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 3H-标记的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 ,对 7种唾液蛋白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 ,来筛选菌毛 及菌毛 的唾液蛋白受体。结果发现 :富脯糖蛋白 (PRPG)、酸性富脯蛋白及富酪蛋白是粘性放线菌菌毛 的受体 ;PRPG、SIg A是菌毛 的受体 ;PRPG是两种菌毛共同的受体 ;同时还发现不同唾液蛋白成份对不同的菌株粘附影响有差异 ,新分离的粘性放线菌菌株的粘附能力比参考株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粘性放线菌的变异株制备全菌抗血清,采用免疫吸附、疏酸铵沉淀及离子交换层析制备了抗菌毛Ⅰ、ⅡIgG,并用SDS-PAGE电泳测定其分子量,ELISA证明其特异性,为确定菌毛Ⅰ、Ⅱ在粘附中的作用,筛选粘性放线菌的粘结素成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粘性放线菌的变异株制备全菌抗血清 ,采用免疫吸附、硫酸铵沉淀及离子交换层析制备了抗菌毛 、 Ig G,并用 SDS- PAGE电泳测定其分子量 ,EL ISA证明其特异性 ,为确定菌毛 、 在粘附中的作用 ,筛选粘性放线菌的粘结素成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3H-标主民的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对7种唾液蛋白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来筛选菌毛Ⅰ及菌毛Ⅱ的路液蛋白受体。结果发现:富脯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及富酪蛋白是粘性放线菌菌毛Ⅰ的受体;PRPG、SIgA是菌毛Ⅱ的受体。  相似文献   

5.
粘性放线菌具有两种菌毛:Ⅰ型和Ⅱ型,其功能和抗原性均不相同。Ⅰ型菌毛介导粘放菌粘附在有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表面,受体是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故Ⅰ型菌毛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立体化学作用的模式而促进细菌的附着。Ⅱ型菌毛具有一种对乳糖特异性敏感的植物凝集素作用,介导粘放菌与血链菌的种间凝集反应。本文就粘性放线菌菌毛的提取方法,菌毛的化学及氨基酸组成,亚单位结构,稳定性等研究结果作一概述,并且就近年对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粘附性能、粘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粘性放线菌具有两种菌毛:I型和Ⅱ型,其功能和抗原性均不相同,Ⅰ型菌毛介导粘放菌粘附在有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表面,受体是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故Ⅰ型菌毛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立体化学作用的模式而促进细菌的附着。Ⅱ型菌毛具有一种对乳糖特异性敏感的植物凝集素作用,介导粘放菌与血链菌的种间凝集反应。醉语文不粘性放线菌菌毛的提取方法,菌毛的化学及氨基酸组成,亚单位结构,稳定性等研究结果作一概述,并且就近年对粘放  相似文献   

7.
李文  章崇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9,17(1):69-71,81,I004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套提取和鉴定粘性菌菌毛的方法。方法采用粘性放线菌变异株5519(1^+2^-)和5951(^-2^+)分别提取Ⅰ型菌毛和Ⅱ型菌毛。首先用机械搅动法分离菌毛与菌体,进一步用凝胶过滤柱层析提取、纯化两种菌毛,并通过电镜观察和对流免疫电泳进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实验旨在建立一套提取和鉴定粘性放线菌菌毛的方法。方法:采用粘性放线菌变异株5519(1+2-)和5951(1-2+)分别提取Ⅰ型菌毛和Ⅱ型菌毛。首先用机械搅动法分离菌毛与菌体,进一步用凝胶过滤柱层析提取、纯化两种菌毛,并通过电镜观察和对流免疫电泳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证实分别提取到Ⅰ型菌毛和Ⅱ型菌毛。结论:两种菌毛的提取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它们的生化特征和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粘性放线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性放线菌是牙面早期定居细菌之一,它对龋病及牙周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对粘性放线菌的分类鉴定,粘性放线菌的粘附及与粘附有关唾液蛋白,产酸等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粘性放线菌T14V突变菌株粘附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牙菌斑形成的机理,本实验含Ⅰ、Ⅱ型菌毛的口腔粘性放线菌T14V的3种突变株147(1/2)、5519(1^+/2^-),吸附于玻璃管壁的能力以及与变链菌Ingbritte、远缘链球莲6715、血链菌34、血链菌black bova发生共凝集反应的不同结果。并对3种突变株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显著细菌表面的特异性菌毛及疏水性大小对其吸附、凝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粘性放线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性放线菌是牙面早期定居细菌之一,它对龋病及牙周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对粘性放线菌的分类鉴定,粘性放线菌的粘附及与粘附有关唾液蛋白、产酸等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血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们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①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②只有Ⅱ型菌毛能间接引起肉眼可见的血链球菌34的凝集反应,抗Ⅱ型菌毛抗体能抑制凝集反应,抗Ⅰ型菌毛抗体无此抑制作用。结论:Ⅰ型和Ⅱ型菌毛均有粘附性能;Ⅱ型菌毛有凝集性能,Ⅰ型菌毛无凝集性能;本课题所采用的菌毛分离法未破坏菌毛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粘放菌两种菌毛在粘附牙面和与链球菌34凝集中的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粘放菌I型和II型菌毛提取及两种抗菌毛抗体,通过它人对粘放菌粘附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HA)的抑制实验来判断两种菌毛的粘附活性,通过粘放菌与血链球菌34的凝集实验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对凝集反应的抑制实验来确定两种菌毛的凝集活性。结果 (1)粘放菌I型和II型菌毛提取物及两种抗菌毛抗体均能抑制粘放菌对SHA的粘附,(2)只有II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对粘性放线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茶多酚埘粘性放线菌的抗菌活性。方法:从根面龋患者龋蚀中分离鉴定17株粘性放线菌临床分离株,采川琼脂稀释法测定茶多酚对两种不同浓度粘性放线菌菌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茶多酚对粘性放线菌的MICR为500~4000mg/L,MIC50及MIC90为2000mg/L。10^6CFU/mL与10^8CFU/mL菌液浓度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茶多酚对粘性放线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李文  章崇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9,17(2):166-168,I008
目的 了解采用机械搅拌法提取的粘性放线菌I型,II型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方法 首先制备出抗I型菌毛抗血清和抗II型菌毛抗血清,鉴定两种菌毛纯化物纯度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法分别测定两种菌毛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并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两种菌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含量较低,两种菌毛均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多,两种菌毛中,非极性氨基到百分含量最高,碱性氨基酸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6.
粘性放线菌Ⅱ型菌毛粘附与凝集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敏  梁景平  朱彩莲 《口腔医学》2001,21(4):174-175
目的:研究粘放菌Ⅱ型菌毛在细菌粘附与凝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粘放菌Ⅱ型菌毛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检其对粘放菌变异株5519、5951、T14V的粘附抑制率,同时肉眼观察它对粘放菌与血链菌34间凝集反应的影响。结果:抗Ⅱ型毛多克隆抗体能减少5519、5951、T14V对玻壁的粘附量,并抑制5951、T14V与血链菌34间的凝集反应。结论:粘放菌Ⅱ型菌具有粘附与凝集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采用机械搅拌法提取的粘性放线菌Ⅰ型、Ⅱ型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方法:首先制备出抗Ⅰ型菌毛抗血清和抗Ⅱ型菌毛抗血清,鉴定两种菌毛纯化物纯度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法分别测定两种菌毛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并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两种菌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糖含量较低。两种菌毛均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较多。两种菌毛中,非极性氨基酸百分含量最高,碱性氨基酸百分含量最低。结论:本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两种菌毛的化学组成与其生物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型,研究全唾液获得性膜蛋白的组成成份。结合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析分离获得8种获得性膜的蛋白成份。根据层析用谱、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免疫扩散分析,其中6种可确定为富脯糖蛋白、淀粉酶、SIgA、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及富组蛋白。实验结果表明唾液中的蛋白质选择性吸附到羟基磷灰石上,分离纯化的获得性膜蛋白为筛选促进致龋菌在牙面粘附的唾液蛋白受体提供了直接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9.
细菌表面菌毛对细菌粘附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的菌毛具有不同的功能。本实验采用负染法、正染法、简易正染法观察了透射电镜下粘放菌T14v及其突变菌珠的菌毛,发现简易正染法为操作方便、简易省时、较理想的观察菌毛形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放线菌粘附的研究先前往往局限于采用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HA)来进行,而细菌的合成物则被忽视,本研究揭示细菌产生的胞外游离葡糖基转移酶(GTF)所形成的原位葡聚糖对粘性放线菌A.vis和萘氏放线菌A.naes吸附到实验薄膜上所起的作用,同时揭示先定殖的粘放菌对继承菌S.mutan吸附产生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①作者选用13株菌,其中变链菌一株,啮齿类放线菌2株,人类粘放菌和萘氏菌各5株,在TY培养基中37℃,微需氧条件下培养,同时加入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