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白球立体定向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较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肢体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脑立体定向术破坏丘脑腹外侧核,仅对震颤和强直有效,对运动迟缓不但无效反而可使症状加重。且由于丘脑功能复杂,此部位手术有时对语言、记忆、理解等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较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肢体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脑立体定向术破坏丘脑腹外侧核,仅对震颤和强直有效,对运动迟缓不但无效反而可使症状加重。且由于丘脑功能复杂,此部位手术有时对语言、记忆、理解等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底节解剖及生理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有关苍白球的立体定向手术及相关基础理论倍  相似文献   

3.
苍白球腹后外侧部位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1例,年龄39~70岁,病程2~11年,所有病例均按Matsumoto分级,全部病例经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后震颤症状消失,其中8例加用了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Vplp毁损术能消除帕金森病人对侧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全部症状,面部表情明显改善,且没有Vim毁损术后出现的智能损害,作者强调术中电生  相似文献   

4.
微电极导向VL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3例PD患者,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im/Vop)及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联合毁损术。结果:43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 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显著改善(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Vim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手术,能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1例,年龄39~70岁,病程2~11年。所有病例均按Matsumoto分级。全部病例经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后震颤症状消失,其中8例加用了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Vplp毁损术能消除帕金森病人对侧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全部症状,面部表情明显改善,且没有Vim毁损术后出现的智能损害。作者强调术中电生理定位,以防损伤内囊及视束。  相似文献   

6.
微电极导向VL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3例PD患者,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im/Vop)及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联合毁损术。结果:43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显著改善(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Vim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手术,能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患者。采用脑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应用低温多靶点立体定向技术,对52例患者进行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L)(主要是Vim核)及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同期毁损术。结果:52例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结论:应用低温多靶点定向毁损术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PD患者,行同侧VL及VPLP联合毁损术,能克服传统的VL毁损术对运动迟缓无效,VPLP毁损对震颤改善不充分,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多靶点能弥补低温破坏不完全之不足,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危险性,手术成功关键是精确定位,精确定位则依赖于电生理验证。  相似文献   

8.
微电极导向同期行丘脑及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法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86例PD患者行同侧丘脑腹外则核及苍白求腹后部同期毁损手术。结果86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有显著提高,无永主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切开治疗震颤麻痹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丘脑Vim射频切开术治疗40例患者,用CRW定向仪,应用MR1扫描,在冠状位、轴位像可直接确定解剖靶点,读出靶点坐标.术中微电极记录细胞电活动异常信号,协助确定靶点,然后进行射频毁损术.结果:本组无死亡,随访至今2例分别在术后1周,20天震颤复发,2例遗留口周及对侧手指麻木,其余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及运动迟缓改善,远期疗效在随访中.结论:使用MR1导向,保证手术定位精确性,微电极可在Vim核记录到震颤同步的震颤细胞异常电活动,达到功能定位,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脑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15例随访报告李新民齐达锦张树芳我院采用DZY-A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治疗帕金森氏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3~69岁,平均54.5岁。均选用丘脑腹外侧核治疗,术后震颤与强直明显好转。其中1例术中出现昏...  相似文献   

12.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PD)历史悠久,即通过在丘脑或丘脑下核制造损害灶以控制震颤、强直和运动不能。此术的靶点主要是丘脑腹前核、腹后核、中腹核(Vim)或未定区。其中Vim被证明对治疗震颤更为有效,在此核内制造小的毁损灶亦能获得满意疗效。目前多数作者均喜欢以Vim作为PD治疗的靶点,并倾向于用Vim刺激术替代Vim——丘脑切开术治疗此类疾病,本文作者报道33例次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生机理可能与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DA)含量减少有关。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移植及药物治疗PD等基础研究发展,黑质-纹状体...  相似文献   

14.
我科从1989年以来,采用南京产 DZY—A型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及射频仪对38例病人进行43次脑立体定向手术。其中,帕金森氏综合征28例,32次手术。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5岁。病程2~17年。除2例强直型采用丘脑腹嘴后核(Vop)外,余均为震颤、强直混合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配合与护理。方法局麻下用对10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护士积极配合配合医生做好对病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结果10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显效8例,有效2例。病人肢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障碍术后明显改善,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轻偏瘫,l例顽固性呃逆)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不仅定位精确,毁损灶小,而且对肌肉震颤和肌强直等运动障碍症状的控制效果好。在护理上应注意术中配合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16.
我科从1989年10月至1992年6月采用脑立体定向丘脑 Vim 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综合征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岁)。病程2~11年(平均4年)。22例中震颤型15例、强直—震颤型2例,震颤—强直型5例。共施术28次(5例双侧手术,1例术后一周症状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例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脑立体定向术的临床应用(附25例分析)况建国徐庚生自1986年以来采用脑立体定向术治疗25例患者。其中帕金森氏综合症13例;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50~59岁,病史3~8年。临床分型;震颤型7例,强直型1例,混合型5例,立体定向摘除颅内金属异物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帕金森氏病患者脑立体定向术前、后脑脊液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机理如何。方法:对15例帕金森氏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前及术后一周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水平检测及手术疗效观察。结果:患者术后脑脊液中多巴胺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吲哚乙酸显著减少,术后毁损区对侧上下肢体震颤、肌强直消失,但运动不能症状未能改善。结论:帕金森氏病术后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并在低水平下暂时获得平衡。从中枢神经递质生化变化,脑立体定向术不能彻底治愈帕金森氏病  相似文献   

20.
<正>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与残存神经元内Lewy小体的形成;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大脑皮质环路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受损,出现强直、少动等锥体外系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