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MRI研究了经手术、活检、肾上腺静脉取样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0例病人的28个肾上腺肿块(包括11个非机能亢进性腺瘤,6个机能亢进性腺瘤,6个肾上腺转移瘤,2个嗜铬细胞瘤,2个肾上腺出血和1个肾上腺皮质癌)。影象在1.5T超导系统获取。主体线圈用于激励和信号接收。分别用TR为500~800 msec,TE为20~25 msec和  相似文献   

3.
作者为证实化学位移FLASH成象可以鉴别肾上腺皮质腺瘤与转移瘤及嗜铬细胞瘤的假说,前瞻性地对46例病人的53个肾上腺肿块进行了化学位移FLASH成象。39例为单侧肿块、7例为双侧肿块。其中30例(共32个肿块)为皮质腺癌(11个为高功能腺瘤,21个为无功能腺瘤),12例(17个肿块)是转移瘤,另外4例是嗜铬细胞瘤。所有原发瘤均经手术或活检证实,17个转移瘤中,13个因其增大  相似文献   

4.
闾长安  李国良  万红燕  陈宏伟  鲍健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09-1112
目的:探讨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伴发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6例肺部肿块均为周围型肺癌,3例合并有其他肺部慢性病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均为单侧发生,1例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内分泌症状,5例为无功能性肿瘤。肿瘤CT表现:类圆形肿块6个,呈分叶状2个;5例坏死、囊变;2例见液-液平;肿瘤长径2.5~14.0cm,平均约8.3cm;3例富血供,3例中等程度血供。结论:肺癌伴发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无功能性肿瘤,其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是富血供、液-液平面及坏死囊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恶性嗜铬细胞瘤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右肾上腺区肿块3例,左肾前方肿块1例,胰腺略下方腹主动脉旁肿块1例。肿瘤最大径9.0 cm,最小径2.7 cm,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实性部分,尤其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中心部坏死区无强化。伴腰椎、骨盆、肺、肝转移瘤。结论CT是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分析了已确诊的75例86个肾上腺肿瘤的CT片,包括48个原发肿瘤(8个癌,1个神经母细胞瘤、4个嗜铬细胞瘤、31个腺瘤、3个囊肿、1个血管瘤)和38个转移瘤。结果表明,原发恶性肿瘤直径为3~14cm(平均8cm),嗜铬细胞瘤2~10cm(平均3.5cm)。23个腺瘤中有20个在12~24个月内大小不变,而恶性肿瘤在2~13个月内直径增加0.5~7cm。平扫时有13%的腺瘤、50%的嗜铬细胞瘤、66%的原发恶性肿瘤和44%的转移瘤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上述病变密度不均分别为19%、100%、88%和70%。增强后,原为恶性肿瘤(77HU)和嗜铬细胞瘤(74HU)的CT值高于腺瘤(44  相似文献   

7.
1981年以来作者偶然发现肾上腺瘤共32例(女23例,男9例),平均年龄54岁(25~73岁),均因其他原因由CT或US发现,均无本病病史或症状。双侧肿瘤者8例,右或左侧者各12例。全部病例均经CT确诊。肿瘤大小平均3cm(1~9cm)。4例证实有活动的内分泌,3例为产可的松肾上腺瘤,1例为良性嗜铬细胞瘤(分泌异常增多的肾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值测量在原发性肾上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并进行肿瘤CT值测量.结果:9例醛固酮腺瘤CT值为-12~17 HU,增强无明显强化;8例无功能性皮质腺瘤及10例皮质醇腺瘤CT值为28~45 HU,肿瘤轻度均匀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均匀,CT值为40~55 HU,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3 cm者密度不均,CT值为10~45 HU,肿瘤组织显著强化;2例皮质腺癌肿块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其内见低密度区及钙化影,呈不均匀强化;2例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CT值为35~50 HU,瘤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瘤内均见钙化;6例肾上腺囊肿呈均匀性水样密度,CT值为0~15 HU,增强扫描无强化;5例髓性脂肪瘤瘤内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为-50~100 HU,无明显强化.结论:不同类型原发性肾上腺肿瘤因所含组织成份各异而呈现不同的CT值,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细胞形态、瘤内结构及血供密切相关,肿瘤密度测量可为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6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转移瘤26例37个瘤灶中肺癌占17例(65%),28个瘤灶(76%)直径>3 cm,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可有出血、坏死、压迫或侵犯周围结构,31个瘤灶(84%)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20 HU.非功能性腺瘤12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8例直径<3 cm,5例瘤侧残存正常肾上腺,9例平扫及强化程度<20 HU,其中4例出现负CT值.5例肾上腺皮质癌平均直径6.8 cm,边界不清,密度改变与转移瘤相似.3例嗜铬细胞瘤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与转移瘤极为相似.结论转移瘤与非功能性腺瘤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及是否瘤侧残存腺体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较易鉴别;与无功能性皮质腺癌、嗜铬细胞瘤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10.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性高血压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和总结肾上腺性高血压疾病的 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 5 0例经病理和临床、化验结果证实的肾上腺性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及 CT表现。结果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以下简称 CONN综合症 ) 35例 ,嗜铬细胞瘤 14例 ,皮质腺癌 1例 ;病例大小范围 0 .2~ 8.8cm。CT表现为肾上腺肿块、结节或局部膨隆 ,等或低密度 ,其内可见钙化或坏死。结论 :CT可诊断和鉴别诊断肾上腺性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12.
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共73枚病灶中,位于右侧肾上腺23例,左侧肾上腺36例,双侧肾上腺7例共14枚。良性嗜铬细胞瘤57例共64枚,平均直径4.3cm,其中圆形或卵圆形52枚,形态不规则12枚,瘤体内坏死54枚,无坏死10枚,瘤体内钙化3枚。恶性嗜铬细胞瘤9例共9枚,平均直径7.6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4枚,不规则形5枚,9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瘤体内钙化1枚,5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例肺部转移,1例肾脏浸润。増强后66例瘤体实质成分明显强化,部分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结论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强化方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描述了一组肾上腺肿块的MRI,将病变分成三组:低信号强度的腺瘤,中等信号强度的肾上腺转移瘤及癌,高信号强度的嗜铬细胞瘤。60例成年患者的65个已由CT发现的肾上腺肿块做了前瞻性MRI检查。用0.5T(21.3-MHz)超导成象系统,52×35cm椭圆形体线圈,自旋-回波(SE)序列作横、冠、纵断面。TE26、40、80或120毫秒,TR300-2500毫秒。用两种SE序列(SE750/40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测量CT值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例均为单发肿块,全部位于腹主动脉周围,腹主动脉左侧9例(81.82%,9/11),腹主动脉右侧1例(9.09%,1/11),腹主动脉前方邻近肠系膜血管1例(9.09%,1/11);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10例(90.9%,10/11),1例呈轻度分叶状,肿块直径3cm~10cm,平均5.1cm,瘤体密度欠均匀,伴有不规则囊变和坏死。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增强后11例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低密度囊变区。分析肿块平扫与双期增强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常位于腹主动脉旁,无临床症状。CT增强显示腹主动脉旁孤立类圆形富血供软组织肿块并囊变,应高度警惕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提示外科做进一步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小平  赵余祥  陈奕奕   《放射学实践》2010,25(5):537-53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表现,并与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癌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嗜铬细胞瘤多单侧发病,瘤体常较大,边界清楚,瘤体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恶性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瘤体较大,边缘呈分叶状,常包埋临近大血管,浸润临近器官,局部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虽与某些肿瘤有一定重叠,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993年1月-1999年9月经MRI检查的151例疑继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有完整住院资料的46例临床,MRI,CT,B超及实验室结果,按病因分为肾上腺腺病(11例),嗜铬细胞瘤(11例),皮质腺癌(7例),肾上腺增生(17例)共4组,结果:(1)大小:腺瘤体积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小于3cm,柯兴综合征小于5cm),嗜铬细胞瘤大于3cm,增生0.6-3.5cm.(2)质地:腺瘤和增生质地均匀,呈等T1,等T2信号,CT值15-25H嗜铬细胞瘤和腺癌易出血坏死液化。(3)实验室检查,原醛通常高钠低钾血症,嗜铬细胞瘤和腺癌患者尿中VMA可呈阳性,(4)肾上腺增生大小,形态及生化结果多种多样。结论:影像检查有利于明上腺疾病的检出,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和其中10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征象,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40例中,腺瘤16例,其中Cushing腺瘤8例,直径2.0~3.0cm的密度均匀的肿块,其信号与肝脏信号类似;Conn腺瘤6例,直径1.0~2.0cm的均一水样密度肿块;2例腺瘤无症状。皮质腺癌7例,呈巨大不规则的不均匀密度或信号肿块。嗜铬细胞瘤7例,较大的不均匀密度或信号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转移瘤8例,双侧或单侧肿块,T2WI明显高信号。髓性脂肪瘤1例,不均质肿块内有显著的脂肪组织密度或信号。淋巴管囊肿1例,不强化均一水样密度或信号的肿块。结论:肾上腺肿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及生化检查,能对其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CT检查。结果:瘤体呈较大(平均瘤径6.1cm)的类圆形肿块,瘤界清晰,平扫密度多不均匀,10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份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较少见,我们发现2例,报告如下.例1,女,52岁.头痛、头昏、心慌、气短、多汗1年4个月入院.既往曾有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史.术后7年2个月B超复查在左肾上腺区显示6.0×4.9cm不均质肿瘤,形态不规则,包膜不光滑,界限不清楚,内部以低回声为主,间有斑片状不规则较强回声区.另于腹主动脉外侧、脾门处分别显示7.6×5.9cm、1.4×1.2cm与肾上腺区回声相似肿瘤.B超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并有腹腔转移.X线胸片诊断两肺转移瘤.CT诊断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两肺及腹腔广泛转移瘤.本次未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