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血糖控制状况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治疗6个月末评定血糖控制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6个月末,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控制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末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8周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末起,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梗塞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40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焦虑抑郁状况筛查,共筛查出合并焦虑抑郁症状者21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26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均予以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6周。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末,采用焦虑白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塞后抑郁发生率为38.00%,焦虑发生率为41.25%,焦虑抑郁共病率为26.50%。干预组心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心理干预前有显著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塞后患者焦虑抑郁障碍问题严重,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减轻脑梗塞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改善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情绪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于入组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研究组根据测评结果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提供一般性指导,观察4周;于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仍显著高于常模(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5.
西肽普兰治疗肿瘤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西肽普兰治疗肿瘤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肿瘤伴发焦虑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肿瘤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西肽普兰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末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率为72.34%,抑郁情绪改善率为76.60%,对照组分别为8.70%,4.3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结论西肽普兰治疗肿瘤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肿瘤的帮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联合综合干预。观察2周。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结果综合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综合干预,观察3个月。于综合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3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结果综合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根据测评结果予以心理干预,干预6周末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5个因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心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7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情绪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单独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评定临床疗效,同期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第6周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6周末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名精神病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名,研究组给予综合性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患者住院全程。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予以综合性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焦虑抑郁状况,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7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无职业亲属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有职业亲属(P<0.05).其中抑郁情绪检出率为70.5%,焦虑情绪检出率为60.2%,二者同时存在者高达53.8%.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诸多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对提高患者亲属的支持度和监护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名设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定两组睡眠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结果研究组62例存在睡眠障碍,对照组16名存在睡眠障碍,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x2=38.28,P〈0.01);研究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有睡眠障碍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无睡眠障碍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军队离退休疗养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冠心病与高血压病人伴发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状况,为临床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于疗养员入院第1周进行测评。按照入院诊断分为疾病疗养组与保健疗养组,比较SAS、SDS评定分值。再分组比较高血压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焦虑、抑郁状况。结果疾病疗养组SAS、SDS分值显著高于保健疗养组(P<0.001)。疾病疗养组中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单纯高血压病人SAS评分明显高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P<0.05);SDS评分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病疗养员比保健疗养员更易产生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其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焦虑状况比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高血压患者轻;但抑郁状况无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支持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干预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disease,CHD)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冠心病患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00例住院C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有效社会支持干预下,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抑郁得分分别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给予CHD患者有效的社会支持干预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D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量吲印郁状况关系密切,有效的社会支持对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积极作用。护士在护理冠心病患者时,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应给予针对性的社会支持力量,注意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源泉,帮助其采取积极态度面对疾病,增加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5.
宋梅仙 《全科护理》2014,(23):2134-2136
[目的]观察聚集式心理干预对梅毒病人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32例梅毒病人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梅毒病人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聚集式心理干预。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Barthel指数量表测评,并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梅毒病人实施聚焦式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负性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设为观察组,抽取9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P<0.01);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7.78%,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同病程、病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显著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且焦虑抑郁情绪与其病程、病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在临床治疗中要有选择性的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同时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能早日获得全面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住院的1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干预组除常规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外,增加系统心理护理,内容包括一般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指导、身心放松训练、集体心理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对所有入选患者焦虑、抑郁状况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心理干预前后失眠、胸闷、胸痛、纳差等临床表现的变化、心电图改变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分的变化。 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后,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校贫困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缺陷感的相关性,为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和缺陷感量表对210名贫困大学生和180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男女贫困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贫困生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及青年常模(P<0.05或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青年常模(P<0.0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大学生人格问卷评定第1类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2类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贫困生缺陷感量表总分及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分量表评分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或0.01),总分及自尊、学习能力分量表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或0.01);性别、焦虑抑郁情绪及人格特征对缺陷感量表评分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其焦虑抑郁状况与缺陷感显著相关,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