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2006、2009年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部分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个年度手术患者科室构成比及切口类别构成比相似,抽取样本具有可比性;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均采用了静脉给药方式;2006年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居多,2009年选用第1、2代头孢菌素增多,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患者明显减少;术前0.5~2h给药患者比例分别为0%和4.6%,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手术患者中,术中追加用药者比例分别占0%和13.3%;Ⅰ、Ⅱ类切口均以单一用药为主,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h者均占90%以上。结论:通过干预,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选择及联用趋于合理,但用药率过高、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问题依然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542例乳腺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乳腺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0.41%;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第1代头孢菌素、非典型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抗菌药物平均费用为413.60元,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平均为29.04%,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平均为8.72%。结论:我院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我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简称“3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茵药物的合理性。方法:抽取我院2008年7月-2009年3月3种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共434例,对抗茵药物种类、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434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采用术前0.5-2h给药者419例次,占96.32%,术后用药,t〈24h者,123例次,占28.28%,24h〈t≤48h者,168例次,占38.6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涉及6类,种类最多的为青霉素类(占46.2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占36.33%,但其中第1代头孢菌素类仅占3.68%)。结论:我院3种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有效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外科小儿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外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577例清洁手术病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577例病例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采用术前0.5~2h给药者577例次,占100%,其中累计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最短者为24h,最长者达7d.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涉及3类7种,其中青霉素类350例次(60.66%),头孢菌素类222例次(38.48%).结论:我院小儿清洁手术围术期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使用率高、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档次偏高等问题,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09年外科手术病历526份,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术前0.5~2h应用抗菌药物的占99.05%;术后给药时间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4.5d,II类切口术后平均给药时间5.5d;预防切口感染选择抗菌药物频率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青霉素类。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简称"3种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9年1~3月103例3种清洁手术,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用药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给药时间均选择为术后;其中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最短2天,最长者达14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涉及5类,种类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其余依次为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结论:我院3种清洁手术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医院外科小儿腹外疝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外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558例腹外疝手术患儿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558例患儿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采用术前0.5~2 h给药者558例次,占100%,其中累计应用抗菌药物时间最短者为24 h,最长者达7 d。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涉及3类7种,种类最多的为青霉素类(67.20%),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2.07%)。结论医院小儿腹外疝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使用率高、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档次偏高等问题,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我院3种Ⅰ类切口(甲状腺、乳腺、疝)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0年出院的302例(甲状腺、乳腺、疝)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达100%,单一、二联、三联用药率分别为91.39%(276/302)、6.95%(21/302)和1.66%(5/302);预防用抗菌药物共9类,按使用频次排序居前4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术前0.5~2 h给药仅1例,术前>2 h给药50例,术后继续使用率为100%;用药时间≤24 h者8例,24~48 h者25例,用药持续时间最长达17 d。结论:该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掌握不严、品种选择欠妥、给药时间不恰当、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现象,应进一步规范使用并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新秀 《中国药业》2004,13(4):69-70
目的:了解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合理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8例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编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静脉滴注为主(占94.1%);抗菌药物应用频率最高是头孢菌素类,以三代头孢为主,档次偏高;术后用药时间>3 d(占50.8%),疗程偏长;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间隔、途径不合理23例(占19.5%);新生儿预防用药有一定针对性,预防应用率为17.7%.结论:我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用药有待进一步干预.  相似文献   

10.
1076例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部分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076例围术期患者均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为100%;预防用药涉及药物53种,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为青霉素类和第1、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有病例中,术前0.5~2h给药病例仅占4.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Ⅰ类切口为(7.2±5.3)d,Ⅱ类切口为(7.2±4.3)d,Ⅲ类切口为(10.1±4.4)d;抗菌药物单次用量、用药频次及溶媒选择未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者分别为68.4%、55.9%和69.4%;Ⅰ类手术切口多为单一用药。结论: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药物选择及联合用药趋于合理,但用药率过高,用药时机不当和术后用药时间长等问题突出,抗菌药物单次用量、用药频次及溶媒选择尚存在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现状及合理性。方法对2010年1~12月335例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率为92.24%。围手术期抗生素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使用率最高,为89.76%。二联用药应用率为1.62%,以单用为主。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为9.71%,术后用药时间普遍偏长且给药方式不尽合理。结论乳腺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Ⅰ类切口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病历360份,从预防使用抗菌药指征、药物选择、预防用药对机、用药疗程、是否有联合用药情况及用法用量等指标,对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的使用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评价。结果:Ⅰ类切口抗菌药预防使用率为28.61%,均为单一用药;使用抗菌药最多的是头孢唑林、其次为克林霉素;术前0.5~2.0 h内使用抗菌药的100例(97.09%),术前〉2 h、〈0.5 h或术前不用术后用的共3例(2.91%),抗菌药的合理使用率为66.99%。结论:我院5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符合卫生部规定的要求,但仍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以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12月423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达59.8%(253/423),无指征预防用药为4.7%(12/253);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西丁钠和头孢呋辛钠;人均预防用药天数为2.98 d,人均药品金额为414.97元;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为32.4%(82/253),用法与用量合理率为88.1%(223/253),给药时间合理率为39.5%(100/253),溶剂体积的合理率为87.4%(221/253),用药疗程的合理率为64.0%(162/253)。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还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应该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230例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景莉  曾仁杰  赵晓丹 《中国药房》2004,15(4):228-230
目的:了解围手术期病例抗菌药应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4月,部分外科手术病例应用抗菌药的品种、用药频度、相关费用比、联合用药情况、用药时间、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230例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100%,涉及32个品种、8 595例/次;人均抗菌药费用为1 183.5元,疗程21.89天;手术切口甲级愈合224例,总药费与抗菌药费之比为1:0.41。结论:应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5.
卵巢囊肿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妇科卵巢囊肿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6月某院卵巢Ⅰ类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74例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无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硝基类、二代头孢、青霉素类;预防性抗菌药物二联使用率为81.03%;预防性用药多在术前>2 h和术后使用;术后持续用药时间>48 h的患者占82.76%;手术持续时间<2 h术后仍用药的患者占87.93%。结论:某院妇科卵巢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妇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用药指征控制不严;用药品种掌握不合理;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联用现象频繁;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机选择不当;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后不宜给药;应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卵巢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2013年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01~11肿瘤外科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出院病历191份,进行高危因素和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和分析。结果 191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中,17.80%的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4.7%;25例选用头孢呋辛,合理率为89.29%。术前给药时机正确率为32.1%;在3例手术时间超3 h的患者中,无一例于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未见联合用药;14例用药疗程超48 h。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率达到卫生部低于30%的要求。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基本合理;预防给药时机和疗程存在一定不足,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7.
592例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延斌 《中国药师》2007,10(6):577-579
目的:了解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评价应用的合理性。方法:查阅2005年1~12月骨科病历810份,对其中符合围手术期要求的592份病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用药时间、切口愈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总的使用率为97.13%(575例),主要药物种类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荆(44.69%)、头孢菌素类(27.83%)、喹诺酮类(23.48%);其中单用、二联和三联用药分别为:93.04%(535例)、6.61%(38例)和0.35%(2例);平均疗程4.89d;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6.11%(569例)。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对术后抗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陆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09-3710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干预前后胸外科病例各100例,按文件要求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评估.结果:各项指标有所改善,用药时间缩短(P<0.05),抗菌药物费用下降(P<0.05),但各项合理用药指标仍然无法达到文件要求.结论:干预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应进一步落实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相关文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南京某医院加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成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在该院外科常见的3种I类切口手术(腹外疝、乳房、甲状腺手术)中随机抽取2011年2-3月、8-9月以及2012年2-3月出院病例各60例(共180例),分别作为干预前组、干预后第一阶段组及干预后第二阶段组,对围术期预防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年下降至干预后第二阶段的21.67%。干预前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选药品种错误和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经加强管理后,均有所改善。结论 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月到8月骨科手术病例280例,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100%,其中17.4%属无指征用药;280例患者中,用药合理者占34.28%;不合理用药因素位居前3位者分别为术后用药时间过长、手术>3h未追加使用抗菌药物、选药档次过高。结论本院骨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