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大鼠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关系,作者用体重200~250g雄性SD大鼠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①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②侧脑室注射东莨碱组,③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④腹腔注射东莨碱组.测试前30min,给第2组侧脑室注入20μg东莨碱,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前者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减弱(P<0.05).腹腔注射0.5mg/kg东莨碱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影响不著。结果提示,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参与吗啡偏爱效应的形成,东莨碱可能通过阻断脑内胆碱能M受体抑制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模型与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以及中药活性成分青藤碱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剂量递增法复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经纳洛酮催促,引发躯体戒断症状.连续给予吗啡(5 mg/kg,sc)6d,采用倾向性训练程序训练大鼠,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两个模型分别给予青藤碱低、高两个剂量(30 mg/kg,60 mg/kg,im)治疗.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1.吗啡依赖大鼠经纳洛酮催促后,戒断评分值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下丘脑NE和5-HT水平升高[分别为(7.07±1.41)μg/g脑组织和(1.15±0.35)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Ⅰ[分别为(3.34±0.97)μg/g脑组织和(0.49±0.21)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鼠脑内DA水平下降[(0.28±0.12)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1[(0.39±0.14)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大鼠脑内DA和5-HT水平升高[分别为(1.13±0.36)μg/g脑组织和(1.23±0.34)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Ⅱ[分别为(0.43±0.11)μg/g脑组织和(0.47±0.18)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E则无明显改变[(3.28±1.10)μg/g脑组织],与空白对照组Ⅱ[(3.57±1.17)μg/g脑组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藤碱连续用药可显著抑制催促戒断症状和吗啡引起的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水平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 吗啡依赖的形成和戒断与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吗啡的躯体戒断症状与NE和5-HT升高的关,而位置偏爱效应主要与DA水平升高有关.青藤碱能抑制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消除吗啡诱导的大鼠位置偏爱的形成,对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陈汤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小鼠吗啡(9 mg/kg,sc,7 d),使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组、二陈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五组,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吗啡组注射吗啡,二陈汤组注射吗啡,同时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二陈汤灌胃,并且检测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明显延长,二陈汤可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的形成。结论:二陈汤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系统.方法:位置偏爱系统主要由电脑、摄像头、活动盒、隔音箱以及相应的分析软件组成.用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建立的位置偏爱实验系统,同时研究条件化训练过程中,吗啡对小鼠在伴药盒的运动活性的影响.结果: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低(1 mg/kg)、中(3 mg/kg,5 mg/kg)、高(10 mg/kg)剂量的吗啡都能显著延长小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但无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并且中、高剂量的吗啡显著增强小鼠在伴药盒内运动活性,其中5 mg/kg、10 mg/kg吗啡诱导运动敏感化形成.结论:成功建立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系统,该系统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系统。方法:位置偏爱系统主要由电脑、摄像头、活动盒、隔音箱以及相应的分析软件组成。用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建立的位置偏爱实验系统,同时研究条件化训练过程中,吗啡对小鼠在伴药盒的运动活性的影响。结果: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低(1mg/kg)、中(3mg/kg,5mg/kg)、高(10mg/kg)剂量的吗啡都能显著延长小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但无明显剂量反应关系。并且中、高剂量的吗啡显著增强小鼠在伴药盒内运动活性,其中5mg/kg、10mg/kg吗啡诱导运动敏感化形成。结论:成功建立视频跟踪-计算机自动分析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系统,该系统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狗牙花总生物碱(Ervatamia yunnansis)的镇痛作用和精神依赖性.方法 选择昆明种雌性小鼠72只,其中小鼠热板法实验32只,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4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组、狗牙花总生物碱低剂量组(5 mg/kg)及高剂量组(20 mg/kg)组.分别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观察狗牙花总生物碱镇痛作用和精神依赖性.结果 腹腔注射5、20 mg/kg狗牙花总生物碱后小鼠热板反应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或<0.01);狗牙花总生物碱5、20 mg/kg连续给药7 d后,小鼠在伴药侧逗留时间均无明显延长,没有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 狗牙花总生物碱具有镇痛作用且无精神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并对丹参有效部位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隔天分别sc吗啡和生理盐水,共6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在训练阶段sc吗啡前30minip不同剂量的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结果吗啡模型组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延长,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40mg/kg)可使小鼠在伴药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经RP-HPLC法初步鉴定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的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结论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隐丹参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s,AST)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及其与中枢NO水平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观察AST对CPP的影响,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脑组织NO水平。结果吗啡(6mg/kg,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小鼠脑组织NO水平亦显著升高(P<0.01);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AST(40~160mg/kg)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P<0.05、0.01、0.001),且AST(80~160mg/kg)能降低脑内NO水平(P<0.01);仅在测试前30min一次给予AST(160mg/kg)可抑制小鼠已形成的CPP(P<0.01),并降低脑内NO水平(P<0.01)。结论AST可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枢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青龄大鼠在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激活效应上是否比成龄大鼠更加敏感.方法 使用条件化位置偏爱程序检验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敏感化效应,青龄雄性大鼠(出生后35d)和成龄雄性大鼠(出生后67d)每天接受盐水或吗啡(3mg/kg)注射,进行6d的位置条件化训练,同时记录条件化训练期间大鼠在伴药箱的水平运动量,训练结束24h后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进行检测.结果 青龄大鼠没有形成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20.89±31.14)s,吗啡组(90.75±27.91)s,P=0.15];成龄大鼠形成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31.5±41.24)s,吗啡组(266.13±32.26)s,P<0.01];成龄大鼠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显著高于青龄大鼠(p<0.01).青龄吗啡组大鼠d3~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l(P<0.05或P<0.01),成龄吗啡组大鼠d2~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1(P<0.05或P<0.01);对吗啡给药大鼠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_(1,14)=0.33,JP=0.57],年龄×处理交互作用不显著[F_(5,70)=0.85,P=0.52].结论 青龄大鼠对吗啡的奖赏效应不如成龄大鼠敏感,但与成龄大鼠有着类似的行为敏感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及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方法: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表达、消退后,利用小剂量吗啡诱发复吸,然后评价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其的作用.clobenpropit干预组:在测试前15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吗啡(1 mg/kg),合并脑室给予clobenpropit(2、5、10 μg/rat);组氨酸干预组:在给予吗啡(1 mg/kg)前1 h,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分别观察15 min测试时间大鼠各个阶段,各个处理组在伴药盒停留的时间.结果:脑室内注射clobenpropit(5、10 μg/rat)和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都可以显著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发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结论: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的复吸过程,表明内源性组胺具有抑制吗啡复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应激和肾上腺切除在药物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肾上腺切除组、糖皮质激素Ⅰ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20mg/kg)、糖皮质激素Ⅱ组(肾上腺切除+氢化考的松40m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各10只,观察肾上腺切除及给予糖皮质激素对强迫游泳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结果:①肾上腺切除组动物在药物搭配侧箱体中停留的时间与在对侧箱体中停留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黄芪醇提物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黄芪醇提物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吗啡6mg/kg连续给药适应训练6d,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观察黄芪醇提物对CPP的影响。结果 吗啡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黄芪醇提物200,400和800mg/kg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与吗啡对照组比较P〈0.05,P〈0.01,P〈0.01);测试前30min一次给予黄芪醇提物800mg/kg可抑制小鼠已形成的CPP(P〈0.01),但黄芪醇提物200和400mg/kg不影响其效应(P〉0.05);且黄芪醇提物自身不会使小鼠产生CPP。结论 黄芪醇提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效应的形成和表达,其自身无潜在精神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吗啡(morphine,mor)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建立和消退阶段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与CPP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关系.方法恒量法(10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 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应用透射电镜动态观测吗啡CPP建立和消退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0 mg/kg吗啡8 d诱导CPP建立,生理盐水训练10 d可以成功消退CPP;CPP建立阶段海马CA1区超微结构以变性和坏死为主,主要表现为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解,细胞固缩等;消退阶段超微结构以坏死和凋亡为主,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胞浆肿胀、电子致密度增高,细胞器、细胞膜溶解,内质网池形成,细胞核常染色质浓聚、边集,核周隙增大等.结论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此变化可能与吗啡精神依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消退及随后小剂量药物诱发点燃的影响。方法小鼠采用交替隔日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后在伴药箱或非伴药箱训练共8 d,即接受吗啡和生理盐水训练共4个轮次,使小鼠形成CPP。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使小鼠CPP熄灭。方案1:自然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后不做任何处理,待21 d后,每隔7 d进行1次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2:测试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每日进行1次消退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3:训练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小鼠每日分别在伴药箱和非伴药箱完成一轮训练,每训练2轮测试1次,观察其消退程度。待各组完全消退后间隔2~7 d,皮下注射5 mg/kg吗啡对小鼠CPP进行重建测试。结果吗啡处理诱导小鼠出现显著的CPP效应,自然消退组在CPP形成后第28天仍保持CPP行为,第35天CPP效应消失。消退测试6次,训练熄灭4轮均使得CPP效应消退。以上3种方案消退的小鼠均可被5 mg/kg的吗啡点燃。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模型可维持28 d以上(自然消退),测试及训练消退的方法均可加速其消退,且5 mg/kg吗啡可诱导各组CPP效应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