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类文物标本塑化保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折了我国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现状和开展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紧迫性 ;介绍了引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标本进行塑化保存的经验 ;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出土古尸的塑化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采用生物塑化保存技术,通过固定、脱水、真空浸渗和硬化成型四个基本步骤同侧的舌下前置核塑化保存一具400年前的明代古尸标本。结果:塑化后的古尸标本保持了原有的形态,重量增加,色泽有明显的改善。软组织尚有弹性,无味无毒性,表面干燥,可以直接触膜,达到不需特殊条件可以长期保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生物塑化标本制作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生物塑化技术的逐渐推广 ,人们不断摸索塑化标本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并加以改进。生物塑化技术主要是可以从液态硬化成固态的高分子聚合物置换代替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 ,并保持原有组织形态结构 ,从而达到长期保存标本的目的。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丙酮置换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 ,此后采用真空负压促使丙酮离开组织细胞 ,留下的空间则由液态高分子聚合物填充 ,最后经硬化处理使组织内聚合物形成固态[1,3 ,5] 。根据上述基本原理可因地置宜开展标本塑化制作 ,现根据本人在香港大学和国内参加标本塑化工作的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供同行参…  相似文献   

4.
瓶装标本多为制作精致的陈列标本或示教标本,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教具之一。由于瓶装密封,示教时只能观察而不能直接接触标本.小像散装乐教标本那样易受人为破坏。但是瓶装标本的保存液容易发浑、发黄,影响观察。如何延长瓶装标本的保存时间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标本封装前的处理非常关键。瓶装标本封装前处理的一般步骤为:(1)修整标本;(2)水浸或漂白;(3)涂胶,多采用明胶或蛋清。标本保存1~2年后常出现:(1)保存液变浑、变黄,有骨断面的标本保存液表面出现油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做技术。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羊驼、马、鲨鱼经过选材、测量、固定、剥皮、鞣质、生物塑化等流程,完成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标本不仅具有生物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便于保存的特点,还能更好的展示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和主要特征,同时还能展示动物的皮毛,使标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6.
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哈根斯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生物类标本的塑化保存。目前.生物塑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解剖学教学领域。尽管生物塑化技术对标本的保存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塑化标本保存效果的评价多见于标本的大体水平,而对塑化后标本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研究较少。因此,探究生物塑化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物塑化标本的体育美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人类体能和智能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发展和锻练自己的体能、激发生命活力、激发创造精神的手段和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创造着各种体育运动,并用壁画、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的方式去记录、表现这些体育运动,再现和赞美体育运动中人的生命活力与精神。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塑化技术诞生之前,所有的人体或反映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都没有用真正的人体标本制作。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不仅是医学教学及标本保存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创新,也为人类体育美学效应的展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1生物塑化技术的产生及应用生物塑化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常温条件下的生物塑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介绍经改进后适合在国内普及推广的生物塑化新技术,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人体内脏,肌肉关节,胎儿,肠癌,肺癌,畸胎等技术,采用常温条件(10℃~25℃)和间断真空浸渗处理的技术工艺进行生物塑化加工,结果:制备出几百件高质量的塑化标本,均保持原有形态和色泽达5年以上,结论:结合目前国内的现状,与目前国外流行的低温塑化技术(-25℃~30℃)和连续真空浸渗法比较,采用常温条件和间断真空浸渗  相似文献   

9.
改良标本保存液在尸体标本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获得刺激性小,毒性小的标本保存液。方法用改良的标本保存液处理人体解剖标本,通过形态学及组织学的观察以及兔眼刺激实验来检测其处理后标本的保存效果、毒性和刺激性,并与传统的标本保存液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的标本保存液与传统的标本保存液对标本的保存效果相当,但刺激性明显小于后者。结论改良的标本保存液是一种较理想的标本保存液。  相似文献   

10.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其实验教学离不开人体标本,而传统的标本保存的方法是使用福尔马林液保存,不仅刺激性大且对人体的健康存在很大的危害,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本研究通过使用以山梨酸钾为主要成分的保存液和传统的保存液,分别对几种人体标本进行保存一年后,对其保存效果进行比较观察,努力寻找出一种更佳的人体标本的保存方法,以...  相似文献   

11.
明代古墓骨骸及随葬品塑化保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索生物类文物优质保存的新途径.方法 应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明代古墓出土的骨骸和随葬品如木梳、拐杖、竹筒等样品进行塑化.结果 塑化后的骨骸、木梳、拐杖和竹筒等样本性能近似塑料,外形、大小等与塑化前基本保持一致,色泽、坚韧性等较塑化前有所改善.经1年观察,质量完好.结论 应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处理和保存生物类文物样品,是一条简便易行质量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生物塑化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Hagens[1]发明的一项组织保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和艺术等相关领域。生物塑化过程是将生物组织中的水分和脂类用多聚物替代的过程。根据所用的多聚物不同,分为硅橡胶、多聚化乳胶、聚酯共聚体和环氧树脂4种技术[2]。P45断层塑化技术属于生物塑化中的聚酯树脂技术,由隋鸿锦教授[3]于2003年发明。运用该技术制作的塑化断层标本具有干燥、无毒、不变形、便于手持观察等特点,还实现了透明化,  相似文献   

13.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国家发明专利的“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是由广东药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在引进、消化、吸收新兴的现代生物塑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而成、适用于古尸及其它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的新技术。经文物单位数年的应用证明,采用此项专利塑化保存的古尸及生物类文物,无毒、无刺激性,外形、质地、物理性能等特征保持和出土时一致,实现了文物的零距离接触,便于包装、运输和展览,利于发挥历史文物在推进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瑰宝作用。此项专利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鉴于其具有传统的保存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被誉为是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存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低温条件下大体标本生物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以南京、重庆为代表采用常温条件和间断真空浸渗处理技术,而以大连、青岛为代表采用低温连续真空渗透技术;但制作技术的复杂性、关键技术未普及以及设备昂贵,使应用受限。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国内报道颇多,但是对其详细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塑化标本颜色加深的原因、影响塑化标本固化因素、低温真空技术与常温真空技术的比较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者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塑化技术实践者提供基础参考,也为解剖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5.
蒋福贵 《解剖学研究》2001,23(2):186-187
生物塑化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合物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 ,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技术。经生物塑化技术处理后的标本呈干燥透明状态 ,无毒无味 ,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 ,不破坏标本原形和组织器官和位置关系 ,是目前形态学研究中具有较好性能和广泛用途的新方法 ,受到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承认 ,并得到了推广。该技术是由德国汉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哈根斯于 1978年发明的 ,并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如Taguchi[1] 等专家论述了生物塑化技术是将硅胶或环氧树酯浸入有机体的一种保存解剖物质的新技术。我国在 1996年 ,大连医科…  相似文献   

16.
隋鸿锦 《解剖学杂志》2022,45(3):207-208
生物塑化技术不仅可以保存生物体外部特征,还能保留其内部结构,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医学科普之路。结 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解剖学学科经验,引进、推广和改进生物塑化技术。开创性研发了生物塑化标本,讲述生物 演化相关的科学故事,同时充分发挥标本的医学研究与科普价值。精心构筑“书—馆—网”立体化科普模式,以 此探寻生命世界的奥秘,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学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型哺乳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做技术。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3种大型哺乳动物牛、鹿、马经过固定、解剖、脱水脱脂、真空渗透、造型修复、聚合硬化等流程,完成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标本具有无毒无味、便于保存,能更好的展示哺乳动物种类间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同时肌肉、血管、神经清晰可见具有传统动物标本无法比拟的优点,能更好的满足教育、科普和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体标本主要是用5%甲醛溶液保存,其刺激性大且对人体有很大伤害.甲醛溶液虽有一定的防霉抑霉作用,但标本一旦霉变,再用甲醛杀菌,效果不佳.霉变的解剖标本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造成不必要的材料和人力的浪费.为此我实验室配制了一种改良标本保存液,经过1 a的使用,其低刺激性和防腐防霉效果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在病理学的工作和研究中 ,典型病理标本的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标本的保存、陈列所用的甲醛固定液 ,长期放置会发生聚合反应 ,产生多聚甲醛的白色沉淀物 ,使固定液变浑浊 ,并且标本会失去原色。标本的保存问题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为此 ,通过对比观察 ,配制了一种较理想的标本保色固定液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病变典型、具有保留价值的教学标本。1.2 溶液配制 Ⅰ液 :10 %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 (甲醛 10 0ml,Na2 HPO46 5 g ,Na2 HPO44g ,蒸馏水 890ml) ;Ⅱ液 :甲醇 10ml。将Ⅰ液和Ⅱ液混合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对人体无刺激性的标本保存液。方法通过使用以壳聚糖为主要成分的保存液和5%福尔马林溶液传统的保存液,分别对5种人体解剖学标本进行保存一年后作比较,观察标本的组织结构形态、对4种常见细菌的抑制效果及对兔眼的刺激。结果标本的组织切片结构正常,柔软性、吸湿性好,对4种常见细菌的抑制效果较强,对兔眼的刺激明显减小(P0.01)。结论壳聚糖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腐保存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