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为代表的热消融治疗,是继外科治疗后,近20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肝癌治疗方式,不但能够完成早期肝癌的根治,还能够针对中晚期肝癌进行姑息治疗^([1])。相对传统的外科治疗,局部热消融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可多次治疗、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以射频消融(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已成为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适应证为肿瘤单发、直径≤5 cm;或者肿瘤2~3个、最大直径≤3 cm。数个临床研究表明射频治疗小肝癌的效果与手术切除相当,国内外多个肝癌临床治疗指南已经将射频与手术切除一样,并列为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临床上RFA常常与手术切除、血管介入、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在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局部区域治疗在影像学引导下靶向杀伤肿瘤,是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放射介入治疗(主要为肝动脉化疗栓塞)和局部消融治疗(瘤内乙醇注射、射频、微波、激光、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等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主要应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直径5cm以下的小肝癌。肝癌局部区域治疗强调针对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规范治疗。本文简要评述各种局部区域治疗方法的指征、治疗原则、技术要点和疗效,并讨论手术切除与局部消融治疗小肝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小肝癌和大肝癌的疗效,分析大功率微波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与术后肿瘤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5例未行其它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0个肿瘤病灶行80~100 W大功率和(2450±10)MHz微波频率消融治疗,肿瘤直径范围为3~8 cm,肿瘤直径3~5 cm(小肝癌46个)和肿瘤直径5~8 cm(大肝癌14个)。比较消融治疗后两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析影响大功率微波消融治疗后复发、并发症发生和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微波消融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MRI检查,发现小肝癌组一次性完全灭活率为82.6%(38/46),显著高于大肝癌组的64.3%(9/14,P=0.037);小肝癌组和大肝癌组二次完全灭活率分别为100.0%(46/46)和85.7%(12/14,P0.05);术后4例患者发生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2.2%(10/45);1 a和2 a生存率分别为95.6%(43/45)和86.7(39/4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17)、血清HBV DNA阳性(P=0.027)、病灶数目(P=0.022)和术前AFP水平(P=0.025)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V DNA阳性(P=0.031)和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P=0.039)为原发性肝癌在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功率微波对于小肝癌完全消融率高于大肝癌,是安全的、高效的;推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肿瘤病灶临近危险区域是大功率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吴亚光  徐建  董雪娜  庄玲 《山东医药》2008,48(35):37-38
对32例肝癌患者(共55个结节)行射频消融术。结果结节直径〈3cm者完全消融率显著高于〉5cm者,靠近膈肌、胆囊、结肠、肝门等部位的肿瘤消融效果不佳。认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消融系统。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RFA治疗肝癌的原理是通过射频产生热能,使局部达到高温而杀死肿瘤细胞.相对于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RFA在消融范围、消融形态、调控方式、电极针种类以及安全性方面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1],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局部消融技术.  相似文献   

7.
肝癌治疗手段很多,目前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的消融方法广泛应用,尤其对于小肝癌的治疗,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1,2],但巨大肝癌射频治疗的报道较少,更无5年生存的报道.本文旨在探讨经CT引导治疗巨大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肝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超声引导下肝癌介入性治疗作为一种局部原位灭活的方法有了较大的进展,已成为临床治疗学中值得重视的一项新技术。 超声引导下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IT)治疗肝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小于3cm的小肝癌患者。后经改进,对直径>3cm的肝癌也可用酒精灭活。用三孔针代替PTC针,显著提高了酒精在肿瘤内的弥散效果;最近,有作者尝试先将酒精加热后注入,提高了酒精的灭活能力和扩散能力。但对于较大非均质的肝肿瘤,PEIT仍难以达到彻底灭活,瘤边残存的癌细胞可导致肿瘤原位复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许多微创性的局部治疗方法,其中多电极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PRFA)治疗肝癌已成为新的热点。我院普外科和超声科合作把PRFA集中应用于小肝癌的非手术微创治疗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有报道显示早期肝癌经局部消融治疗可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的长期生存[1].氩氦刀冷冻消融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利用局部超低温冷冻的方法损毁肿瘤组织,且创伤小、耐受好[2].发生于近膈顶部肝癌被肺组织包绕,行肝肿瘤消融手术必须经皮经肺穿刺进入肝脏瘤体,易产生大量气胸、血胸[3].我院采用人工气胸后氩氦刀冷冻治疗近膈顶部肝癌,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少、预后好,且目前鲜见相关报道.目前我们完成对4例肝癌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the huge development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surgical operation, pacemaker implantation, and drug therapy remains the first lin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Several new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anticoagulation drugs have come out recently, and have made the drug therap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more promising choice.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ontemporary highlight on the new anti-arrhythmic agen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S Chin J Cardiol 2009 ; 10 (4) : 244 - 249 )  相似文献   

20.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