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成分、斑块发生部位、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临床诊断并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164例均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较大分支进行评价,重点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件质和成分、斑块好发部位以及造成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等,并与13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64例中,颈动脉颅外段斑块137例(占83.5%),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好发(97/137,70.8%).颈动脉单纯斑块75例,其中非钙化性斑块(含多发)26例,占15.9%,钙化斑块(含多发)49例,占29.9%;颈动脉混合性斑块89例,占54.2%.72例颈动脉管腔中一重度狭窄患者中,52例(占72.2%)伴发同侧脑梗死;12例颈动脉闭塞患者中,11例(占91.7%)伴发同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检出数量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和成分、斑块的数量、斑块的发生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双源CT血管造影可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病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现已证实,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或颅内动脉栓塞或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低灌注引起。本研究对7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了超声多普勒检测,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狭窄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340例年龄在29~9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颅外段颈动脉,并与多项相关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8.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非硬化组,年龄、收缩压、载脂蛋白B、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亦高于非硬化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年龄、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78例,共斑块165处,其中软斑104处,约占63%,软斑与脑梗塞关系密切。颈动脉硬化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约66.67%、11.5%,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管腔狭窄程度与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斑块较小者血流速度变化不大;斑块较大者引起管腔狭窄时(狭窄率50%),血流速度增快。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和判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内动脉系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5 0例 ,脑梗塞患者 70例 ,根据糖耐量试验分为胰岛素抵抗组与非胰岛素抵抗组 ,分别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 78% ,非胰岛素抵抗组颈动脉异常率为 4 0 .5 % ,P <0 .0 5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表明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彩超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典型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36例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50例同年龄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较。结果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107例(78.7%)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而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者仅12例(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和78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高频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斑块回声类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管病组IMT高于健康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健康对照组数目增多(P〈0.05)。结论IMT与粥样斑块的类型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可提供治疗及预防脑梗死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结构、功能的改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56例及正常人50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颈总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并计算反映颈动脉功能的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指数。结果:脑梗死患者比健康老年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平均IMT增厚(P<0.05),收缩期内径和舒张期内径增大(P<0.05)。脑梗死患者动脉扩张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01),僵硬度指数明显增加(P<0.001)。结论:IMT厚度、颈动脉斑块可反映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的改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和扩张性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早期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率及分布;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代偿的关系,为动脉狭窄的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经CT或MRI筛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血管狭窄形态及侧支循环代偿.结果 血管造影检测出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102例(73.91%),共累计血管病变有268处.前循环受累158处,后循环受累93处,锁骨下动脉(SUB)受累17处.102例狭窄或闭塞患者中,脑梗死组与TIA组动脉病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或闭塞与前循环症状相关65例,占65.66%;与后循环症状相关28例,占71.79%.47例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中有39例出现明显代偿,其中仅前交通开放9例,仅后交通开放13例,前后交通同时开放17例,合并其他代偿途径4例.结论 动脉血管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狭窄或闭塞与临床症状有密切联系.侧支循环代偿在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对决定是否进行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葡萄糖代谢与脑血流灌注的受损特点。方法采用18F-FDG和13N-Ammonia PET联合脑显像,对3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进行检查,获得同期脑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灌注影像。经半定量分析,得到脑代谢减低率、脑血流减低率和脑代谢/脑血流比值。结果①共发现病灶121个,18F-FDG显像阳性率为91.7%,13N-Ammonia显像阳性率为78.5%。②ICVD病灶呈多灶性和不对称性分布。③根据两种影像的匹配性,将病灶分为两大类(5种类型):匹配型(I型)病灶66个,占54.5%;不匹配型(II型-V型)病灶55个,占45.5%。④以脑代谢/脑血流比值为指标,匹配型病灶的比值为1.10±0.13;不匹配型病灶比值增高组的95%CI为1.28-1.56,比值减低组的95%CI为0.95-1.08。将脑代谢/脑血流比值1.1-1.3作为区分匹配型与不匹配型的标准。⑤以脑代谢减低率和脑血流减低率为指标,将66个匹配型病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受损3组,各组之间的脑代谢、脑血流减低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854和56.800,P均<0.01)。其中,轻度受损病灶27个,占40.9%;中度受损病灶15个病灶,占22.7%;重度受损病灶24个,占36.4%。⑥4例单侧脑内病变者可见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结论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脑代谢与脑血流的匹配关系明显受损,但其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脑代谢与脑血流损害;脑代谢-脑血流联合PET显像在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脑损伤程度的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在判断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以及与脑梗死程度的相关I生。方法对68例MCA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受累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与脑梗死程度的关系。结果68例中,颈内动脉(ICA)和MCA均正常者5例,单纯ICA狭窄共16例,其中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5例;单纯MCA狭窄共41例,其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8例,MCA闭塞5例;MCA合并ICA狭窄6例。ICA或MCA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类型有关,狭窄程度越严重,梗死程度越严重(r=0.832,0.938,P〈0.05)。结论头颈部CTA在判断血管狭窄的同时,可预测患者脑梗死的程度,对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血管造影在诊断或排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CNSV)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于我科行脑血管造影的近1000例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5例脑血管造影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诊断为PCNSV,并对其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共26支脑血管受累,其中包括7支大脑前动脉,12支大脑中动脉,3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3支颈内动脉C2C2段。受累血管腔形态改变表现为局限性狭窄(6支),多发局限性狭窄(3支),节段性狭窄(6支),串珠样改变(4支),闭塞(5支,其中3支伴侧支循环形成),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改变2支。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全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诊断或排除PCNSV重要的和可行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指导临床的正确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及R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颅外段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RI。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50%狭窄的发生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见,但2组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双侧颈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更易导致脑梗死;颅外段动脉RI测量无助于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 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26例经CT、MRI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12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情况进行观察, 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8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8.3%;而非缺 血性脑血管病组126例中仅38例,发生率为3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早期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浓度,并加以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