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模糊,1例出现高血压,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病人(TIA),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发现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6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预阻断试验与逆流压测定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2例颈动脉狭窄者,在颈丛麻醉下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行颈动脉预阻断试验并测定颈内动脉逆流压,选择性应用转流管,清醒状态下全术程监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分析颈内动脉逆流压及预阻断试验,评价近期随访结果。结果术中3例一过性心率、血压升高,颈内动脉逆流压2例最低值出现于对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且伴椎动脉病变的患者,预阻断试验(+)者2例,选择性应用转流管4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术前伴有头晕及视力下降的9例症状均改善。术后随访平均11个月(1~26个月),2例再狭窄,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丛麻醉结合预阻断试验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了微创、安全、有效的监测,建议结合预阻断试验、颈内动脉逆流压及对侧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病变程度选择性应用转流管。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CJ  Huang D  Wang W  Liu C  R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09-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在经Doppler超声或DSA或MRA检查发现-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观察其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6例。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sCEA)4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34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9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3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73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轻度伸舌偏移2例.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和有效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同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的麻醉管理。方法 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脉搭桥联合手术的患者5例,用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和维库溴铵全麻。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容量治疗,避免低血压和血压波动。术中用利多卡因20mg浸润阻滞颈动脉窦神经丛。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后,放置内分流管,注意脑保护。结果 麻醉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未发现心、脑并发症。结论 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及脑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对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术中都应用Brener转流管及血管补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脑部供血好转,术后颈动脉超声及CTA检查见患侧颈动脉血流增加,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较有效的方法。术中可常规应用转流管,应用血管补片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CEA45例,其中颈动脉硬化单侧狭窄36例、双侧9例。短暂性脑缺血(TIA)32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4例。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9例行DSA检查,38例行CTA检查。颈内动脉起始段平均狭窄为(69±12)%。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及用牛心包补片作颈动脉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110min,脑缺血时间平均2min45s。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6h及10h出现TIA。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未发生脑卒中。32例TIA病人,28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1例8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30%),其余病人颈动脉均无再狭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常规采用牛心包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及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82例(男66例,女16例,年龄48~84岁,平均68.6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9例,颈丛麻醉4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56例,其中全麻应用39例,颈丛麻醉17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者65例,症状好转者14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0月我科收治1例63岁女性左颈动脉狭窄,有左侧脑梗死病史并频繁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术前CTA检查为牛型主动脉弓,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但位于C2水平不适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采用全麻下经右侧肱动脉人路穿刺,造影导管选人左颈外动脉,加硬导丝引导F6长鞘选人左颈总动脉建立手术通路,然后常规进行保护伞下的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TIA症状完全消失,颈动脉超声提示左颈内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我们认为经右侧肱动脉人路行支架成形术治疗牛型主动脉弓变异的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近远期疗效.方法20例患者接受21例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缺血性卒中者7例,短暂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30d内无死亡和卒中.围手术期有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患者随访1~63个月,平均(31±20)个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卒中发生率分别为79.1%和12.5%.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结论本组病例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预防卒中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4.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8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回顾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对 8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全组均经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DSA)确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颈动脉狭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 39例 ,颈丛麻醉 4 3例。术中放置动脉临时转流管 5 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随访 76例 ,随访时间 4~ 18个月 ,平均 12 4个月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头晕、昏厥症状明显改善者 5 7例 ,反应好转 ,肢体肌力提高Ⅰ~Ⅱ级者 14例。术后并发脑梗塞 2例 ,颈动脉内血栓形成 1例。结论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椎动脉转位术在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至闭塞合并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至闭塞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9月阜外医院采用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椎动脉转位术治疗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至闭塞合并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至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椎动脉转位术在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至闭塞合并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至闭塞治疗中的意义。结果 纳入患者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7.8±6.0)岁。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时间为1~3年,术后患侧椎动脉V1段的狭窄程度由83.5%±11.8%下降至24.9%±14.3%(P<0.001),术后患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5.6%±11.0%下降至0%(P<0.001)。术后随访显示术前有症状的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年和3年通畅率均为100.0%,未出现周围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死亡、卒中等。结论 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椎动脉转位术能同期处理同侧颈动脉狭窄和椎动脉狭窄病变,改善脑部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如何更快度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学习曲线。方法 2015年6月至2022年9月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研究,术前完成病情评估和危险因素分析,术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补片和转流管,严格血压管控,术后双抗药物维持,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有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后15个月发现颈内动脉远端吻合口再狭窄。其余患者随访时间内均未发现手术侧出现需要临床干预的再狭窄。围手术期患者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最短随访1个月,最长随访7年零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发生,有2例死亡,但均与脑卒中事件无关。结论 完善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操作,严格的术后管理可以让单中心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更快地度过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基础上进行术式改良的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以及早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南方医院血管外科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行7次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14.1±4.4)min。术后发生轻症脑梗死1例,未发生切口血肿、颅神经损伤、颅脑高灌注、心肌梗死或死亡。术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1分6例,结果较术前有所改善(t=2.500,P0.05)。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避免颈内动脉因血管缝合导致的管腔丢失,保证术后通畅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升高,但仍需大样本和远期随访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我们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经验。方法 本组共 3 6例 ,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 ,其中男 2 9例 ,女 7例。年龄 40~ 82岁 ,平均 61岁。单一侧颈动脉狭窄者 2 6例 ,双侧狭窄者 10例。全部在转流管保护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结果 全部病例中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 ,仅 2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 3 0 %左右。结论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防治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检查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因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而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1例患者,术中应用超声扫查确定斑块位置、病变长度,判断颈动脉管腔内有无游离动脉内膜及小血栓等。参照Panetton标准,将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显著异常。结果9例患者于颈动脉缝合后超声检查发现细条带状高回声,共14处,12处轻度异常均为长度〈3mm的游离内膜片,未予特殊处理;2处显著异常,其中1处为缝入动脉管腔内的动脉外膜,1处为细带状血栓,对此2例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再次切开颈动脉、去除游离物。术后3天复查超声显示游离内膜片均自行愈合。结论CEA术中应用超声监测可以明确颈动脉斑块位置、病变范围及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时发现内膜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有助于降低术后脑卒中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