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分析43例烟雾病(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方法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放射中心2009年2—9月经DSA确诊的43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3例患者年龄5~45岁,其中15岁以下11例,平均年龄27.5岁;脑卒中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76.7%(33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而成年患者以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闭塞和Moyamoya血管形成。结论对于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卒中患者,尤其有卒中史或反复发作者则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DSA是诊断Moyamoya病和对其搭桥手术后进行疗效观察的最直接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3.
聂卫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4):499-499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2例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22例中16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6例表现为脑出血。结论儿童烟雾病多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绝大多数烟雾病可通过MRA诊断。 相似文献
4.
84例烟雾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特征。方法 脑血管造影证实84例烟雾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46例,年龄为5-48岁;临床上有脑缺血症状者40例(48%),出血症状者44例(52%);成人组(≥14岁)58例,年龄为14-48岁,平均(27±13)岁;儿童组26例,年龄为5~12岁,平均(9±2)岁。回顾性分析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改变。结果 77例为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闭塞性病变,84例均可见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69例双侧后交通动脉增粗,77例皮层侧支开放,成人组48例、儿童组8例颈外动脉系统向颅内代偿,78例脑循环时间延长,63例为Suzuki和Takaku分级第四、五、六阶段。 结论 (1)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后循环受累;(2)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8例成人患者存在动脉瘤;(3)广泛的侧支循环建立,以成人组侧支代偿较好;(4)循环时间延长,部分病例颅后窝静脉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5.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病,以双侧颈内动脉远端及其主要分支进行性狭窄和闭塞并在颅底形成烟雾状代偿血管网而得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MMD患者的认知障碍日益受到重视,相关成果不断涌现,文章就此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2019年8月30日26例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5.34±9.77)岁,诊断为脑梗死21例、脑出血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例穿刺置鞘后进导丝失败改股动脉穿刺入路,1例患者为股动脉穿刺失败改桡动脉入路,I型主动脉弓17例,II型主动脉弓7例,III型主动脉弓2例,26例患者行西蒙管塑形均成功,心脑联合造影1例,平均辐射时间15.84 min,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可下地活动,1例出现皮肤溃烂。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可行的,股动脉穿刺失败时可考虑转换成桡动脉入路,桡动脉入路使患者舒适度、接受度更高,但部分患者桡动脉穿刺置鞘、进导丝或造影失败时需改为股动脉入路,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是未来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分析烟雾病合并≥2次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1年12月烟雾病合并≥2次出血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按其再出血的年龄、部位、改良的Morioka分级方法[评估出血侧脉络膜前动脉(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A)扩张程度的分级]比较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①42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1次再出血,有8例发生2次再出血,有5例发生≥3次再出血。全组有7例死亡,再出血死亡率为16.7%(7/42)。再出血时平均年龄为(32.1±7.9)岁,平均间隔(5.4±1.7)年后发生了再出血,发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1~50岁,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出血部位在脑室的占47.6%,在脑实质的占40.5%,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1.9%。再出血部位与首次出血完全相同的有20例(占47.6%),与首次出血不同有22例(占52.4%),是否合并动脉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首次出血时,出血侧AchA未显影27例,轻度或者中度扩张15例,约占35.7%;非出血侧AchA未显影34例,轻度或者中度扩张8例,约占19.0%。出血侧AchA-PCoA扩张程度1级12例(28.6%)、2级16例(38.1%)、3级14例(33.3%);非出血侧AchA-PCoA 1级18例(42.9%)、2级11例(26.2%)、3级13例(30.9%)。出血侧与非出血侧影像学比较,出血侧AchA中度扩张的发生率较高,AchA-PCoA分级2~3级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雾病再出血主要发生在31~50岁;AchA-PCoA的扩张增加了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并且出血半球和未出血半球均有再出血的可能。本组病例未显示再出血的部位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MMD)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6例成人M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0.8±9.8)岁;15例(93.75%)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首发症状;1例(6.25%)以非典型血管病为首发症状;无脑出血患者。颅内有梗死灶或出血性梗死灶者12例(85.7%);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大脑中动脉(MCA)和(或)大脑前动脉(AC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伴有脑底部异常血管网及侧支循环形成的13例(92.9%);仅表现为脑动脉硬化者1例(7.1%)。双侧ICA末端及ACA、MCA起始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者10例(62.5%);单侧血管病变者6例(37.5%);可见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形成者15例(93.8%);烟雾状血管形成者13例(81.2%)。结论成人MM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缺血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高峰在40岁左右。影像学特征为双侧ICA狭窄或闭塞,伴有MCA或ACA的狭窄或闭塞,颅底有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血管网。对于青壮年反复出现脑梗死者,应考虑MMD的可能并及早行MRA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DSA的特征。方法对36例经DSA确诊的烟雾病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分析其造影资料。结果①临床特点:烟雾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5~10岁和30~35岁左右。脑缺血表现27例(75%)、脑出血表现7例(19%)、症状性癫痫2例(6%)。儿童患者(≤15岁)15例(42%),成人患者(〉15)21例(58%)。其发病类型均以脑缺血为主,而在临床表现上尤以单侧肢体无力或偏瘫最为常见。②DSA特征: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或闭塞者22例(61%)、单侧受累者14例(39%);单/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分别占18例(50%)、20例(56%)及6例(17%);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本组病例侧支循环丰富,颅底烟雾血管代偿36例(100%)、皮质侧支开放26例(72%)、眼动脉分支代偿3例(8%)、颈外动脉系统代偿19例(53%)。结论烟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5~10岁和30~35岁;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脑缺血最为常见;DSA能对烟雾病作出明确诊断,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及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Moyamoya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2月至2004年10月经DSA或MRA确诊的31例Moyamoya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1例患者平均年龄25.7岁;脑卒中和头痛是本组Moyamoya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83.9%(26例)和74.2%(23例);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而成年患者以出血性脑卒中发病为主;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和Moyamoya血管形成,其中有27例患者的CT或MRI表现为双侧病灶。结论对于年轻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时性缺血性发作(TIA)或脑卒中患者,尤其有卒中史或反复头痛发作者必须使用MRA以除外Moyamoya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手术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烟雾病合并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DSA确诊烟雾病10例,MRA确诊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的诊断标准。8例患者在甲亢稳定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另外3例单纯给予药物控制甲亢。结果①11例患者中8,例为女性,10例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另一例在入院前,甲亢已被控制。基本上都表现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增高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②11例患者中9,例影像学表现为脑梗死,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有1例的检查未发现异常(9.1%,1/11)。10例为双侧病变1,例为单侧病变。③对1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1~102个月,除1例遗留智力下降、反应慢等症状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减轻或消失。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对其中6例患者术后(10~26个月)进行了造影复查,均显示颅外已向颅内大量代偿供血。结论烟雾病合并甲亢以女性患者为多,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二者合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遗传及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控制甲亢症状后,行手术治疗能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患者头痛的临床特征、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疗效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13例儿童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有头痛症状并经EDAS治疗的患者103例,对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及住院随访6~144个月。分析103例患者头痛的临床特征和EDAS疗效,根据患者术后头痛的缓解情况,分为头痛消失组86例和头痛缓解组17例。另将103例中,71例首发症状为头痛的患者分为单纯头痛者16例和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者55例,比较影响头痛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1)EDAS后头痛消失组与头痛缓解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受累血管支数、铃木分期、头痛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中,87例患者就诊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头痛主要位于额、颞部,性质多为胀痛;86例患者EDAS后头痛消失,17例患者术后头痛改善。(2)单纯性头痛患者的铃木分期与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患者的铃木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22,P0.01)。结论头痛可能是儿童烟雾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及后续出现其他症状的预警信号,单纯性头痛患者的铃木分期较头痛后出现其他症状患者的铃木分期低,EDAS能够改善儿童烟雾病患者的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临床特征及实施脑硬膜颞浅动脉融通术(EDAS)的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将2004年1月—2010年12月317例接受EDAS的儿童烟雾病患者分为3组:幼儿组(年龄3岁,16例),学龄前组(年龄3~6岁,42例),青少年组(6~17岁,25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3组患者中,手术干预前脑梗死发生率幼儿组(81.2%,13/16)和学龄前组(69.0%,29/42)显著高于青少年组(48.3%,12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P0.01);(2)手术干预前原脑梗死体积增大或在不同部位脑梗死再发率幼儿组(62.5%,10/16)高于学龄前组(31.0%,13/42)和青少年组(3.9%,1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7,P0.01);(3)总体预后优良率为86.4%(274/31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2)。结论烟雾病幼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预后差;对儿童烟雾病患者及早实施EDA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