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亚健康状态与神经症、心身疾病在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病程、预后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如何从中医学角度认识三者的联系.认为脏腑气血不足、内伤七情、病理性体质、不良个性与社会因素是从亚健康状态到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原因,三者的病位以心、肝、脾为主,由气及血,易夹痰湿是三者的共同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亚健康研究中有关概念、范畴、病因病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与体会,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病"的范畴,与中医学"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亚健康与心身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亚健康状态重在"调理",病机以气虚、气郁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  相似文献   

3.
论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多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剖析了情志失调引发心身疾病的原因,导致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以及调摄情志在治疗心身疾病中的作用,从而得出了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虚弱、易疲劳、活力减退和免疫力低下等,被认为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新杀手.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在亚健康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耳穴疗法与亚健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专家预言,疲劳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将此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CFS),也称亚健康。据美国、日本近代研究表明,由社会及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疾病将近80余种,由此可见,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亚健康状态,消除慢性疲劳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非疾病但非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 1 亚健康类型 身体成长亚健康: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同时存在,体质较弱。心理素质亚健康: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引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反复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等,抗挫折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状态证候——体质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三者概念的解析,阐明了证候与体质的区别和联系,病理性体质不等同于亚健康状态,基于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状态的可行性和优势,提出在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研究中,应以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的潜临床期和临床前期为依托,探寻亚健康状态下反应疾病量变积累的证候和体质的靶向指标,将会对亚健康及疾病防治带来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刚  彭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383-2385
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相似文献   

9.
黄文政教授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芬 《天津中医药》2004,21(2):102-104
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边缘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第3状态、灰色状态。黄文政教授认为其病理机制以心肾两虚为主;临床依据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对中青年、青少年及学龄儿童亚健康状态,分别施以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强调临床治疗要注重心肾两脏,要重视年龄阶段的不同和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的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翠茹  张金喜 《河北中医》2009,31(5):773-77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医学界日渐重视的研究热点。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次健康状态、第三状态和灰色状态。当前,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亚健康状态有症无病,没有特异性病理机变可究,因而目前西医学在临床干预上缺乏有效药物和手段。中医药依据辨证论治的特色,据症察机,辨机确证,  相似文献   

11.
浅析调理体质与亚健康的干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健康是机体阴阳气血偏离平衡,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病理性体质是亚健康状态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亚健康形成的内在机制。亚健康状态则是病理体质的表现特征和外显形式,体质因素是亚健康发生的内因,也是亚健康证型形成的内在依据。不同体质类型与亚健康进一步发展为某一疾病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改善体质的病理表现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方案,通过体质的调理,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并能防止其向某一疾病的转化,阻止亚健康的发展。因此调理体质是干预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近年来对亚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亚健康的基础是病理体质,针灸在调整病理体质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通过选择不同的经络腧穴、操作方法调整形态、生理、心理三方面的差异防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3.
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水平.情志变化贯穿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各个阶段.为了减少心身疾病的产生,应从情志入手,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积极预防;在治疗方面,采取情志调养与药物治疗并用等方法,从而提高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心脏神经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身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医脏腑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心肝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心脏神经症病因病机及从肝论治方法,心肝火旺证采用泻肝清心法、心肝阴虚证采用柔肝养心法、肝郁气滞证采用疏肝理气法、肝郁脾虚证采用疏肝健脾法,并附临床典型案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从脾胃与其它4脏的生理、病理关系,阐述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均可从脾胃论治,脾胃是亚健康状态转化的关键所在,为亚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述中医情志理论与心身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疾病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都有临床症状,其症状均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损害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两者的不同是在病因上,心身疾病的病因虽然是多元的,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甚至主要作用,而一般的躯体疾病无此特点。心身疾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有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亚健康理论体系的阐述,提出了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病理机制、证候诊断及防治方法。特别是通过中医对亚健康采取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为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为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研究亚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近年关于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发现,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具有明显相关性,偏颇体质较平和体质更易发展为亚健康状态,且体质分布随着居住地区不同、职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以调理体质为主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亚健康状态。应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研究方法,更精确地掌握亚健康类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制定不同体质的亚健康防治方案,以提高亚健康防治的效果。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体质分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针对某地区、某职业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体质分布研究,而亚健康状态的辨体干预治疗、以现代化检测技术进行亚健康状态之体质辨识研究则相对较少。除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研究之外,应加强亚健康状态的体质干预疗效研究,从饮食、作息建议、心理咨询开导、运动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各具体方法对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治疗效果及预防其向疾病状态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状态的体质调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健康是机体阴阳气血偏离平衡的一种状态,病理性体质是亚健康状态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亚健康形成的内在机制,亚健康状态则是病理体质的表现特征和外显形式,体质因素是亚健康发生的内因,也是亚健康证型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辨体论治是调理亚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