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为降低手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12月我院手术患者203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管道护理。2013年1月~6月手术患者245例作为实验组,实施护理行政专案。并对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护理行政专案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降低小儿介入术后患儿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行心脏介入手术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护理。2015年1月—2015年8月行心脏介入手术患儿6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行政专案。并对两组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实施前后先天性心脏病护理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先天性心脏病护理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护理行政专案有效地降低介入术后患儿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孙秀梅 《当代护士》2018,(8):181-183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在降低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分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确立问题,严格按照制定专案执行措施进行专案改善活动。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开展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后,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开展前的14.14‰降至1.68‰。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可明显降低经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行动降低患者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护理专案改善的方法进行干预,从管路评估、固定妥善等方面进行效果比较,并随机访谈病区护士对预防管路滑脱护理专案改善的意见。结果实施护理专案改善后,干预组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预防管路滑脱关键监测指标落实率明显提升(P0.01或P0.05),护理专案改善提高了护士参与管理积极性。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有利于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高风险因素进行过程控制,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杨玲 《当代护士》2014,(10):181-182
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在ICU建立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对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分析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不断修改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结果实施后非计划性拔管上报率由13.3%提高到66.7%(P<0.01),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3.27%下降至1.14%(P<0.01)。结论在ICU实施非惩罚性报告制度能明显改善护士对非计划性拔管的认知及上报态度,有助于找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杜绝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和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风险预警护理制度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门诊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实施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护理的951例留置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门诊实施常规护理的900例留置PICC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与拔管时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预警护理能显著降低PICC门诊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有效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新方法,应用肩扣式病号服,探讨该新技术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制作肩扣式病号服,选取从2014年9月至2015年月中2留置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病例200例,随机分为肩式病号服组和对照组,各100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情况、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情况以及敷料更换的次数,评估CVC导管可能存在的移位或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应用统计学配对 t检验和χ2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敷料开裂程度、皮肤炎症反应、敷料更换次数、导管移位脱管、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满意度与医生满意度的差异,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CVC留置后第1、3、5、7天,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的敷料开裂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CVC导管固定缝线局部皮肤的皮肤炎症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敷料更换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导管移位脱管的发生率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肩式病号服组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肩扣式病号服在CVC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降低了置管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结论肩扣式病号服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因中心静脉置管护理意外而引发的非计划性拔管。该新技术操作简单、实用,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安全管理模式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危重患者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安全管理模式,在全院重症监护室和抢救室的危重患者中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在29个科室实施非计划性拔管安全管理模式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下降(P<0.05),质控总分提高(P<0.05)。结论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降低胃手术患者液囊空肠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留置液囊空肠的169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该手术263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前馈控制干预方案,主要包含成立科室非计划性拔管的前馈控制管理小组、建立严格的液囊空肠导管护理标准化程序、强化护理人员责任心和对液囊空肠导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意识。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与满意度。结果实施前馈控制后液囊空肠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1. 24%降到4. 56%;护理满意度由91. 72%升到96. 96%(P 0. 01),患者舒适度增加。结论前馈控制用于胃手术患者液囊空肠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液囊空肠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胃肠外科医疗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在预防S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6月标准化护理实施前的195例S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7~12月220例SICU气管插管患者作为观察组。调查分析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临床特征,提出有效预防护理对策,制定标准化护理措施并实施护理。比较标准化护理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标准化护理实施前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4.6%,标准化护理实施后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为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标准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S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胰腺外科手术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胰腺外科手术后留置导管的3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的胰腺外科手术患者304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落实常规的导管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护理措施的改进。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应用后,医疗护理行为、导管固定失效、肢体约束不当、舒适度差、拔管风险评估缺陷、健康教育不适宜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前风险值得分有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管理使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科ICU患儿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某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自2019年1—6月收治的2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儿发生非计划拔管,收集患儿的年龄、管路类型、是否约束、镇静水平、护士是否知晓非计划拔管的知识、胶布更换次数、工作年限和分管床位数的一般资料。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镇静剂的使用、胶布更换次数、护士对计划性拔管知识的知晓是影响因素(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学会正确的评估患儿的镇静水平,提高胶布更换频次,加强护理人员非计划性拔管相关知识的培训等措施,能够减少的降低儿科ICU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电话随访为主的延续护理对心脏换瓣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凝血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胸心外科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106例,按患者出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给予系统的延续护理1年,比较两组患者抗凝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抗凝治疗依从性、按时复诊情况、患者INR监测和抗凝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抗凝相关知识掌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时服药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时复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血栓或栓塞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加强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指导,尤其是按时服药的监督与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INR达标率,降低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对防范成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的方法,把2014年1月至3月入住某重症监护病房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把2015年1月至3月期间入住该重症监护病房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干预组,除常规护理措施外,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密度为0.5/100置管日;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密度为2.1/100置管日,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是理想的护理方法,正确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不断改进,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预防患者胃管非计划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1月消化内科初次留置胃管患者217例分为对照组105例和干预组112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制定并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内容包括妥善固定胃管、适当有效约束肢体、有效镇静和镇痛、规范高风险护理操作、加强舒适护理、强化患者防脱管意识等。结果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后,胃管非计划拔管率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结论集束化护理策略应用于留置胃管的住院患者,可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12月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共39起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品管圈活动采取护士分层管理,建立科室三级质控网络,制定导管的评估、监控机制,统一导管的固定方法,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强化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并在2013年1~6月对改进效果进行追踪评估。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2012年9~12月的19.14%下降为2013年1~6月份的6.56%。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患者的安全性增加,同时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感染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堵管、血栓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天数和住院天数均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够降低和预防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感染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患者对延续护理内容及形式的需求,构建PICC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自我管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6.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导管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导管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续护理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能够提高患者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分级管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究团队并进行文献检索及相关问题讨论,制订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分级管理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4月—9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患者304例,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试验组156例和对照组148例。试验组采用身体约束分级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身体约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约束强度、谵妄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约束部位皮肤异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约束强度、谵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及约束部位皮肤异常。结论 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分级管理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身体约束率、缩短约束时间、减少约束强度及谵妄的发生率,可为规范神经外科ICU患者身体约束的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夏萍  陈雁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23):3251-325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ICU昏迷患者并发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某三甲医院ICU的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1~12月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护理的患者72例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废用综合征、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预防并降低ICU昏迷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