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144例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学辉  瞿丹霞 《安徽医药》2016,20(11):2102-2103
目的 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将144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经确诊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39%。而脑膨出、脑积水、硬膜下积液为发生率最高的3种并发症。患者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血肿量、血肿部位、骨瓣大小和手术时机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可针对可控因素给予积极预防和处理,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析诱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病例,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学分析引发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09%;(2)单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与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损伤类型、瞳孔变化、血肿量、血肿位置、CT环池状态、中线移位、骨瓣大小、血液流变学、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3)多因素分析:开放性损伤、硬膜下血肿、血肿量多、大面积骨瓣、手术时间过晚均是诱发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医护人员应予以警惕,尽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TIH将患者分为血肿组(27例)和非血肿组(81例).统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颅脑外伤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3例;行传统去大骨瓣减压术患者53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并发症.结果 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恢复良好率为52.83%,死亡率为5.66%;采用传统去大骨瓣减压术恢复良好率为35.84%,死亡率为18.87%.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去大骨瓣组术后并发症(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2%),传统去骨瓣组术后并发症(1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相比较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其优势明显,能更好的提高恢复良好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法分成治疗组78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1d、3d、7d时的颅内压;观察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治疗3个月后采用GOS评分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1d、3d、7d的颅内压分别为(315.1±53.9) mmH2O、(266.2±39.3)mmH2O和(236.9±28.4) mmH2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71、0.412、0.437,均P<0.05).两组的术后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迟发性血肿、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5.1%、7.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19.58、15.42,均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GO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2.39,P <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术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研究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33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手术时机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部位、血肿量、手术时机与并发硬膜下积液关系较为密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评分、血肿量为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GCS评分及血肿量是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颅脑损伤程度越重、脑内血肿量越大,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痊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3d、15d,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49例)和无脑积水组(270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因素。结果脑积水组与无脑积水组患者的硬膜下及脑内血肿、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放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P〈0.01),而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保护因素(P〈0.01)。结论开放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去骨瓣减压术、硬膜敞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实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66%,高于对照组的46%;且并发症发生率为16%,低于对照组的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舒适护理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的100例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舒适组开展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操作时间、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应激程度评估值;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结果舒适组满意度、应激程度评估值、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操作时间、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住院时间、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 <0.05。结论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于去骨瓣减压术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9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颅内压监测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方法监测颅内压,研究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甘露醇用量和用药时间、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分析颅内压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术后随着颅内压值增高,GCS评分和术后6个月预后优良率逐渐降低,呈负相关(r=-0.4652、-1.5928,P<0.05).研究组术后甘露醇用量少于对照组,用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早期客观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病情、指导降颅内压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级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每组42例,分别予以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情况差异,记录其治疗前后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评分结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①A组治疗无效率为19.0%,显著低于B组的45.2%(x2=6.604,P=0.010).②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及LOT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A组评估结果优于B组(P<0.05).③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显著低于B组的47.2%(x2=6.010,P=0.014).结论 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级脑功能,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良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附8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伟俊  钱锁开  张珑 《江西医药》2009,44(12):1159-116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009年我科87例闭合性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类型与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随访结果:GOS5分54例,4分21例,3分7例,2分5例;去大骨瓣术后出现并发症以脑膨出、迟发性颅内出血、硬膜下积液多见。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可能因为发生并发症而降低效果,各种类型并发症有其典型时间窗口发生,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正确处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肾盂癌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可能影响其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78例肾盂癌患者,其中30例采用常规开放性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为对照组,48例采用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率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远期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1和G2级、国际抗癌联盟(UICC)病理分期T1和T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较肿瘤直径>2.5 cm、肿瘤细胞G3级、UICC病理分期T3 ~ T4期患者高(P <0.05,P<0.01).结论 腹部小切口联合后腹腔镜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量少等优点;肿瘤大小、细胞分级及病理分期是影响远期预后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另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恢复良好31例(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例(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2% vs.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3% vs.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应用于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对生活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平衡、关节活动度、感觉、疼痛、运动功能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7%比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康复方案联合网络途径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可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中早期颅骨修补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脑积水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术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研究组35例在术后2~3个月一次同时行早期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后GCS优良率(71.4%)显著高于对照组(57.2%)(x2 =7.47,P<0.05),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35,P<0.05),中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 =7.33,P<0.05),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4.3%) (x2 =7.35,P<0.05).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采取早期行颅骨修补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钠、血钾、血氯、血镁、血钙离子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多重离子紊乱与颅脑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158例,根据其入院格拉斯哥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判定颅脑损伤程度分为3组:重度损伤(GCS 评分3~8分)78例,中度损伤(GCS 评分9~14分)33例,轻度损伤( GCS 评分15分)47例。分别收集患者急诊入院时即时血离子浓度。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外伤后离子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组间离子浓度均数和不同离子类型的发生率分别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不同组别中多重离子紊乱构成比的差异。结果损伤严重程度、CT 提示中线位移、脑组织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颞叶和小脑损伤是颅脑损伤后离子降低的危险因素( OR ﹥1,P ﹤0.05)。血钠、血钾、血氯、和血镁浓度在不同颅脑损伤组间存在差异(r s ﹤0,P ﹤0.05)。各组间离子紊乱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其中对于多重离子紊乱,重度损伤组发生率与轻、中度损伤组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中血钠、镁,血钠、氯、镁,血钠、氯以及血钠、钾、镁、氯同时降低这4类离子紊乱模式的发病率较高。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与多重离子紊乱密切相关,多重离子紊乱既可以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又可加重颅脑损害。明确急性单发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离子变化情况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