丢失。有关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支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弓形态和第二前磨牙缺失对上颌磨牙远移支抗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成年男性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矩形附件-隐形矫治器模型,双侧上颌第二磨牙设计0.25 mm的远移量,首先,根据第二前磨牙是否缺失分为双侧缺失组与双侧存在组;然后,根据牙弓形态再分为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安氏Ⅱ1和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共计8组模型。在Ansys软件中计算各组模型支抗牙的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1)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二磨牙后,第一磨牙和前磨牙出现近中倾斜伴伸长,前牙唇倾伴压低;(2)双侧第二前磨牙缺失后,各组模型第一磨牙前移量明显上升,而第一前磨牙和前牙前移量均减少;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的前牙唇倾量最少,尖圆形牙弓最多,卵圆形牙弓组与尖圆形牙弓组差异不明显,方圆形安氏Ⅱ2牙弓组略高于方圆形安氏Ⅱ1牙弓组;(3)各组支抗牙牙周膜应力均集中于牙颈部和根尖区,方圆形牙弓组的牙周膜应力水平最低,相较其他组,方圆形牙弓组前牙...  相似文献   

8.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8-06/2010-06解放军101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5~7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颗微种植体稳定,9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颗微种植体稳定,2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14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分为微型种植体组和传统正畸组(n=57).传统正畸组采用传统口外弓强支抗方法进行正畸,微型种植体组采用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治疗6 m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牙周结构指标(磨牙移位距离、中切牙倾角差、中切牙凸距差);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患者的牙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水平以及龈沟液骨代谢指标,包括核因子K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同时采用咀嚼功能自我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咀嚼功能,牙齿功能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美观度.结果:治疗后,微型种植体组临床总有效率(96.49%)高于传统正畸组(84.21%)(P<0.05);微型种植体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中切牙倾角差大于传统正畸组,磨牙移位距离小于传统正畸组(P<0.05);治疗后,两组牙周组织TNF-α、IL-1β、IL-6、IL-8、,OPG水平、咀嚼功能评分、牙齿美观度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龈沟液RANKL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微型种植体组改善优于传统正畸组(P<0.05).结论: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能提高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效果,减轻牙周组织炎性应,改善牙周环境,提升牙槽骨代谢能力,恢复患者的牙周结构,改善咀嚼功能,提升牙齿美观度.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支抗:正畸矫治中,任何施于被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产生一个反向、等大的反作用力,能抵抗该力的结构成为“支抗”。支抗控制对于正畸和颅颌面矫形的成败至关重要。多年来,正畸学者和临床医师设计了多种口外和口内支抗系统,但由于各种原因,实际临床应用不尽如人意。与传统支抗相比,微种植体具有体积小、植入移除简单、成本低、能行即刻或早期加载等明显优势,在正畸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骨整合&临床成功率:即显微镜下骨与种植体间的直接接触,是种植体生物学稳定性和临床成功率的决定因素。骨整合的程度主要由种植体自身设计、手术操作、应力载荷、临床用途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多因素决定。影响微种植体骨整合乃至临床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亟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影响微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潜在危险因素的相关报道结果不尽一致,一些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影响因素未全部纳入研究,且动物实验所得结论难以直接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究竟哪些因素影响微种植体的临床成功率,亟待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目的:研究影响正畸支抗用微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试验纳入114例口腔种植患者,其中男42例,女72例,年龄(19.26±9.19)岁,共植入253枚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纳入以下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垂直和矢状骨面型、植入位点、植入牙弓、植入部位软组织类型、口腔卫生状况、微种植体的直径和长度、植入方式、植入角度、应力加载时机和强度及临床用途,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成功率和所有变量间的相关性,方差分析检测各变量对成功率的影响。试验方案经过四川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253枚微种植体的总临床成功率为88.54%,平均应力加载时长为9.5个月,其中29枚植入失败,植入失败微种植体的平均加载时长为2.3个月;②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口腔卫生状况、垂直骨面型及植入位点与临床成功率显著相关(P < 0.05),而性别、矢状骨面型、植入牙弓、植入部位软组织类型、微种植体的直径和长度、植入方式、植入角度、应力加载时机和强度及临床用途11个变量与种植成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③结果提示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微种植体失败率,需给予患者正确的口腔卫生保健指导和有效监督,特别是年轻(<12岁)、高角、下颌骨植入微种植体的患者。ORCID: 0000-0003-2318-3199(吴也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ower Arm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CA)联合微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整体内收上前牙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CA联合MIA整体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尖牙或尖牙所对应矫治器上加入高6 mm的Power Arm,分析矫治器施力+尖牙15...  相似文献   

12.
植入上颌后部区域的骨内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低于植入其它区域者。上颌后部区域的缺点是 :骨质地差 ;临近上颌窦 ,因此 ,不可能植入较长的种植体 ;合负荷较高 ;合平台( occlusal table)常常宽于种植体直径 ,造成近远中悬臂、颊舌向悬臂和离开长轴的 ( off- axis)力。本研究评价植入上颌后部磨牙区域用于支持固定陶瓷金属修复体的骨内种植体 5年累积保存率 ( cumulative survival ratsCSR)和并发症。 1 990~ 1 997年间为 6 0例患者植入 87枚种植体以取代 87颗缺失的上颌磨牙。垂直向骨高度大于 1 0 mm,水平向骨宽度大于 5 mm的患者才适合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颊腭侧微种植钉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5名需要压低伸长磨牙(后续进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利用微种植钉分别粘结在过长的磨牙颊舌两侧辅助加力进行压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 结果 25名患者的30枚伸长磨牙均获得良好的压低正畸治疗效果,平均压低(2.52±0.76)mm,压低治疗的平均时间为(5.7±2.8)个月。 结论 应用微种植钉压低伸长磨牙,为长期缺失牙获得种植修复提供位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正畸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ANSYS13.0软件中建立6个上前牙及前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前牙以不锈钢唇弓和腭侧支架紧密固定。水平加载实验中,对其双侧牵引钩同一高度施加1.5N水平向后牵引力,施力点距中切牙切缘分别为7~21mm;垂直加载实验中,在腭侧支架中线上施加1.5N垂直压低力,施力点距中切牙切缘分别为4~16mm。经求解得出各种工况下模型内各节点的三维位移和应力分布。水平加载中,牵引高度距中切牙切缘14mm时,6个前牙的舌向位移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垂直加载中,作用点距中切牙切缘12mm时,6个前牙的压低位移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本研究认为标准大小的上颌6个前牙的阻抗中心(CRe)位于中切牙切缘根方14mm、腭侧12mm处,可为正畸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背景:微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作为"绝对支抗"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脱落率较高一直是其主要缺点。影响微种植体的稳定性主要包括微种植体的自身因素、微种植体周围炎、微种植体的植入方式、角度、位置和加载时机等。目的: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做一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微种植体、稳定性、正畸支抗"为中文检索词,以"miniscrews、stability、orthodontic anchorage"为英文检索词,分别在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近四年发表的有关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篇文章。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微种植体表面的改性能有效增强骨结合能力,促进骨再生,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应该结合患者的骨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种植体和植入方式,适宜的植入角度以提高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同时避免损伤牙根、神经、血管和上颌窦,并注重术后愈合期的维护,适时加载。  相似文献   

16.
梁迎春 《医学信息》2006,19(5):898-899
目的 探讨植入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25例患者应用该技术矫治畸形者行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准备好专用用菌包;术中根据不同种植方法进行护理配合,尤其要重视无菌操作;术后告知患者保持口腔卫生,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结果 本组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正畸效果良好。结论 植入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术的护理有利于手术成功,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的96例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和调查患者满意度,探讨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后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评分差值均明显低于牙弓拥挤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中线关系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差值与后牙咬合关系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矫治前后错颌畸形严重程度总值与医患关系、医师处理、推荐他人治疗、综合满意、牙齿现状、再次治疗、矫正时间、矫正费用呈现正相关(r=0~1)。结论口腔固定正畸治疗是治疗错颌畸形的重要措施之一,错颌畸形患者满意度较高,患者矫治前后错牙合畸形严重程度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模拟牙颌模型实现正畸弓丝初始回复力的口外测量。方法以1例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D打印制作与患者真实牙列分布相一致的上颌牙颌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利用Nano17 F/T力学传感器搭建矫治力测量系统,测量直径为355. 6μm标准圆镍钛弓丝佩戴在牙颌模型上后施加在患者2颗上颌中切牙上的初始回复力。结果患者上颌中切牙21受到的初始矫治力较中切牙11更大,且2颗中切牙所受到的矫治力系均不利于牙齿的理想移动,需要添加辅助装置改善牙齿受力状况。在优化正畸治疗方案后,患者在治疗18个月后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利用患者的模拟牙颌模型可以准确测量正畸弓丝作用在目标牙齿上的矫治力系,预估牙齿的移动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改进牙齿矫治方案。矫治力的口外测量技术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矫治方案的优化设计开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背景:微种植体因能提供骨内绝对支抗而被广泛应用于正畸、正颌的临床治疗中,然而脱落率较高一直是其主要缺点,如何提高微种植体的成功率成为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目的:总结影响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因素。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为"微种植体,稳定性,成功率,骨整合;mini-implants,stability,success rate,osseointegration"。结果与结论:微种植体是一种有效的支抗控制手段。微种植体的植入区域、植入方式、加载方式、植入后愈合时间等方面均是影响骨-种植体结合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微种植体的成功率,临床治疗中必须选择适宜的植入区域,如建议临床上采取较厚的皮质骨与较高的微种植体;采用合理的植入和加载方式,研究表明非攻入型微种植体有利于降低早期正畸力学加载中为微种植体的脱落率;注重植入后愈合时期的维护,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植入后即刻或更早地对微种植体施加应力才能有更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拔牙后牙槽骨伴有冠根向和颊舌向大量的骨吸收,导致失牙区牙槽骨骨量明显不足;对种植初期的稳定性及修复后美学效果均有一定影响,严重影响种植义齿的远期成功率。因此,即刻种植技术可以缩短种植修复时间。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行延期即刻种植及引导骨再生技术后种植修复效果。 方法:选择19例(28颗缺牙)上颌前牙缺失伴唇侧单壁骨缺损患者,分别于拔牙后4周植入奥齿泰种植体28枚,唇侧骨缺损区种植同期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6个月后行二期修复。 结果与结论:28枚种植体在24个月后,存留率100%。6个月后平均种植体周边缘骨高度丧失为0.1 mm,   1年平均骨高度丧失为0.6 mm,2年平均骨高度丧失为0.11 mm。红色美学分值评分满意。在上颌前牙缺失伴轻度骨缺损延期即刻种植中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较好的恢复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宽度,垂直向骨吸收稳定,牙龈美学效果满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