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MRI和PET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eroin spongiform leukoencephalopathy,HSLE)的CT、MRI和PET特点。方法 对29例患者行脑部CT、MRI,对4例患者行PET,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CT显示脑白质内界限清楚的对称性低密度病灶;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增强扫描无强化,FLAIR序列病灶范围同T2所示一致;PET显示未治疗患者内囊后肢、枕叶和小脑白质无代谢,临床症状改善者上述部位代谢明显减低,临床症状改善者和未治疗者小脑皮质代谢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小脑皮质正常。结论 HSLE患者脑部CT和MRI改变多局限于白质,PET显示病变部位低代谢或无代谢,小脑皮质和白质代谢的改善与HSLE患者临床转归一致。  相似文献   

2.
万象新 《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348-1349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MRI不典型表现,结合临床探讨和提高缺乏典型影像表现的HSLE的诊断。方法收集我院治疗追踪、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HSLE。复习文献,着重分析与以往文献报道不一致的MRI表现。结果7例患者脑部MRI改变不具有文献报道的共性,即小脑白质无病变或病变轻微,而主要累及大脑半球白质,与近年多数文献报道的以小岫白质受损为主有明显差异。结论多数学者认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以小脑白质对称受损,呈蝶翼状长T1长T2信号影为特征,但笔者认为要重视仅在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出现长T1长T2信号影,而小脑半球白质无病变的不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MRI不典型表现,结合临床探讨和提高缺乏典型影像表现的HSLE的诊断. 方法 收集我院治疗追踪、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HSLE.复习文献,着重分析与以往文献报道不一致的MRI表现. 结果 7例患者脑部MRI改变不具有文献报道的共性,即小脑白质无病变或病变轻微,而主要累及大脑半球白质,与近年多数文献报道的以小脑白质受损为主有明显差异. 结论 多数学者认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以小脑白质对称受损,呈蝶翼状长T1长12信号影为特征,但笔者认为要重视仅在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出现长11长.12信号影,而小脑半球白质无病变的不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复习文献总结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临床和MRI表现.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吸服海洛因致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对照文献.结果 5例患者均有明确的吸服海洛因病史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脑部MRI检查具有共同特征:主要累大脑半球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灶,Flair(水抑制像)呈高信号,而小脑受损轻微.结论 海洛因吸服史及脑部特征性MR表现在HSLE的诊断中具有定性作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病理特点为脑白质海绵状空泡样改变,散在的神经胶质退化和小胶质细胞增生,海绵层细胞间伴有大量星形细胞增生.脑白质对称性海绵样脱髓鞘改变[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临床和磁共振(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吸服海洛因致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明确的吸服海洛因病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5例患者脑部MRI检查具有共同特征,主要累及大脑半球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灶,Flair(水抑制像)呈高信号,而小脑受损轻微。结论:海洛因吸服史及脑部特征性MRI表现在HSLE的诊断中有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CT及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例海洛因脑病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阐述其影像学特征。结果3例患者中,双侧小脑半球、大脑半球后部脑白质、内囊后支、半卵圆中心及胼胝体压部表现为对称性均匀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病变,小脑齿状核形态、密度或信号正常。其中1例患者中脑中央可见椭圆形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影。病灶及其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CT与MR均可显示其形态一致的病灶,但MR在显示病变的范围及鉴别诊断上,明显优于CT。因此,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检查手段,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国内外文献结合16例病例回顾分析.结果 16 例患者多于戒毒后3 d至2周内起病,临床表现以淡漠、构音障碍、反应迟钝、走路不稳为主,并出现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改变.头颅MRI病灶均累及小脑半球(100%),累及脑叶白质者14例(87.5%),内外囊者7例(43.7%),脑干部4例(25%),胼胝体部3例(18.8%),齿状核等灰质核团被累及者6例(37.5%).病灶不被强化,CSF化验无明显异常.给予脱水及对症治疗之后,14例好转出院,1例无变化,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多于戒毒后亚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受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灶主要累及小脑半球、大脑皮层、胼胝体等部位白质,灰质核团也可以受累.病变在MRI上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临床注意与多发性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缺氧性脑病及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等疾病鉴别,治疗方法无特殊,预后一般尚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吸毒方式和戒毒的相关性。方法详细报道1例HSLE病人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并结合国内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经鼻烫吸摄入海洛因10年,间断戒毒4次。慢性起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双下肢音叉震动觉减退。MRI可见双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实质内(齿状核及其附近白质)、内囊后肢、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及皮质下白质的后2/3、中脑等处多发对称长T1、长T2信号;经高压氧、纳洛酮、金钠多、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及各种维生素等综合治疗,病情略好转。结论HSLE的发病与经鼻烫吸海洛因及戒毒密切相关,并且MRI有特异性表现,建议在戒毒治疗的同时应用神经保护剂,或许可减少HSLE的发生或减轻HSLE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杨新官  邱维加  丁可  刘光俊  戴文海 《重庆医学》2012,41(23):2361-2363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FLAIR、DWI序列,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3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 3例患者CT示两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两侧基本对称,其中1例累及额叶白质。7例MRI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其中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FLAIR显示4例灰质受累,大部分D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高信号或等信号,1例局部病灶ADC图呈低信号。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8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7例1~4周后复查MRI脑白质病灶恢复正常。1例1周后复查CT额顶叶病灶低密度影消失。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累及双侧顶枕叶及小脑白质和额叶,皮质亦见受累.病灶在CT上表现为等-低密度,常规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DWI低信号和ADC图高信号的典型改变.磁显葡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治疗后,其中3例复查头颅MRI或CT均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诊治经过。结果16例患者多于戒毒后4天至2周内起病,临床表现以淡漠、构音障碍、反应迟钝、走路不稳为主,并出现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改变。头颅MRI病灶均累及小脑半球(100%),累及脑叶白质者14例(87.5%),内外囊者7例(43.7%),脑干部4例(25%),胼胝体部3例(18.8%),齿状核等灰质棱团被累及者6例(37.5%)。病灶不被强化。脑眷液检查无明显异常。给予脱水及对症治疗之后,14例好转出院,1例元变化,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多于戒毒后亚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受损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灶主要累及小脑半球、大脑皮层、胼胝体等部位白质,灰质核团可以受累,病变在MRI上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临床注意与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硬化、脑白质营养不良及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等痰病鉴别,预后一般尚佳。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15例HSLE患者的脑组织标本,通过电镜、HE染色、髓鞘染色及神经纤维染色来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进行病理分析.结果 大脑、小脑皮质未见明显病变,病灶局限于白质,表现为大量海绵状空泡形成,空泡非包裹样变,由皮质下白质向白质深处逐渐增多、增大:白质区域无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髓鞘结构层次紊乱,髓鞘内大量空泡形成,并有明显脱髓鞘改变,髓鞘脱失越明显处空泡的生成也越明显,无空泡的区域仍见完整髓鞘存在,轴索有改变但远较髓鞘为轻.结论 HSLE的脑白质海绵状空泡形成为原发性髓鞘损害、脱失所致,其脱髓鞘改变与脑白质空泡样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I检查,18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结果 PRES累及双侧顶枕叶(27例)、基底节区(6例)、额叶(7例)、小脑半球(1例),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脑白质内,7例患者皮质亦受累。CT呈稍低密度影;MRI扫描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序列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略高信号。随访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变小、数目逐渐减少。结论 P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MRI 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较佳。CT、MRI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PRE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俊浩  李伟钦 《当代医学》2012,18(23):100-101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临床分期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头颅MRI临床特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2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13例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不同分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MRI临床表现.其中包括小脑受累患者4例,波及锥体束受累8例,有意识障碍1例.结果 小脑受累患者MRI主要显示患者有双侧对称性的小脑半球损伤,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会逐渐波及到病变的部位,患者MRI均无增强病灶.MRI病灶为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结论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MRI特征有较为显著的特点,不同临床分期患者受累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5.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女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分别为孕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以突发头痛、子痫、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觉障碍为特点,CT及MRI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呈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无强化。行快速降压、脱水、调整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使用、抗惊厥及支持治疗,症状1周左右消失,SLE遗留视力模糊。随访MRI显示病灶消失,SLE枕叶见片状梗死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表现以及病理基础和诊断分析。方法搜集具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例76例,分析其B超、CT及MRI表现并作出对比分析。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上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白质呈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MRI上表现为侧脑室旁、两侧半卵圆中心、深部脑白质之对称或不对称的长T1长信号效应,部分患者脑萎缩。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表现更优于CT表现,其能显示较小、较早期的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磁共振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吸服海洛因致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特征。结果 20例患者均有吸服或合并静脉注射海洛因病史,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MRI检查提示病变均累计大脑半球白质,双侧呈对称性分布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小脑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结论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MRI检查对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HSLE)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26例HSL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SL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1)有烫吸海洛因病史.(2)22例患者有戒毒史.(3)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以精神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4)CSF基本正常.(5)头颅CT及MRI示大脑,小脑白质广泛对称性受累.(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的诊断依靠明确烫吸海洛因史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综和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CT,MRI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对比分析来促进临床上病毒性脑炎的进一步科学性诊治,找到有效实际的疗法,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检查方法 :CT检查20例,MRI检查20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结果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中CT表现以大小范围不等片状低密度为主,多分布于额、颞、顶皮质、皮质下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常为多发。单侧发病范围较大时,有明显占位效应。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与同时做CT检查者比较,MRI显示病变更清楚。增强扫描病变以无明显强化为主。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6例中CT未显示病灶,但MRI均发现病灶,增强扫描病例中显示病灶强化者2例。结论 MRI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CT、MRI影像表现与临床紧密结合,能为病毒性脑炎的正确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舒展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146-147
目的探讨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对30例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神经核团受累型:a)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卵圆形长T1、长T2改变19例;b)双侧整个豆状核受累3例,尾状核头受累2例。②脑白质受累型:a)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广泛对称受累15例;b)以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白质为主受累5例;c)胼胝体可见受累9例。③皮质受累型1例。结论MRI能早期详细全面反映脑部各部位的受累情况,从分子水平上显示中毒缺氧后脑部各组织成分的病理变化,对CO中毒性脑病的诊断和脑部损害情况的显示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