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3):237-237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速度快的组织不应期长,这一规律有时令人难以理解。 例如房室结常存在快慢两条径路,快径路的传导速度快,传导时PR间期短,相反,经慢径路传导时PR间期长。而快径路不应期长的几率为90%,房室结双径路引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中,90%为慢快型(慢径路前传,快径路逆传),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20岁,临床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近期突感心前区心悸不适就诊。心电图(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650~720 ms,提前出现的P′波(Ⅱa条P3、Ⅱb条P1,5,9)为房性期前收缩。在Ⅱa条第1,2、4,5、6,7、9,10、11,12个QRS波,Ⅱb条第4,5、6,7、8,9个QRS波呈二联律型(R1R2),R1形态一致,呈R型,PR1间期160 ms,R2形态多变,酷似室上性或室性期前收缩,但PR2间期固定,时间550 ms,系激动同步循快、慢径路1∶2下传引起的双重性心室反应,R2因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形态多变;QRS波群在Ⅱa条R3,8、Ⅱb条R10呈qR型,前有相关P波,P-R间期固定,时间240 ms,系窦性激动循快径路文氏下传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在Ⅱb条R2,11呈R型,酷似交界性逸搏,但前有相关P′波,且P′R间期固定,时间长达640 ms,是房性期前收缩循最慢径路缓慢下传。此时房性期前收缩致PP间期恰好与快、慢径路的不应期相等或相近,使最慢径路显露出来[1]。QRS波在Ⅱb条R3呈rS型,前有相关P波,PR间期340 ms,可考虑是慢径路前传的反文氏现象或快径路前传的文氏现象,但笔者倾向于前者。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慢径路不应期短,前1次房性激动(Ⅱb条P1)仍可沿慢径路下行或逆行隐匿性传导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房室结多径路1∶2同步传导致双重性心室反应,快、慢径路传导的文氏现象,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3.
1986年第3期《心电学杂志》任在镐同志《房室传导系统内的多径路现象》一文引用Dencs(Br HeartJ,31:1069,1975)提出的前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显现条件之一,要求心房的功能不应期短于慢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实际上该条件可能并不如此严格。只要心房的不应期短于快径路的有效不应期就有可能显现前向性双径路(附图):A_2为心房期前刺激,其联律间期大于快径路的有效不应期,故可以从快、慢径路同时下传,并在慢径路中发生干扰,这样就显示快径  相似文献   

4.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09,28(2):121-124
二、逆向性房室结双径路 逆向性房室结双径路远较顺向性房室结双径路少见,在电生理检查中也根据不应期的长短及传导速度分为快径路和慢径路。通常快径路逆向不应期长,逆传速度快;慢径路逆向不应期短,逆传速度缓慢。心室激动通过快径路逆传时,最早的逆行激动点出现在Koch三角的顶部(定位准确时HIS处电极记录到的A-波领先)。  相似文献   

5.
王凤秀  贾邢倩  马伟 《心电学杂志》2007,26(2):107-109,125
全自动双腔(DDD)起搏器具有起搏、感知和类房室结传导功能。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了一个房室结,具有房室传导功能,心房的电活动可以沿起搏器下传心室。房室之间就出现了自然房室径路和起搏器两条传导径路。这两条传导径路有不同的传导特点:自然房室径路受自主神经、疾病和药物的影响,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但不能人为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l:2房室传导时的电生理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在心内法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3例预激综合征1:2房室传导和1例1:2室房传导现象。结果 电生理改变为:①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两次心室激动,QRS波群第1次呈预激型,第2次呈束支传导阻滞型,R2与R2′波之间无P波;②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10ms,出现突然延长的S2-R2′间期,表明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③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延缓程度不够,两条径路未形成足够的传导时间差,因激动无法脱离下部共同径路或心室肌不应期,致l:2房室传导被掩盖;④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两次激动顺序一致的旁道逆传性心房激动,并诱发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①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引起传导显著缓慢、形成l:2房室传导的主要原因;②l:2房室传导较少见,是因为旁道与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之差不够大,致沿房室结下传的激动难以脱离心室不应期。此外,旁道和房室结两条径路之间的隐匿性折返也是激动无法再次下传的重要原因;③出现显著晚于V波的H2波表明两条径路发生了同步传导,虽然未形成R2波,但可称为隐匿性l:2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7.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3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 1月就诊。有心动过速发作史。心电图示Ⅱa 及Ⅱb 为不连续记录。Ⅱa 示P -P间期规则 ,P -R间期呈长短 2种。短P -R间期为 0 1 6s,长P -R间期为 0 39~ 0 44s,两者相差 >0 0 6s,符合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慢径路的P -R间期有逐渐延长以至最后传导中断的现象 ,即呈文氏型传导。相对短的P -R间期 (快径路 )下传发生在脱落 1个QRS波以后。P3、7、1 0、1 5后脱漏 1个QRS波 ,P4、8、1 1、1 6从快径路下传。Ⅱb 为经慢径路下传 ,P -R间期为 0 36s,酷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考虑为慢…  相似文献   

9.
例1 患者男性,14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Ⅱ和V1导联同次不同步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为97次/min,呈持续2:1房室传导。下传的心室波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交替,P—R间期亦呈长(0.30s)短(0.20s)交替。提示房室结快慢径路纵行分离,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束支下传心室,未下传的P波为房室结快慢径路顺传同时受阻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交替传导阻滞,P—R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双径路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近几年采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从查出房室结(AVN)双径路过程和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心电现象,结合体表心电图上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一些心电图表现,提出心电图上若出现以下现象,可作为诊断房室结双径路的一个参考指征.1 P-R间期长短的突变 1窦性心律逐渐增快时,突然出现P-R间期明显延长,比正常P-R间期长0.06s以上。此种现象是窦性心律增快至某种程度时,快径路突然进入绝对不应期(3相阻滞)而出现前向阻滞,窦性激动便通过不应期短的慢径路下传心室,故P-R间期突然延长。2窦性心律逐渐减慢时,P-R间期突然延长…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1:2同步室房传导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例1患者女性,1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人院时心电图(图1)为不同步记录,但aVL和V1导联图形表现有极好的"同步性".主导心律为窦性,平均心率约110次/min,P-R间期约0.12 s(房室结快径路下传),Q-T间期0.36 s,Ⅲ导联的R1~3在QRS波群后皆连续伴随两个P-波(P1-和P2-),R-P1-间期为0.18 s(中速径路逆传心房),R-P2-间期为0.44s(慢径路逆传心房);aVL和V1的R1~2及随后的波形序列与Ⅲ导联R1~3相同,R4-P1-和R6-P2-间期分别为0.24s和0.22 s,因此处心室率增速,中径路通过心房端共同径路时,后者处于相对不应期,故中速径路传导速度稍减慢,R5是R4的心室回波,是通过快径路回传心室的,回传时间稍长,为0.16 s,形成的机制同上.V1的P-R4-P--R5房室折返波形序列以窦性P波下传的R4开始,以心室回波R5结束,应视为室性反复搏动.aVL的R6通过中慢径路同步传人心房,V1的R6只通过中速径路逆传心房,而慢径路则逆传受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三径路传导,1:2同步室房传导,室性反复搏动,Q-T间期稍延长.  相似文献   

12.
在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1500例受检者中,检出房室结双径路(DAVNP)168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5例。分为DAVNP组(103例)与AVNRT组(65例)。发现房室结1:1点、文氏点、2:1点,快径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慢径有效不应期及最长P—R间期等电生理参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笔者认为:①AVNRT诊断标准拟补充P—R间期跃增后即诱发出AVNRT 。②P—R间期跃增后慢径有3个心搏周期以上或有快慢径交替传导。③对房室结多径路的诊断宜慎重,应注意除外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其房室交界区有两条传导通路。二者的电生理特性不同,一条为快通路,其传导速度较快,一般不应期较长;另一条为慢通路,其传导速度较慢,但一般不应期较短。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形成折返环路,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此种心动过速分两种,一种经慢通路下传,快通路回传,此型最为常见;另一种为不典型型,即经快通路下传而经慢通路回传,此型少见,约占5%。射颜消蚀技术进行房室结改良术的主要目的就是选择性阻断其中一条通路(多为慢通路),从而破坏形成折返的条件,防止发生折返性心动过速。一、房室结改良的步骤一般按以下六个步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量的心脏电生理研究证明 ,多径路传导现象可以发生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 ,但多见于房室结。房室结内可以存在 2条或更多条传导性能不同、不应期不一致的传导径路 ,以房室结双径路最为多见 ;而逆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检出率为 3 5 % [1] ,临床较为少见。本文就此例与同行做一讨论。患者男 ,6 3岁 ,农民。因活动后胸闷、乏力来院就诊。临床诊断 :冠心病。心电图表现如图所示 :为V1导联连续记录 ,QRS时间 <0 12s,呈室上性 ,R R间距均齐 ,频率为 5 8次 /min。每个QRS波之后均有形态一致的P′波。R P′间期长短交替 :R1、3、5的R …  相似文献   

16.
患者常规体表心电图PP间期基本规则,PR间期不典型逐搏延长,随后突然出现一长RR间期,酷似二度Ⅰ型房室阻滞.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可观察到长RR间期前的QRS波终末部出现一个逆行P-波,PR间期跳跃性延长达到0.15 s,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考虑为快径路一度房室阻滞,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文氏阻滞和慢-快径路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35岁。因心悸、胸闷2周入院。2周前有“感冒”史。临床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Ⅲ导联 (图1上行 )示P_P间期0.74~0.76s,P_R间期逐渐延长 ,R3 为室性期前收缩 ,P3 波与R3 在房室交接区形成干扰而中止该文氏周期。P4 波本应较快下传 ,但P4_R4 间期为0.50s,推测室性期前收缩R3 隐匿性逆行激动房室交接区的快径路 ,使之产生不应期 ,使接踵而来的P4 波只有经慢径路下传。P5 波亦经慢径路下传 (快径路以蝉联形式仍处于不应期 )。P6 波则落于双径路不应期致QRS波群脱漏。在第2组…  相似文献   

18.
<正> 1913年Mine首次提出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概念。1956年Moe等根据动物实验,提出房室结传导可以纵向分离为双径路;α径路,传导慢、不应期短;β径路,传导快、不应期长。房性期前刺激能诱发和终止在双径路基础上形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963年Kistin等观察到室性早搏后的心室回波伴有室房传导时间延长,认为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在窦性心律时,房性冲动经β径路(快径)、α径  相似文献   

19.
心房调搏时房室结双径路交替传导与典型文氏现象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例房室结双径路和8例无双径路者应用心房递增起搏方法观察其文氏现象的不同电生理表现,要点为:1.双径路的表现为不典型文氏现象,特点为长间歇前1或2个周期AH增量最大,R-R随之延长;单径路均符合典型文氏现象。2.不典型文氏周期中若AH突增60毫秒以上或达到250毫秒,可能是由房室结快、慢径路交替传导。3.双径路3:2传导者第1、2个AH分别由快、慢径路下传,传导时间成倍增加;单径路无此规律。4.不典型文氏现象P-R间期与AH间期一致,可依据体表心电图诊断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