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颞下颌关节(TMJ)强直是一种严重影响下颌运动的疾病,创伤是其常见的病因,但创伤如何引起TMJ强直的发生,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假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与复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颞下颌关节强直四种手术方法的复发率,探讨手术方法的改进对减少复发的作用。方法: 回顾1988-2002年间我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病人140例,其中采用耳前切口101例,包括裂隙关节成形 术55例,间置物关节成形术17例,保留关节盘的关节成形术29例;主要采用耳前加颌下切口的关节重建术39例。 此期间复发20例。结果:总复发率约14.3%,裂隙关节成形术的复发率约16.4%,间置物关节成形术的复发率约 23.5%,关节重建术总的复发率为15.4%,而保留关节盘组复发率仅3.4%。结论:手术方法的改进可减少复发: 对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保留关节盘的关节成形术可有效降低复发率;而其它手术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它 们之间的疗效比较还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杨毅  宋代辉 《口腔医学》2010,30(2):79-79
颞下颌关节强直分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对1985年-2004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05例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各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为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不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8年~2013年收治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患者18例,其中10例行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治疗,8例行外侧成形+颞肌筋膜瓣治疗.通过临床及CBCT随访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术后复发率、咬合、面型的影响以及最大开口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24月,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组术后复发患者2例(2/10),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组术后无复发病例.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组术后患者咬合、面型及最大开口度与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内侧残存的髁突及关节盘可保留的情况下,采用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是治疗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随访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颞下颌关节强直63例,其中采用髁状突切除4例,裂隙式关节成形术38例,嵌入式关节成形术15例,第二趾趾关节带血管移植7例。随访结果,复发15例,复发率为24%;其中髁状突切除1例,裂隙式关节成形术13例,嵌入式关节成形术1例。本文着重对几种手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认为单纯的髁状突切除及裂隙式关节成形术可因术后开颌肌群的收缩作用,常导致两切骨断端的重新愈着而复发,且复发率高.采用嵌入式关节成形术,即在切骨后的间隙内折入各种组织或组织代用品,可以起到防止复发和利于咀嚼功能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硅橡胶帽的插入,取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采用第二脚趾关节带血管移植重建颞下颌关节,在防止复发和术后咀嚼功能的恢复方面更优于其它手术方法,特别适用于多次手术复发的病人,不足之处是手术复杂,而且要牺牲一个脚趾,部分病人难以接受,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引发创伤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的高风险髁突骨折类型,初步探讨TMJ强直发生的可能性机制.方法 对18例创伤性TMJ强直进行临床、影像学检查及评估.取纤维性强直外侧变性的关节囊、关节间的致密纤维组织及骨性强直关节外侧骨块和内侧骨块,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并有效防止复发的方法.方法 对3例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病例,除将残余关节盘复位缝合外,分别用喙突、残留髁状突及喙突联合钛金属关节头恢复颞下颌关节结构.结果 病例1术后1年复查,张口度为2.5 cm,咬合时下颌偏术侧.病例2术后1年复查,张口度为3.7 cm,咬合关系正常.病例3术后3个月复查,张口度为3.9 cm,前牙轻度开(牙合).结论 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使残余的关节盘复位,保留残留的髁状突,并使其复位固定,有望提高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手术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8.
颞下颌关节强直是一类严重影响口颌系统功能的疾病,会导致开口受限,严重者引起面部畸形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由于创伤是引起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诊断、分类和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张口受限为特点,易合并颌骨畸形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一种疾病,容易复发。文章结合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对其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保留颞下颌关节盘的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达到恢复颞下颌关节结构、改善面部外形和防止术后复发的目的。方法:对36例外伤所致Ⅱ型和Ⅲ型颞下颌关节强直病例进行手术,男16例,女20例,年龄5~54岁,病程1~16a,最大开口度0~1.5cm。新的手术方法是凿开关节窝与髁突之间的骨性融合,凿除前内侧移位的髁突骨折碎片,将残余的关节盘向外牵拉、复位,与外侧关节囊缝合,同时将髁突与关节窝磨改光滑。结果:36例病例中,21例术后随访1~7a,保留关节盘手术的病例均无复发,术后平均开口度为3.37cm。1例11岁患儿术后面部畸形得到改善。结论:保留颞下颌关节盘正常结构在防止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后复发以及生长发育期患者面部畸形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裂隙式关节成形术、插入式关节成形术及关节重建术。如何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理想的插入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有效的早期开口训练也是改善开口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开口受限、咀嚼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TMJA多由创伤引起。因此,创伤性TMJA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在临床上预防其发生一直是众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下颌髁突囊内骨折后关节强直依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并作初步的疗效评估。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0月间收治下颌髁突囊内骨折后关节强直患者19例(23侧),手术时平均年龄12.68岁,术前平均开口度5.74mm,外伤时平均年龄7.32岁。根据骨折线位置,将关节强直分为Ⅰ、Ⅱ、Ⅲ、Ⅳ4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Ⅰ型和Ⅱ型采用保留内侧髁突头和关节盘的外侧关节间隙成形术(LGA),Ⅲ型和Ⅳ型采用骨球及髁突切除和肋骨肋软骨移植关节重建术(CCG)。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a、2a和3a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情况。结果:19例(23侧)中16例(19侧)行LGA手术,3例(4侧)行关节重建术。术后平均随访11.37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27.89mm。结论:LGA既解除了关节强直,又保存了关节的功能尤其是生长潜力,应加以推广,但其有一定的适应证;CCG仍然是关节强直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程特点与分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TMJA)的髁突骨折类型及病程特点;探讨各分类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31例42侧创伤性TMJA,按Sawhney分类分成4型。Ⅰ型和Ⅱ型强直分别行关节松解和融合骨切除术+关节盘复位术;Ⅲ型和Ⅳ型强直分别行全关节切除和全关节扩大切除术+颞肌筋膜瓣衬垫术、选择性下颌支后缘垂直骨牵引及颏成形术。术后复查9~54个月(平均30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回顾调查引起强直的髁突骨折类型和强直发生的过程。手术与CT及MRI对照观察早期骨化部位、关节盘移位和关节残余运动方式。结果创伤性TMJA均继发于髁突矢状和粉碎性骨折,且关节盘发生移位者。I型(纤维性)强直通常出现在伤后4~5个月,平均张口度18.3mm。术中探及的关节盘全部发生移位,早期强直骨化发生在无关节盘区域。随诊期内,2例(6.45%)复发,其他患者张口度均稳定维持在30mm以上。结论髁突矢状和粉碎性骨折是最容易导致关节强直的骨折类型。关节盘移位是强直形成的重要因素。早期手术可以复位关节盘,避免后期强直时必须切除全关节。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A new operating method was used to treat traumatic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ankylosis, to restore the structure of the TMJ, to improve the secondary maxillofacial deformity, and prevent recurrence of TMJ ankylosis.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20 females, 16 males; aged 5 to 54 years old) with TMJ ankylosis type II or III of 1 to 16 years' duration, with a maximal mouth opening from 0 to 15 mm preoperatively participated. The new method was to separate bony fusion between condyle and glenoid fossa, remove the condylar fragment that displaced medially or anteroinferiorly, mobilize the remains of the disc over the condylar stump and suture it with articular capsule, and shave the surface of the condylar stump and glenoid fossa smooth. RESULTS: Follow-up was performed from 1 to 7 years postoperatively in 21 cases. No recurrences occurred in patients whose TMJ disc was retained during operation. Patients had an average maximal mouth opening of 33.7 mm postoperatively. An 11-year-old patient showed an improved facial symmetry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By restoring the normal structure of the TMJ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disc, recurrence of traumatic TMJ ankylosis and facial deformity in younger patients can be preven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揭示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强直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本研究纳入6个月大的雄性绵羊8只,双侧髁突均通过手术建立复合创伤继发TMJ强直动物模型,即手术造成双侧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窝损伤。此外,左侧切除部分翼外肌作为实验组,右侧保留翼外肌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通过用大体观察、螺旋CT扫描、Micro-CT扫描、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对TMJ样本进行评估与分析。 结果 肉眼观察可见:对照组发生了TMJ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仅是纤维强直。螺旋CT和Micro-CT结果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关节面粗糙、有新骨形成并突入到关节腔内,且关节腔内有钙化的骨痂形成;对照组髁突的最大内外径和前后径均明显大于实验组(P<0.05);Micro-CT扫描结果还显示:对照组新生骨小梁的方向与翼外肌牵拉方向一致,而实验组无此特征。组织学结果也印证了对照组关节内发生了纤维-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为纤维强直。 结论 在髁突矢状骨折的愈合过程中,翼外肌发挥了类牵张成骨的作用,从而参与创伤性TMJ强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