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盆环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自2002年共对12例按AO分型为B、C型的骨盆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5-20d,按Matta评分法评定骨折复位质量,lowa评分法评定功能。结果:经过4~21个月随访,按Matta评分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100%,按lowa评分75%恢复了原来工作,100%家庭生活满意,有休闲娱乐生活。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一般为高能量暴力所致,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目前对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内固定治疗方式有锁定加压钢板、重建钢板、骶髂螺钉、椎弓根钉棒系统等。临床研究表明上述内固定治疗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且正向更高效、安全、微创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同内固定方式有各自相应的适应证,需严格把握。本文就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环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自2002年共对12例按AO分型为B、C型的骨盆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5~20d,按Matta评分法评定骨折复位质量,Iowa评分法评定功能.结果:经过4~21个月随访,按Matta评分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100%,按Iowa评分75%恢复了原来工作,100%家庭生活满意,有休闲娱乐生活.  相似文献   

4.
骨盆前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盆骨折类型,由于其解剖形态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化差异。对于骨盆前环骨折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应该由骨折类型、部位、污染、软组织损伤等方面决定。随着影像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皮微创治疗骨盆前环骨折逐渐成为可能,现对目前常用的经皮微创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手术方式、适应证及优缺点予以概况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盆前、后环微创内固定在骨盆C型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4例,C2型3例,C3型1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骨骨折12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3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观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7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1例,Majeed评分92.13±5.44。结论:骨盆前环损伤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选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微创技术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治疗.结果 22例均随访,时间4~22个月.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折不愈合.结论 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及骨盆重建带后方髂髂固定3种方式均为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有效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环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6—2015-06应用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损伤,9例Tile B型单纯固定前环。3例Tile C型固定前、后环,顺序为先前环再后环。结果单纯前环固定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术中出血量10~35 ml,平均18 ml;前后环固定手术时间50~65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32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12个月,平均7.5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2.5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异位骨化。所有患者日常生活基本无影响,仅1例诉性生活不适。4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出现单侧股神经麻痹,最终均恢复正常。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6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1.67%。术后6个月疗效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平均81.5分,优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3.33%。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微创固定技术创伤小、复位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骨盆环损伤一种有前景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94-1798
[目的]介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对19例骨盆后环损伤的患者行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内固治疗,其中12例还行前环有限切开内固定。先取俯卧位或者漂浮体位的前倾体位固定骨盆后环,然后再改为仰卧位后漂浮体位的后仰体位复位固定骨盆前环。于两侧髂后上棘外侧做斜形3~5 cm切口,显露骨折脱位处,牵拉、撬拨、挤压等方法予以骨折复位,再将塑形后的连接棒经皮下隧道穿过,安装连接块,调整至最佳位置,钻孔并拧紧螺钉,穿透双侧骨皮质,利用桥接系统的撑开加压功能辅助进一步复位,至满意后锁定固定系统。[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12~39个月。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47%。影像评估方面,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1例,可0例,优良率为94.74%。[结论]经皮微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操作简单灵活,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 HORIZON^TM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共收治骨剑骨折5例,均行CD HORIZON^TM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结果术后x线片及CT复查提刺骨折脱位获得即时垂直及旋转稳定性,复位情况较满意,合并神经损伤2例,随访9个月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本组随访6~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脱位。结论CD HORIZON^TM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固定骨剑后环骨折脱位术后即可获得稳定.并能够维持良好稳定及复位效果.是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37.6岁.按照AO分型,B2型1例,C1型2例,C2型2例,C3型3例.其中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脱位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骨折,包括耻骨联合分离2例,耻骨上下支骨折5例,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髋臼骨折1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均行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内固定术,应用Majeed标准(优,≥85分;良,70~84分;一般,55~69分;差,<55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X线片示8例患者垂直和旋转移位均获满意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合并神经损伤者,1例随访10个月遗留会阴区麻木,另1例术后6个月复查功能恢复良好.膀胱破裂患者经手术修补随访8个月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经Majeed功能评定,优6例,良1例,一般1例.X线片及CT扫描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脱位,骨折部位已呈骨性融合.结论: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并能够维持良好复位效果,为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内固定治疗骨盆环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工农业的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骨盆骨折程度及移位情况复杂,治疗难度较大,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传统上对骨盆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如骨牵引、骨盆悬吊、石膏固定等方法,致残率高达50%-60%。近年来,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在骨盆的解剖、生物力学、影像技术、治疗器械方面的发展,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手术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自2003年5月至2008年9月对23例患者不稳定的骨盆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取得一定进展。解剖学研究表明,钉-棒系统与骨盆前环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男性精索及下腹部脏器等重要解剖结构均存在安全距离。生物力学实验证实,钉-棒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外固定支架,可有效、安全地固定损伤骨盆前环。临床研究显示,采用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均取得良好的疗效。该文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能量创伤的逐年增多,骨盆损伤的发生率亦逐年增高,约占全部骨创伤的3%。尽管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骨盆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骨盆前环结构和后环结构对骨盆的稳定性作用分别占40%和60%。骶骨、骶髂关节同属骨盆后环,是承担人体躯干载荷和传导、分散进行力的重要结构,骨盆环相关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对骨盆损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下腹正中切口(Stoppa入路)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分别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观察组,n=22)与外固定(对照组,n=18)治疗,比较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盆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39个月。观察组切口长度和出血量显著长(多)于对照组(P 0. 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01),骨折复位满意率(21/22)显著高于对照组(12/18)(P=0. 017)。两组术后6、12、24、3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延迟愈合等现象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钉道感染,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6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创伤较外固定大,但骨折复位质量好,随访显示患者疼痛低、Majeed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经皮固定骨盆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常合并严重的出血、休克、腹腔盆腔重要脏器损伤,具有病死率高,后期并发症多的特点,早期精确复位和即刻固定稳定骨盆,能够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改善预后。但由于对骨盆骨折所致出血、复杂的合并症及手术创伤等方面的顾虑,限制了急诊开放复位固定手术的应用。随着术中影像学设备的不断发展,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使经皮固定骨盆环成为早期稳定骨盆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本文就经皮固定骨盆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 HORIZON~T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共收治骨盆骨折5例,均行CD HORIZON~TM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结果 术后X线片及CT复查提示骨折脱位获得即时垂直及旋转稳定性,复位情况较满意,合并神经...  相似文献   

18.
19.
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骨盆环重建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17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确定为不稳定性,对前、后环严重损伤者行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复位固定重建骨盆环,合并脏器损伤Ⅰ期修补处理。[结果]随访13例,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愈合骨盆环无畸形,下地行走,无腰腿痛及步态异常。[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方法恢复解剖关系,合并内脏损伤,Ⅰ期处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微创经髂骨的椎弓根钉系统替代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可行性。方法自2009-01-2012-12对17例骨盆骨折后环骨折采用经皮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4min,术中透视时间平均15.2s。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末次随访时骨盆结果评分:优秀10例,良好4例,中等2例,差1例。结论微创经髂骨椎弓根钉系统可能是骶髂螺钉固定的一个较好替代方法,因为该技术安全、快捷、稳定,并可取得良好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