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法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收入院诊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10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予以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法,对照组予以外固定支架术疗法。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分析两组术前、术后临床各项指标变化;分析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术后的临床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法,可显著提高腕关节功能,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刘林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9):113-115,119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桡骨远端骨折对患肢尺偏角、尺桡骨高度差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周口市中医院2018年9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8例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者纳入对照组(n =46),采取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纳入研究组(n=6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骨折复位指标(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尺桡骨高度差),术前及术后8周腕关节功能(Cooney腕关节评分法)评分,术后8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则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桡骨掌倾角较术前明显减少,桡骨尺偏角及尺桡骨高度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且研究组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尺桡骨高度差均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8周,两组患者腕部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屈曲/伸展活动度及握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8周内,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高龄患者复位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宜广泛应用于高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掌侧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功能以及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的变化,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腕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6.21%,对照组为8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掌倾角均显著小于术前,而尺偏角、桡骨高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9% (P<0.05).结论 经掌侧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有效纠正骨折畸形,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是经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减少术后肌腱损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6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开展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开展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骨折恢复情况、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94%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1.47±2.02)周短于对照组的(14.28±3.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桡骨缩短、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桡骨缩短、尺偏角、掌倾角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桡骨缩短(0.31±0.10)mm小于对照组的(2.89±0.81)mm,尺偏角(20.19±4.13)°、掌倾角(7.15±1.82)°均大于对照组的(10.44±3.02)、(1.87±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功能状态、活动度、患侧背伸/...  相似文献   

5.
陈文杰  王溪淳  杨宏志  胡斌 《江西医药》2022,(12):2147-2149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ORIF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复位疗效;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治疗后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骨折后愈合时间,测量患者桡骨掌倾角和尺偏角,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桡骨掌倾角和尺偏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00%(P<0.05)。结论 ORIF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宋备战  陈胜利  张志辉 《江西医药》2013,(12):1199-1200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植骨填充骨缺损或塌陷部位以维持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随访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矫正角度。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5%。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06年7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的63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通过X线片测量复位前后,临床愈合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进行比较。按改良Shea等评定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疗效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采用,建议首先考虑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  相似文献   

8.
李国俊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98-199,20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实验组患者行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优良率达90.0%,对照组优良率为86.7%;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法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法临床效果相近,但是内固定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2例,其中行外固定支架治疗(Ⅰ组)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Ⅱ组)的患者各41例。手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变化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期内,2组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方式中,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外固定支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12月在我院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采用LCP内固定后,术后8周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2个月后解剖评分、功能评分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可维持良好骨折复位,保证腕关节功能恢复,且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后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较手术前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桡骨远端恢复优良率为94.3%。经随访未见有伤口感染和骨不连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较好。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统计患者随访情况,术后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接骨板、螺钉松动;桡骨远端掌倾角平均7°,尺偏角平均13.5°;4例患者术后桡骨短缩除为4 mm,其余均<2 mm。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症状, X线检查显示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根据Dienst功能评估:优30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91.3%。结论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肯定,术后疗效与骨折的分型、切口的选择、内固定的选择等有关。并发症少,固定牢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手术同时达到外侧柱的稳定,根据指征,植骨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3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闭合复位结合外固定支架。结果参照腕关节Dienst功能百分评分方法,两组在疼痛、主动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等五个项目上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93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n=17)与对照组(n=46).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观察组行微创经皮钢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胫骨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胫骨功能优良率为95.7%,高于对照组80.4%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低于对照组17.4% (P<0.05).结论 微创经皮钢板置人内固定修复胫骨远端骨折利于骨折局部血液供应保护,可取得较高术后胫骨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跨腕关节支撑钢板固定与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10具新鲜尸体前臂标本去除软组织后,制备成AO C3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模型,并随机分为跨腕关节支撑钢板固定组及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组,每组5具。分别行跨腕关节支撑钢板固定及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行轴向压缩试验及三点弯曲试验,观察两组轴向载荷时桡骨位移变化及弯曲载荷时桡骨桡度变化。结果在轴向压缩试验中,跨腕关节支撑钢板固定组轴向压缩强度大于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组(P〈0.05,P〈0.01);在三点弯曲试验中,跨腕关节支撑钢板固定组较跨关节外固定支架组桡度变化小、稳定性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跨腕关节支撑钢板抗压缩及抗弯曲性能优于跨关节外固定支架,适用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尺桡骨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治愈率、治愈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解剖复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功能复位。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骨折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崔海勇  董斌  李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57-2458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7例,手术行掌侧人路骨折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12.6月。X线片示骨折于术后11.4周达临床愈合。根据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进行综合评定:优12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5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石膏固定,治疗组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于术后12个月进行回访。结果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切开复位治疗,对照组应用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观察组完全愈合13例、延迟愈合16例和不愈合1例;对照组完全愈合11例、延迟愈合17例和不愈合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Jakim评分优良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x线测量桡骨短缩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尺偏角及掌倾角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治疗结局优于手法复位,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