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麻黄碱组(E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E组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同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 mg,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麻黄碱0.83 mg.min-1至胎儿娩出;P组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同时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60μg,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去氧肾上腺素16.7μg.min-1至胎儿娩出。采集脐动脉和脐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分娩时间)、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记录产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高血压、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结果两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P组胎儿脐动脉和脐静脉血pH值和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P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可有效降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低血压发生率,且对胎儿无明显影响。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可以降低产妇恶心和呕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外周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对剖宫产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期间胎儿及产妇的影响。方法择期剖宫产术ASAⅠ~Ⅱ级产妇50例,随机分为两组:麻黄碱组(E组,n=25)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n=25),分别在局麻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即刻用微量注射泵泵入研究药物,使产妇SBP维持在基础水平,并根据每分钟SBP调整泵入速度。监测产妇SBP、HR、恶心呕吐发生率、麻醉阻滞平面、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带动静脉血血气分析等。结果 P组胎儿脐带动脉血pH值显著高于E组(P〈0.01),但两组胎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均正常。术中P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P〈0.01)。P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物后10min和15min阻滞平面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与使用麻黄碱比较,预防性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胎儿酸中毒、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扩散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姚汉青  于浏  黄佳悦  肖飞 《浙江医学》2023,45(8):859-862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间羟胺对腰麻下剖宫产术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单胎足月产妇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羟胺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每组40例。当鞘内注射时,间羟胺组预防性静脉输注间羟胺1.5μg/(kg·min),去氧肾上腺素组输注去氧肾上腺素0.5μg/(kg·min)。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5min(T0)、鞘内注射5min后(T1)、切皮(T2)和胎儿娩出后即刻(T3)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及外周血管阻力(PVR)]、麻醉平面、鞘内注射至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后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及评估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产妇和胎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及新生儿酸血症等)。结果鞘内注射后两组T1时点MAP、HR及PVR与T0时点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点两组MAP、HR、CO及P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3时点间羟胺组MAP、HR、CO及PVR均高于去氧肾上腺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动过速及新生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去氧肾上腺素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间羟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去氧肾上腺素比较,间羟胺能够增加腰麻下产妇MAP、HR、CO及PVR,降低心动过缓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谭义文  田毅  魏晓  陈梅珠 《广西医学》2016,(10):1381-138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剖宫产术中应用麻黄碱复合去氧肾上腺素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 选择腰麻下剖宫产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腰麻成功后A组静脉注射麻黄碱6 mg、B组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60 μg、C组静脉注射麻黄碱3 mg复合去氧肾上腺素30 μg.记录入手术室时(T0)、腰麻注药后2 min(T1)及5 min(T2)、胎儿娩出时(T3)、手术结束时(T4)3组产妇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比较3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生后5 min Apgar评分.结果 3组的SBP、DBP、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2至T4,C组SBP及HR水平介于A组及B组之间;各组的SBP、DBP、HR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腰麻后(T1)A组及B组产妇SBP及DBP较To明显下降,而C组较To增高.C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B组(P<0.05).B、C组新生儿的pH和剩余碱高于A组(P<0.05),而C组的剩余碱高于B组(P<0.05);C组的PaCO2和乳酸水平均低于A组(P<0.05),且C组的PaO2高于A组及B组(P<0.05);3组的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麻下割宫产术中,在稳定产妇血流动力、预防低血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轻新生儿的酸中毒方面,麻黄碱复合去氧肾上腺素优于单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静脉输注预防腰麻下剖宫产缩宫素对产妇血流动力学的不良影响。方法:择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60例,随机分为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产妇在娩出胎儿后均给予缩宫素10IU静脉注射+10I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持续静脉点滴。P组产妇在娩出胎儿后静脉注射缩宫素前给予去氧肾上腺素30μg静脉注射,然后在静脉注射缩宫素同时以30~50μg/min去氧肾上腺素(200μ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微泵静脉持续输注。C组不给予任何预防性血管收缩药。静脉注射缩宫素后如出现严重低血压,P组给予治疗性去氧肾上腺素30~50μg静脉注射,C组给予50~100μg静脉注射。记录产妇SBP、HR变化、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去氧肾上腺素使用情况。结果:静脉注射缩宫素后P组无低血压及心动过速发生,出现高血压2例(6%),无心动过缓发生。C组低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治疗性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显著高于P组(P<0.01)。结论: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静脉输注能有效预防腰麻下剖宫产术产妇静脉注射缩宫素引起的低血压及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去氧肾上腺素对维持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效果.方法:选取130例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去氧肾上腺素组和麻黄碱组,各65例.去氧肾上腺素组给予患者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麻黄碱组给予患者静脉推注麻黄碱.比较2组产妇麻醉前和麻醉后各个时间点血压、心率和术中给药次数、...  相似文献   

7.
陈文  郑文忠 《医学综述》2012,18(16):2659-2661
目的观察单纯胶体扩容法、胶体扩容合并分次推注麻黄碱法、胶体扩容合并负荷量+微泵去氧肾上腺素法对产科脊麻后低血压及其伴随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美国麻醉协会Ⅰ~Ⅱ级拟行剖宫产产妇150例随机分三组:扩容组(A组)、扩容+麻黄碱组(B组)、扩容+去氧肾上腺素组(C组),各50例。所有产妇建立静脉通道后,快速输入羟乙基淀粉注射液15 mL/kg,以10 mL/(kg.h)维持。A组产妇视血压变化,在原输液速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快输液;B组产妇腰麻完成后,立即给予麻黄碱10 mg,术中收缩压(SBP)<80 mm Hg时,追加麻黄碱,每次5~10 mg;C组产妇则在腰麻完成后,立即给予去氧肾上腺素100μg,并以5μg/(kg.min)静脉维持。观察患者腰麻后2、5、10、20、30 min的SBP、心率(HR)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组SBP、HR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SBP均高于A、B组,HR均低于A、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A、B组(P<0.05)。结论胶体扩容联合去氧肾上腺素微泵维持法治疗产科麻醉脊麻后低血压效果更好、对HR影响更小,心悸胸闷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间断预注去肾上腺素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心率110次/min剖宫产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此给药时机和方法在降低去氧肾上腺素所造成的过度的反射性心率减慢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ASA或Ⅱ级在腰硬联合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80例,随机分为2组。预注组是患者麻醉平卧后,如若发现心率110次/min,立即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0ug静推,如果1min后,患者的心率仍110次/min,则继续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0ug静推,直至其心率低于110次/min,静推结束,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后2min、及胎儿分娩后1min的血压和心率,及此时期恶心呕吐和心率60次/min发生的例数。结果预注组和对照组患者入室后,及胎儿剖出后1min中的血压和心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麻醉后2min的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差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预注组和对照组在麻醉后至胎儿剖出后1min出现心率110次/min的例数,及出现心率60次/min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期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心率110次/min,小剂量间断重复静注去氧肾上腺素,此给药方法和时机在维持患者循环稳定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情况下,由去氧肾上腺素导致的心率过度减慢(60次/min)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姚明龙  贾晶 《吉林医学》2012,33(4):731-732
目的:比较预注去氧肾上腺素和单次被动注射在剖宫产术中对低血压的防治效果及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在麻醉同时缓慢静脉滴注去氧肾上腺素1μg/kg,B组为对照组。A、B两组当患者血压下降25%时立即静脉滴注去氧肾上腺素100μ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ECG、SPO2、SBP、DBP,及新生儿Apgar 1 min、5 min评分和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A组较B组血压波动小,血流动力平稳,新生儿脐静脉血氧分压高。结论:预注去氧肾上腺素对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有防治作用,能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去氧肾上腺素联合体位控制剖宫产术中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11月在本院选择剖宫产手术的300例足月孕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A、B和C组,每组100例。A组产妇麻醉成功后选取平卧位,B组产妇麻醉成功后将产妇平卧位,在产妇右髋部垫一个沙袋,使子宫向左侧倾斜15°~30°,C组产妇麻醉成功后即刻静脉泵注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同时在产妇右髋部垫一个沙袋,使子宫向左侧倾斜15°~30°,比较三组产妇麻醉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状态、新生儿的Apgar评分以及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麻醉前后,C组产妇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后,B组和A组T2、T3的SBP与DBP均低于T1,T2、T3的HR均高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产妇的SBP、DBP及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新生儿出生1 min后的Apgar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5 min后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为1%,显著低于B组的35%和A组的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泵注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联合体位改变能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更好的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龙柏  程金銮  陈秀芹 《吉林医学》2013,(34):7195-7196
目的:探讨预注去氧肾上腺素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预注组选择进行择期剖宫术患者30例,患者麻醉平卧后立即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对照组选择进行择期剖宫术患者30例,只进行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各时期的SBP,并记录常规监测的Bp、ECG、SpO2值及新生儿Apgar 1 min、5 min评分。结果:预注组麻醉前后SBP比对照组稳定;新生儿的Apgar 1 min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去氧肾上腺素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中能稳定产妇血压,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预注麻黄碱及甲氧明和麻黄碱联合用药对择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例足月单胎妊娠拟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30例。Ⅰ组静注麻黄碱10 mg。Ⅱ组静注麻黄碱5 mg和甲氧明1 mg。两组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腰麻药注入、病人翻身平躺后即刻给入。记录麻醉前(T_0),麻醉后1 min(T_1)、5 min(T_2)、10 min(T_3)和手术结束(T_4)时HR、BP及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和1 min Apgar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患者恶心、呕吐、心慌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_1~T_3时Ⅱ组SBP、DBP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0、T_4时两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Ⅱ组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Ⅰ组(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及1分钟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氧明和麻黄碱联合用药对产妇术中循环系统的稳定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仰卧位综合征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性剖宫产产妇88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多巴胺,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2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心率和收缩压、舒张压,并观察2组患者的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麻醉前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麻醉后5 min、10 min 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的出生后的5 min 和10 min 后的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仰卧位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去氧肾上腺素能够预防仰卧位综合征的发生,减少产妇和胎儿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不同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预防静脉输注对腰麻下择期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剖宫产产妇9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鞘内注药后立即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100 μg,B组患者鞘内注药后立即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200 μg,C组行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对比3组产妇及其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 A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新生儿Apgar评分优于B组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C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为腰麻下择期行剖宫产产妇提供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能够稳定产妇及新生儿生命体征,确保母婴安全及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的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剖宫产术患者低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及对产妇不良反应和对胎儿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麻黄碱组和去氧紧上腺组,每组20例患者,麻黄碱组患者给予间断静脉推注8 mg小剂量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组患者给予100 μg去氧肾上腺素。记录产妇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32岁的剖宫产术患者60例,全部患者入室后输入复方乳酸钠注射液,输液速度为15~20ml/(kg·h)。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成功后调整患者体位为15°~20°的左倾斜位至切皮前;B组为观察组,腰麻成功后立即按100μg/ml的速率静脉输注去氧肾上腺素2min,然后按0.3~0.5μg/(kg·min)的速率持续输入至胎儿娩出,余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2、5、8、10、15、20、25min的SBP,记录低血压的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结果:A组麻醉后SBP5min及20min下降剧烈,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B组麻醉后血压平稳,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P〉0.05。结论: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补液方案对腰麻下剖宫产术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产妇1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组,分别在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 mL/kg后即刻输注5、15和25 mL/kg。观察并记录各时点的MAP、HR及CVP,术毕母体Lac、Hct等,采集脐带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B、C组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Lac、Hct较A组稳定(P〈0.01),且B组产妇CVP较C组稳定(P〈0.01),B组脐动、静脉血的pH、PO2值均明显高于A、C组(P〈0.05)。结论预输注后即刻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5 mL/kg用于腰麻下剖宫产手术,对母亲和胎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刘娟  丁继兵  陈秋香  林家国 《重庆医学》2017,(36):5117-51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氧明对剖宫产手术麻醉中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该院行剖宫产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285例,分3组,A组麻醉完成后即刻静脉注射盐酸甲氧明1 m g,B组注射2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记录入室平静后基础值(T0)、麻醉平卧位即刻(T1)、麻醉平卧后1 min(T2)、麻醉平卧后5 min(T3)、胎儿娩出前1 min(T4)、胎儿娩出后5 min(T5)各时间点产妇的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情况,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观察产妇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及C组产妇在T2时刻HR明显升高后又明显降低(P<0.05),而A组产妇在T1时刻开始降低后,在T2~T4各时间点HR均明显低于B组及C组,且无较大波动(P<0.05);3组产妇的SBP自T2时刻起均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但在T2~T4各时间点A组产妇的SBP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A、B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及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产妇的不良反应率为2.11%,明显低于B组(9.47)%及C组(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甲氧明能够有效维持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持续泵注和预先肌内注射甲氧明对新生儿酸碱平衡和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即肌注组(M组,在麻醉前15min肌内注射甲氧明0.1mg/kg)和泵注组[P组,在脑脊液流出后即刻静脉注射甲氧明1mg,之后持续以3μg/(kg·min)的速度维持]。补救使用甲氧明、麻黄碱、阿托品来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后2min(T1)至20min(T10)共计10个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新生儿脐带血的血气分析数据及Apgar评分、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产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T6~T9时P组产妇SBP高于M组(P<0.05),M组产妇术中低血压、恶心的发生率以及补救使用甲氧明的次数高于P组(P<0.05),两组产妇高血压、心动过缓、呕吐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指标及1min、5min的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预先肌内注射甲氧明比较,静脉持续泵注甲氧明可明显降低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补救注射次数,且产妇恶心的发生率更低,两种给药方式对胎儿都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并分析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在剖宫产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4月~2016年5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的82例产妇纳入到临床研究中,分为麻黄碱组(n=41)与去氧肾上腺素组(n=41),对比两组产妇血压与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在血压变化方面,麻黄碱组血压低于去氧肾上腺组.在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上,麻黄碱组pH值低于去氧肾上腺组,BE与PCO2高于去氧肾上腺组;在脐动脉分析结果上,麻黄碱组低于去氧肾上腺组,BE与PCO2高于去氧肾上腺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2与HCO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麻黄碱与去肾上腺素都可以维持术中患者的循环稳定,保证麻醉质量,但是后者易于产妇血压的稳定性,不会增加新生儿酸血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