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痰饮与瘀血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痰饮的形成涉及了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其中肺不宣发肃降、脾不运化水湿、三焦决渎失职可引起水液输布障碍,而水液输布障碍的关键在于脾和肺。脾不运化水湿,聚而为饮,肺不宜发肃降,停而为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之气化失职,膀胱藏津失常则水液不能排泄,停聚于内而为饮,因肾主水液排泄,决定着胃能否受纳水液故“肾者,胃之关也。”但无论涉及何脏腑,痰饮形成的结在于水液的停蓄。  相似文献   

2.
痰饮一病,多责之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不利,气道闭塞,津液停聚所致。如宋、严用和《济生方、痰饮论治》云:“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成痰。”故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之说。即如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亦针对痰饮性质属阴而言,冀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其意仍重在从气分调治。以气化则水湿得行,气顺则痰饮自消。实践表明,以此为指导思想论治痰饮,确有一定疗效,但却并非尽善,亦有待提高。因痰饮与水湿,一源而多歧,异名而同类也。笔者受“水血相关”的启发,根据  相似文献   

3.
陈媛  王宏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140-140
中医学认为痰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和,水湿津液停聚凝结而成,质地稠厚者为痰。正如《明医杂著·痰饮》所曰:“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痰在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变生诸病。  相似文献   

4.
略论"肝亦为痰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津液的代谢,痰饮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同时亦与肝脏的疏泄功能直接相关。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而津液代谢输奉障碍,则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故日“肝亦为痰之源”。临床上不少痰证可从肝认识。采用疏肝调气之法进行治疗。即使肺、脾、肾失调所致痰饮,也应佐以调肝治疗,便可使气机通畅,气化有常,脏腑功能协调,则痰饮自除。  相似文献   

5.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并见于《金匮要略》,是一首攻逐水饮的名方。“饮”是指停聚在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种稀薄的液体。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液流布全身,以发挥其营养机体的作用,称之为“津液”。倘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不得正常输布转化,停聚在某一部位,便形成了“饮”。饮与痰、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病变过程中又密切联系,如积水成饮,饮可转化为痰等,因而又常将饮称之为“痰饮”或“水饮”。痰饮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痰饮是各种不同名称之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则是指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6.
痰饮的释义痰饮是临床中两种不同的证候,《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饮阳盛痰,稠浊是热沫清寒。”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焦等关系密切,痰的形态稠浊,饮的形态清稀;在内经中只有积饮之说,无痰症之名,非内经不重视痰证,考“痰”之为名从仲景开始。后世说百般怪病皆为痰也,痰为百病之母,徒不知有因病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病者也。痰饮的成因人体的水谷精气,水谷之摄入、吸收、排泄和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若在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形成痰饮。而痰饮的成因多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和三焦水道失于通调,…  相似文献   

7.
小儿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咳嗽、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中医认为除有标实症状外,多有脏腑气血不足的症状.累及脏腑肺、脾、肾,多为阴盛阳虚,痰饮伏肺而引起,以阳虚为本,痰瘀为标。患儿多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机体虚弱,腠理疏松,卫气不固,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变化,易为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若反复发作可波及脾肾,脾虚则运化失调,积液成痰,痰阻气道则呼吸不利;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摄纳失调则气不归根,从而三脏功能失调,因此正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近况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8.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哮喘”等证范畴,简称为咳、痰、喘,是肺病的三个主证.其发生部位在肺,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肺居胸中,为脏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它脏有病,很易影响于肺;又肺外合皮毛,性属娇脏,故易感受六淫之邪。肺病则宣降失司,气机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全身而潴留为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气痰交阻,故产生咳、痰、喘.久咳耗气,必致肺虚.继则伤脾,终则累肾,即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则咳而不喘”,“喘多肾虚”之说.肺气虚则卫  相似文献   

9.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历代医家对痰与饮有分论者。饮之生成,因外受之邪,内伤水饮,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停聚而成。痰之形成,因六淫侵袭者,或因其化热,煎熬津液致痰;或因其化痰,津液凝聚为痰。因内伤而致者,诸如饮食过伤,劳倦至极,  相似文献   

10.
喉咽部神经官能症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为癔病表现。患者咽喉部有异常感,自觉有如梅核塞于咽喉,故又名“梅核气”。《仁斋直指方》曰:“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结聚,坚大如块,在心腹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说明该病与肝主疏泄条达功能障碍有关。多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升发失常,影响及脾,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气痰上逆喉中而为病。  相似文献   

11.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眼科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眼底病,易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常单眼发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患病后外眼无任何异常表现,只是自觉视物昏蒙不清,如隔纱状,或眼前有灰黄色暗影,视物变形,属祖国医学“视瞻昏渺”、“视瞻有色” 的范畴。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尤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水湿,黄斑位于眼底之中心,中央属土,故黄斑区应属于脾。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聚而生痰化热,上攻于目,引起黄斑水肿与渗出。此外,经络不通,枢机不转,造成气滞血瘀,血不利则化为水,亦可出现黄斑水肿与  相似文献   

12.
痰饮水湿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广泛的病理因素,是导致各种病证的罪魁祸首. 如果人体感受六淫外邪,或为饮食七情所伤,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水液代谢遭到破坏,则水液或停或聚,为痰为饮,为水为湿.可见,四者均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不归正化而成.一般地说,津停则为水,弥漫则为湿,寒凝则为饮,热煎则为痰,叶天士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可见,四者同出一源,其治疗亦均从肺脾肾三脏人手.  相似文献   

13.
赵坤教授从痰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而痰饮的生成和肺、脾、肝、肾关系密切。肺失治节可生痰;脾失健运可生痰;肾气亏耗可生痰;肝气怫郁可生痰。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直接或问接影响到肺、脾、肝、肾4脏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饮。宿痰留伏,阻滞于气道,碍肺之宣肃、气之升降,在外因的作用下而易诱发哮喘,故有“无痰不成哮”之说。赵教授认为痰饮贯穿小儿哮喘发病的始终,从痰治喘为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1 咳喘病根———痰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所谓脏腑娇嫩 ,既是五脏六腑皆属不足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这是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而痰之本水 ,源于肾 ;痰之动湿 ,主于脾 ;痰之本水 ,贮于肺 ;肺为水之上源 ,脾胃乃水谷之海 ,肾主人身津液。若肺气虚则治节无权 ,失于输布 ,液凝为痰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 ,湿聚为痰 ;肾气虚则失于蒸化 ,其阳虚者水泛为痰 ,阴虚者炼液为痰。小儿肺质未坚 ,肺气未全 ,生痰容易 ,去痰不易。痰湿内盛 ,从体内扰乱了脏腑机能 ,成为咳喘的内在因素。遇到气候变化 ,情…  相似文献   

15.
一、何谓痰饮病? 答:痰饮病,古代又称淡伙或澹饮,是以病因和证候命名的。多因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不得正常输布,停留于体腔、四肢、经络等处,影响脏腑、器官功能一类疾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痰饮是指饮邪停聚于胃肠的痰饮病,是四饮中的一种。 二、试述痰、饮、水三者的异同。 答:《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初而痰稠浊。”《活人书》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发病率、死亡率高。CHF属于中医“喘证”、“痰饮”、“水肿”、“胸痹”、“心悸”、“积聚”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痰饮、水停,标本俱病,虚实夹杂。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病位在心,涉及到肺、肝、脾、肾。诸病理因素及诸脏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最后酿成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终将阴竭阳脱乃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白带属湿症、是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色白。如涕如涎、绵绵不断、称为“白带”。其病因:《傅青主女科、带下、白带篇》谓:“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且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命门”,而脾主运化须赖肾中阳气的温煦、方能健运;并“肾有藏精”之功、故肾阳虚也可致此病。盖白带之因、多由脾虚、运化不利、致湿浊停聚于内,当任脉不固、带脉不能约束时、则易为湿邪所犯、湿浊下注;或因肾阳虚、肾精不固、失约而成。笔者临床上多按两类型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营卫之气又为太阳所摄,故心、肺、太阳皆主上焦。倘若上焦阳气不振,营卫不和,气化不行,则饮邪内停。故当以麻黄宣肺肃肺祛水饮,桂枝温通心阳散水饮,温通太阳化水饮,调和营卫蠲水饮。二、饮停中焦姜术和之中焦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主运化水谷,输布津液。若饮停中焦,肌肉者,则为脾胃乖戾,不得“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故也。故当以生姜温胃散水饮,干姜温脾化水饮,白术健脾运化水  相似文献   

19.
《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病机时又强调曰“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各注家对此注解有异,如王冰从中上焦关系进行解释,认为两焦受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逆,故而咳嗽涕唾;《医宗金鉴》则把主要病机归为胃有邪而浊,进而影响致肺;《太平圣惠方》根据前后文义把所属之邪定为寒气;《医学三字经》则认为是不能输布之水谷之气,随热化痰,随寒化饮,痰饮为患,致肺喘咳;《内经讲义测直接认为水饮聚于胃而关于肺,并认为本句经文含义可相当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20.
耳聋一症,昔贤医家习责之于肝胆火热、肝肾亏损所致,故有“肝气逆则耳聋不聪”,“精脱者耳聋”之说,其治疗亦不外虚则益精补肾;实则清肝泻胆为法,多起沉疴,确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然仅知治肝、胆、肾而愈耳聋,未完以编概全,亦不能尽愈诸恙。《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亦有“耳者宗脉之所聚”,“金肺受邪……咽燥、耳聋”之说。验之临床,由于肺气不宣、气道不清、壅闭耳窍而致耳聋失聪者,屡见不鲜。推求其因,盖肺主一身之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空窍为之通利;肺气宣通、代降宣肃得宜,贝耳窍自然轻灵。尚若肺经不清、宣发肃降失司,涕浊蕴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