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4^+CD25^+T调节细胞(Treg)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通过其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的变化,了解抗TNF-α制剂治疗AS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纳入的10例AS患者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治疗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腹部皮下注射,50mg,每周1次×8周。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抽取外周血10ml,常规分离淋巴细胞惮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 T细胞数量、CTLA-4表达。结果治疗前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为(24+9)%,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患者(P均〈0.05)。AS患者CD4^+CD25^high/CD4^+T淋巴细胞为(6±6)%,亦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AS患者(P均〈0.05)。AS患者CTLA-4为0.15±0.15,高于健康志愿者和治疗后AS患者(P均〈0.05)。结论 在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数量升高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CD4^+CD25^+Treg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抗TNF-α治疗前后病情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RFA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人群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CTL细胞及NK细胞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TL细胞、NK细胞的比例及CD4+/CD8+比值分别为61.9±13.8%、33.3±5.0%、10.3±4.9%、4.4±1.3%和1.4±0.6,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75.7±12.3%、41.1±10.1%、19.7±5.8%、16.7±8.2%、1.7±0.6,P〈0.05);CD8+T细胞的比例为25.5±5.1%,高于健康人(21.7±6.7%,P〈0.05);RFA治疗后1周和2周,CD3+T细胞(72.1±9.8%、73.3±7.3%)、CD4+T细胞(39.6±10.9%、39.0±10.0%)、CTL细胞(14.8±9.6%、12.3±7.4%)、NK细胞(11.1±4.9%、12.8±8.1%)均较治疗前上升,而CD8+T 细胞(22.6±5.8%、22.0±9.6%)比例下降,CD4+/CD8+比值(1.7±0.8、1.9±0.4)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大多处于免疫抑制状态,RFA治疗可调节其T细胞亚群的平衡,升高NK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3.
流式细胞仪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CD4^+CD25^+与CD8^+CD28^-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发现其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水平[(2.02±0.43)%]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T2DM)组[(6.79±1.75)%]和健康对照(NC)组[(7.84±1.45)%],而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三组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模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液、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地塞米松对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A)组,哮喘(B)组,地塞米松1(C)组、地塞米松2(D)组,地塞米松3(E)组。A组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第15~21天每天给予生理盐水雾化。B、C、D、E组用卵蛋白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第1天,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抗原1ml(卵蛋白1mg+灭活百日咳杆菌9×10。个+氢氧化铝干粉100mg)混悬液,第15~21天给予1%的卵蛋白雾化30min,C、D、E组于雾化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2mg/kg、1mg/kg、2mg/kg。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大鼠体内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的变化及使用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后对其的影响。结果B组BALF、外周血、脾脏CD4^+CD25^+T细胞表达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是(42.21±5.62)%、(12.69±2.70)%、(11.15±1.05)%,A组结果分别是(18.76±5.85)%、(6.21±1.73)%、(7.85±2.13)%。B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C组、D组、E组BALF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表达分别是(10.49±4.03)oA、(13.28±5.12)%、(7.51±5.39)%,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P〈0.01);外周血中,C组(6.03±1.43)%、D组(4.88±0.95)%与A组(6.21±1.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49士0.62)%与C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中,c组(7.25±1.82)%、D组(8.63±3.18)%与A组(7.85±2.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3.38±1.37)%与C组、D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T细胞在哮喘大鼠体内有明显的优势表达,可能是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地塞米松可以抑制CD4^+CD25^+T细胞的表达。BALF内CD4^+CD25^+T细胞的变化与外周血和脾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监测外周血或脾脏CD4^+CD25^+T细胞变化可了解肺部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含量的变化,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81例,并按Child-Pugh分为A、B、C三级,26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含量。结果 Child-Pugh B级和C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和NK 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而CD8^+ T淋巴细胞含量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ild-Pugh A级的乙肝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并且随着其肝功能下降及Child-Pugh 分级的增加而显著,对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前后外周血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8例SLE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LE患者和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阳性率。结果SLE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前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缓解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率较治疗前回升,两者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合并肾损害者CD4^+CD25^+T细胞比率显著低于未合并肾损害者(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合并肾损害者更明显,且CD4^+CD25^+T细胞比率和狼疮活动性指数之间存在相关性。诱导缓解治疗上调了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孙丽杰  于建武  刘伟  李树臣 《肝脏》2008,13(2):121-124
目的研究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HLA—A2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相对分子质量为40000)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频率,应用液闪计数仪检测其对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随访24周,患者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9.6±3.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1.0±2.3)%(t=2.028,P〈0.05);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CD4^+CD25^+ Treg细胞频率为(8.9±2.7)%,明显低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10.4±2.3)%(t=3.324,P〈0.01)。抗病毒治疗后CD4^+CD25^+ Treg细胞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治疗后患者IFN-γ水平为(3959±577)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965±326)pg/ml(t=16.1,P〈0.01);获得SVR患者组IFN-γ(6824±568)pg/ml,明显高于未获得SVR患者组的(2219±286)pg/ml(t=29.853,P〈0.001)。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着HCV RNA水平的下降,CD4^+CD25^+Treg细胞频率降低,抑制HCV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与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调节性T淋巴细胞参与AS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双色直接荧光素标记法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AS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highT淋巴细胞的比例,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及检测外周血IgA、IgG、IgM、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S患者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T淋巴细胞与IgA、IgG、IgM、ESR、CRP、病程、骶髂关节X线分级无相关性(P〉0.05)。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与IgG、IgM、ESR、CRP、病程、骶髂关节X线分级无相关性(P〉0.05)。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与IgA相关(P〈0.05)。结论AS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并与IgA相关,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玉玲  朱芸  李明 《山东医药》2011,51(49):75-7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b2类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10例(SLE组)和查体健康者1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IFN-γ、IL-10,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SLE组IFN-γ、IL-10分别为(19.74±5.16)、(57.32±11.96)pg/ml,IFN-γIL-10为0.36±0.09;对照组分别为(13.87±4.08)pg/ml、(18.274-5.98)pg/ml、0.75士0.20;两组比较P均〈0.01。SLE组CD4+为(43.14±6.08)%、CD8+为(49.39±8.15)%、CD4+/CD8+为0.86±0.13;对照组分别为(52.89±7.65)%、(34.16±5.83)%、1.59±0.52,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类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SL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CD4^+CD25^high曲调节性T细胞(Tregs)在不同分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初步探讨MM患者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M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CD4^+CD25^highghT细胞水平,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虽然Ⅱ期MM患者CD3^+、CD4^+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8^+T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明显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疾病进展至Ⅲ期,CD3^+、CD4^+T细胞及CD4/CD8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期NK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接近(P〉0.05)。②MM患者各期CD4^+CD25^highT细胞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随疾病进展MM患者CD4^+CD25^high调节T细胞逐渐增高,Ⅲ期增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MM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CD4^+CD25^highT细胞在其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升高,且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这将为免疫治疗MM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在48周末观察结果。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2、IL-6、IL-10和IFN-γ水平;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在治疗48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90.2%和83.3%(P>0.05);治疗组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7.1%、35.3%和8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19.8%和67.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IL-2水平分别为181.1±26.1pg/ml和86.9±10.7pg/m(l P<0.05),IFN-γ水平分别为47.5±4.3pg/ml和27.8±4.4pg/m(l P<0.05),IL-6水平分别为13.2±5.8pg/ml和27.1±6.4pg/m(l P<0.05),IL-10水平分别为109.7±32.1pg/ml和169.5±36.2pg/m(l 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7.2±5.8%和27.8±6.4%(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0.8±5.2%和26.3±6.2%(P<0.05),CD4+/CD8+比值分别为1.56±0.3和1.34±0.2(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可以纠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紊乱,改善T细胞亚群中各成分的比值,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而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ADA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淋巴细胞失衡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LADA、UC组各52例和健康对照(NC)组52名,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百分比. 结果 LADA、UC、NC组CD3+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2.29±4.97)%vs (63.49±5.12)% vs (61.37±4.83)%,P>0.05].UC组CD4+亚群较LADA、NC组降低[(27.63±6.85)% vs (35.87±5.92)%,P<0.01;(27.63±6.85)% vs(34.63±5.39)%,P<0.01].LADA组CD8+亚群较UC、NC组升高[(27.54±3.05)% vs (22.21±3.46)%,P<0.01;(27.54±3.05)% vs (21.82±3.77)%,P<0.01]. LADA、UC组CD4+/CD8+较NC组降低[(1.35±0.37) vs (1.78±0.44),P<0.01;(1.32±0.51) vs (1.78±0.44),P<0.01]. 结论 LADA、UC患者均出现淋巴细胞CD4+、CD8+亚群失衡,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参与两者发病,但具体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婴幼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三色荧光染色法,对20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及29例宫内感染免疫成功婴幼儿进行外周血髓源性树突状细胞(M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免疫成功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30±0.12)%,绝对数为(20.28±6.82)×106/L;PDC百分比为(0.28±0.12)%,绝对数为(18.01±5.58)×106/L;CD4+百分比(39.55±8.80)%,CD8+百分比(24.62±7.23)%,CD4+/CD8+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外周血MDC的百分比为(0.18±0.08)%,绝对数为(12.94±5.97)×106/L;PDC百分比为(0.16±0.09)%,绝对数为(11.75±7.36)×106/L;CD4+百分比(32.94±7.58)%,CD8+百分比(29.61±7.08)%,CD4+/CD8+为1.13±0.50。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2种DC的百分比、绝对数、CD4+百分比、CD8+百分比、CD4+/CD8+与免疫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 DC 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 P<0.01];13例 HBeAg 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 HBeAg 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 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CD4+T 淋巴细胞和 CD8+T 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 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 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CD8+T 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 DC1和 DC2数量减少,伴 CD8+T 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特点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正虚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衰竭组)40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34.12%±22.33%)、CD4+/CD8+比值(1.78±1.25)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0.83%±1.00%)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1.32%±0.31%、2.93%±1.31%)和CHB组(分别为49.72%±20.11%、1.31%±0.52%、3.17%±2.29%)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相关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体现其"正虚"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未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婴儿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基本特征,为初步排除并辅助诊断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是否感染HIV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8例未感染HIV婴儿(未感染组)和13例感染HIV婴儿(对照组)的抗凝全血,用四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及其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用Nuclisens EasyQ方法检测血浆HIV-1病毒载量。结果 (1)未感染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细胞/mm3)的中位数分别为4 5702、8181、410;CD3、CD4、CD8的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61.42%、39.39%、18.40%;CD4/CD8比值的中位数为2.25;在未感染组中,男性婴儿与女性婴儿的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IV-1病毒载量均为未检测出水平。(2)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中位数分别为4 930、1 4603、326(细胞/mm3);CD3、CD4、CD8百分比的中位数分别为69.95%、13.77%、54.69%;CD4/CD8比值的中位数为0.25;血浆HIV-1病毒载量的中位数为800 000(拷贝/ml)。(3)除CD3+T淋巴细胞绝对数之外,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CD3、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参考婴儿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异常变化,可初步判断HIV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是否感染HIV,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检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HIV感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紊表达和脱颗粒特点及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集52例肝癌患者、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百分比;以抗CD3单抗刺激后CD107a表达量代表CD8^+T淋巴细胞脱颗粒的数量。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表达量(32.3%±17.4%)与健康对照(31.8%±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抗CD3单抗刺激5h后CD8^+T淋巴细胞CD107a表达量(6.8%±4.2%)低于健康对照(15.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脱颗粒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C族趋化因子受体9( CCR9)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肿瘤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NSCLC患者和30名健康人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以及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9的表达情况,计数各组细胞表达的百分率。免疫磁珠分选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并分析CCL25/CCR9对CD4+T淋巴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均降低,术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术前[(49.11±8.32) vs (46.17±8.71),P=0.031和(1.66±0.09) vs (1.44±0.06),P=0.001];术前CD4+CCR9+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低于术后[(3.33±1.11) vs (6.57±1.92),P<0.05]和健康对照组[(3.33±1.11) vs (11.06±1.37),P<0.05]。在CCL25诱导下,NSCL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趋化指数(CI)为3.1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83( P<0.05)。经过anti-CCR9单抗处理后,CD4+T淋巴细胞的CI为0.62,与未经anti-CCR9 mAb处理者相比明显降低( 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调节机制紊乱,CL25/CCR9相互作用可介导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迁移,NSC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CR9低表达,影响淋巴细胞迁移,可能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有关。手术可以逆转CD4+T淋巴细胞表面CCR9的表达变化, CCR9可能作为评价肺癌治疗后免疫重建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