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结果 即刻成功率98.7%(78/79).2 例封堵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术后出现血尿,经药物治疗5 d后症状消失;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均经药物治疗后消失;全组无死亡.结论 经导管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ASD、PDA、VSD和PBPV治疗PS近期疗效确切,操作技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F0003-F0003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是全省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在近40名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专家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海南省优秀专家2人,博士、硕士学位7人,其中有5人曾在美国、日本、德国留学。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心肌病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领域更具有特色。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经皮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术”、“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以及“快速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等各项心脏介入性诊断与治疗技术、无论从完成的病例数量、  相似文献   

3.
崔泽敏  吕兴  蔡定邦  文忠 《华夏医学》2004,17(3):322-323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 (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7例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PS)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 PS的轻重 ,3例选择单球囊法 ,4例采用双叶球囊法 ,进行瓣膜扩张术。结果 :7例患儿 PBPV术后 ,即时跨瓣压力阶差 (Δ P)均显著下降 (ΔP<2 0 mm Hg)。结论 :PBPV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田立碧  易岂建 《中外医疗》2014,(28):197-198
肺动脉瓣膜狭窄(PS)是心脏瓣膜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介入治疗方法在手术创口和并发症方面存在优势,使其逐步取代了外科手术。该研究就当前PBPV的治疗方法和术后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的世界先进技术。这种不需开胸开心的非外科手术疗法创伤小、疗效高,无严重并发症,康复快,患者愿意接受。本文报告了国内首次采用聚乙烯双叶式球囊导管成功地分离了3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CHD,PS)的病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心脏介入性治疗是一种非手术的、经皮穿刺法的导管治疗技术,已成为近代心血管疾病治疗学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展很快,是一门新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成形术(PTBV)、各部位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术、导管电极消融术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导管治疗等。一、PTCA这是用特殊的球囊导管将球囊充盈而机械地扩张冠脉内粥样斑块,使狭窄减轻管腔扩大以达到治疗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导管介入性治疗小儿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共26例,肺动脉瓣膜狭窄(PS)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2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6例,均采用国产或进口的封堵器及球囊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及球囊肺动脉瓣成型术。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3个月-5年,无分流、导管再通及堵闭器移位,疗效满意。结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因其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如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动脉导管未闭(PDA)Coil栓塞术、房间隔缺损(ASD)伞片封堵术等.  相似文献   

9.
程贞丽  胡伟恩 《浙江医学》1993,15(5):282-283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目前已可取代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我院自1992年4月至9月应用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3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岁半、4岁和6岁。经听诊、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导管右室造影证实为先天性瓣膜型肺动脉瓣狭窄(CVPS)。(二)仪器设备除常规心导管设备外,采用美国产Owen′s气囊扩张导管,气囊长3cm,直径8mm及18mm,配以2.8m长的交换导丝、经皮穿刺针和套管等。  相似文献   

10.
尉迟路湘 《四川医学》1990,11(6):355-357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技术问世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成功地治疗了为数不少的患者,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本文就其进展作一综述。一、经导管治疗的方法学 (一) 肺动脉瓣狭窄1982年Kan等详细描述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BPV)这一技术。经临床检查拟诊瓣膜狭窄患者,尚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和右室造影明确狭窄部位和程度,方才考虑PBPV。步骤为:①经右心导管按100单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单纯性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Isolated congenital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ICPS)的临床效果。方法 16例行PBPV治疗患者于术前、术后测量右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le systolic pressure,RVSP)及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pressure gradient,PG),并观察术前、术后3d、术后1年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结果 术后即刻RVSP由(102.63±12.58)mmHg降至(61.38±42.10)mmHg(P〈0.01):PG由(80.29±21、20)mmHg降至(27.54±12.71)mmHg(P〈0.01)。随诊1年,二者进一步下降(P〈0.01)。术前16例心电图提示右室高电压、T波异常者中,术后3d3例(20.00%)右室肥厚消失,12例(75.00%)T波恢复倒置,术后1年内心电图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PBPV安全有效,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魏舒 《当代医学》2010,16(35):749-750
目的探讨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43例。结果 43例患者41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6%。结论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因其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需开胸而受到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介入性心脏导管术27例患儿的护理邹莲英(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心脏导管;患儿;护理目前,介入性心脏导管术在诊断和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从1991年至今共为27例14岁以下患儿进行各种心脏导管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及随诊的情况.方法 采用经皮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16例,并进行定期随诊.介入治疗均采用球囊两次扩张方法.术后定期随诊,评估疗效及其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右室压力由术前(107.60±23.31)mmHg下降至术后(50.47±16.34)mmHg(P<0.01).3例病例残留中-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术后3个月再次行PBPV,其余病例正常.术后三尖瓣反流均明显减轻,动脉导管均自行闭合.所有病例术后伴轻度-中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 介入治疗新生儿重症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确切,随诊结果满意,可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6月 ̄2005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7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104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5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15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7.54%(278/285),并发症2.81%(8/285),紧急手术0.70%(2/285),死亡率0.35%(1/28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病人,经临床、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诊断为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前确定PS的类型和测量瓣环大小,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跨瓣压差,观察PBPV后,肺动脉瓣的开放,射流,跨瓣压差,三尖瓣及肺动脉瓣返流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用球囊扩张成功,跨瓣压差下降63.65%(P〈0.01),1例出现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术中出现窦缓,用阿托品后消失,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作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经皮介入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6例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一病变99例,复合病变7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28例,房间隔缺损(ASD)35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肺动脉瓣狭窄(PS)18例,PS合并ASD3例,PDA合并ASD2例,PS合并PDA1例,ASD合并VSD1例。结果106例介入成功101例,5例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3%。封堵成功者术后即刻未见明显分流,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跨瓣压差均降至20mmHg以下。结论CH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为导管介入治疗心血管病取得显著疗效领域之一。1982年Kan等报告应用PBPV治疗5例肺动脉瓣狭窄(PVS)以来,此项技术发展迅速,国内近年亦有报道共数十例。实践证明,PBPV安全、有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确认PBPV为治疗PVS的标准方法。本文着重对其进展作一综述。一、操作方法各家大致相同,术前诊断均经右心导管及右室造影证实,可将导管检查与PBPV合为一次操作,以减少血管损伤。麻醉多用氯胺酮(1mg/kg体重),6岁以上及合作者仅以1%利多卡因局麻。1岁以下婴幼儿及新生儿患极度PVS时,常规操作困难,Ali Khan等采用次序增加球囊直  相似文献   

19.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1988年~1998年对62名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了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患者平均年龄201岁。PBPV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ΔP)由术前71±27mmHg降至37±15mmHg,54例随访1~9年,平均47±21年,ΔP进一步降为24±9mmHg。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即刻与中远期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的发展,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已被广泛采用并被患者接受。RFCA采用射频电流经导管消融心脏异常传导路,达到根治PSVT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等引起的PSVT。RFCA不开刀、无痛苦、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目前已成为治疗PSVT的最佳方法。高质量的护理对于安全有效地开展RFCA意义较大,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