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衰竭极易并发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往往又会进一步加重肝衰竭,使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抗感染治疗是肝衰竭救治的重要环节之一[1].由于肝衰竭患者肝脏功能本身和并发细菌感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抗菌药物使用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当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细菌感染在肝硬化患者非常常见,是其进展为肝衰竭、并发肝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细菌感染可能是出现胃肠道出血、稀释性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肾衰竭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一个促发因素。此外,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费用增加的一个常见原因。细菌感染是肝硬化病程中免疫功能紊乱进展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细菌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出现感染,病情容易进展为肝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早期不易发现,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办法。另外,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使得肝硬化并发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本文重点介绍了肝硬化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类型、细菌谱变化、诊断的难点和目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衰竭患者并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985年1月—2011年9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衰竭并发念珠菌感染的3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93例以中年男性为主,慢加(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共379例(96.44%),且病毒性肝炎为主要病因,HBV感染所占比例最大,为74.05%。137例并发念珠菌感染前存在细菌感染,腹腔多见(42.06%),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念珠菌感染最常见于口咽部,共244例次(43.03%),其次是肺部、消化道等。真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提示,76.54%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热带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分别为8.64%和4.69%。结论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尤其是并发念珠菌感染后,多为"二重感染",抗真菌治疗疗效差,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不明原因肝衰竭在肝衰竭的病因构成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回顾了不明原因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认为隐匿性HBV感染、疱疹病毒感染、输血传播或庚型肝炎感染、人细小病毒B19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是不明原因肝衰竭发生的可能病因。对不明原因肝衰竭患者可考虑采用阿昔洛韦进行经验性治疗。不明原因肝衰竭患者病死率高,危害大,应当加强相关病因及治疗手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细菌感染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1],占肝硬化患者急性失代偿事件住院率的25%~46%[2]。细菌感染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增加4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引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其次是尿路感染、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自发性菌血症[4]。SBP是指在没有明显腹腔感染因素的情况下发生于肝硬化和腹水患者的腹水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发生情况及常见临床指标预测感染的效能。方法 2015年1月~2022年2月我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214例,自医院HIS系统调查细菌感染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 在本组214例HBV-ACLF患者中,并发细菌感染145例(67.7%),其中1个部位感染113例,2个部位感染28例,3个部位感染4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27例(85.2%),肺部感染41例(27.5%),急性胆囊炎25例(16.8%),尿路感染4例(2.7%)和肛周感染2例(1.3%);感染组年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外周血WBC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肝性脑病(HE)和腹水发生率与未并发感染组比,差异显著(P<0.05);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对感染有影响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IRS评分、WBC、PCT和腹水是影响HBV-ACLF患者并发细菌...  相似文献   

8.
重症肝炎常可并发各种细菌感染,有报道细菌感染在重症肝炎死亡原因中占第四位。因此,有效防治感染在重症肝炎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详述重症肝炎并发感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预防与治疗的进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受肝衰竭免疫炎症状态变化的影响,传统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等对肝衰竭合并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下降。血清降钙素原是一种被广泛用于诊断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因此具有早期诊断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潜在价值,但其诊断效能、最佳临界值等尚存在争议。此外,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肝衰竭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109例60岁以上的老年肝衰竭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最终的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差异、感染的部位、患者年龄和住院时间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重要生化指标及并发症等。结果:老年肝衰竭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85.3%(93/109);死亡肝衰竭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89.7%(78/87),存活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68.2%(15/22)(P<0.05);肝衰竭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为腹膜炎(43.7%),其次为呼吸道感染(25.4%)和胃肠道感染(19.2%);感染病原菌中细菌以大肠杆菌15株(23.08%)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株(7.69%)为主;住院时间小于2周、2~4周和大于4周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5%、83.6%和93.0%(P<0.05);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5、AST/ALT>1.2、TBil>513μmol/L、Alb<30g/L、CHO<1.6mmol/L、CHE<4000U/L、PLT<50×109/L、多重感染和电解质紊乱为肝衰竭预后不良的单影响因素;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肝性脑病、INR>5、TBil>513μmol/L、多种感染为肝衰竭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老年肝衰竭死亡患者并发医院内感染发生率高。有4项多因素检验指标提示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是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MI)诊疗指南从诊断、治疗及二级预防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的指导。AMI的治疗原则即挽救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欧洲和我国指南部推荐积极采取直接冠脉支架置入术或溶栓的再灌注,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国外研究证实,指南中推荐的常规用药在AMI治疗过程中的使用率与住院病死率与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与住院死亡有独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之为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作用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旦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各种疾病就会相继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衰竭患者失去肝脏的正常调节时,极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水潴留、酸碱失衡、营养代谢及糖代谢障碍等内环境紊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时给予临床处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是改善肝衰竭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总称,轻者表现为性格或行为异常,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根据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程度,肝性脑病通常分为4期。肝性脑病是反映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严重的肝性脑病基础上出现的脑水肿又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是阻止重症肝病患者疾病进展、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交感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