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因、CT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3年中150例住院非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分析12例出血性脑梗塞的原因,临床和CT改变。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发病率占同期及梗塞的8%的脑栓塞主要病因,占75%,结论:出血性脑梗塞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梗塞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只要不发生梗塞区的大量出血,梗塞后出血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8例出血性离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塞67%确诊于脑梗塞发病后2周内,50%的患者以栓塞为主要病因,随访9例完全吸收继发的出血灶,平均经需3个月组。本组有14例因症状加重或症状不缓介而复查确诊,有6例是因了解梗塞吸收情况复查而确诊。结论:脑栓塞或大面积脑梗塞发病后2周内复查,CT确诊出血性脑梗塞,病情不加重时也有必要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CT在出血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8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采用CT诊断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2-6d内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5例,7-13d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9例,14-22d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10例,超过22天以上经CT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4例。同时,28例患者中属于血肿型出血性脑梗塞15例,非血肿型出血性脑梗塞13例。占位效应轻度12例、重度16例。结论:CT可为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促病患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冶的17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均为高龄合并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梗塞后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动态CT显示梗塞区内出血,根据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别采取相应措施,治愈8例,好转6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果满意。结论:出血性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梗塞区域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动态CT观察,及时恰当的诊治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病特点及CT表现,帮助临床正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抢救治疗方案。方法对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低密度灶内及/或周边出现高密度影,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心型、边缘型、混合型;临床上多发生在发病后第二周,症状相对较重,抗凝溶栓治疗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塞是在缺血性脑梗塞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临床上应注意抢救治疗的方案和时间窗,并适时复查CT。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17例分析吴宇飞出血性脑梗塞过去一直认为少见,近年来CT和MRI的应用,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和认识不断深入。本院自1986年以来收治出血性脑梗塞17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6例,女11例,年龄40~66岁。既往有风心、房颤5...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分型与治疗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病史、临床表现、CT、MRI、MRA资料、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最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特别是有心房纤颤病史者.可分为血肿型,大梗塞非血肿型和小梗塞非血肿型。通过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15例患者中好转治愈13例,死亡2例。结论:对出血性脑梗塞在治疗上应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不宜中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随着脑梗塞发病率、复发率的升高,抗凝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影像学的普及,出血性脑梗塞病例相应增多,已受到不少医家的关注。我院从1999-07~2004-01共收治出血性脑梗塞患者18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塞过去在临床上诊断是困难的,要经尸检才能确诊.随着CT的应用,出血性脑梗塞已能早期诊断,并能进行跟踪观察.本院自1995年10月至1997年3月共收治经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塞的病例12例,现报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2岁,55岁以上者占9例.其中冠心病伴室早及房早3例,冠心病伴室颤2例,糖尿病伴高血压3例,高血压病1例,冠心病3例.患者绝大部分是本校教职员工,少数患者来自外单位;12例中4例为教员,8例为工人.2.临床表现12例病人均清晨或夜间起病,起病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溶栓治疗的进展及头颅CT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塞(HI)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我院于1996-01~1997-10收治的380例脑梗塞病人中发现出血性脑梗塞13例、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巩固出血性梗塞的认识及临床中治疗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总结32例出血性梗塞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及与原发病、临床中特殊治疗的关系。结果 32例病例中均为较大面积梗塞,在入院3~7d内再复查头颅CT,发现其梗塞灶出现大小不等出血病灶,大部分病例为脑梗塞或溶栓抗凝治疗后病例。结论 脑梗塞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治疗适应征及及时复查CT以了解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吉林省磐石市医院神经内科132300)哈晓东,王慧琚,李锐我科收治的1279名脑使塞患者其中经CT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HI)48例,占脑梗塞的3.7%。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HI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最高...  相似文献   

13.
吴继英  任青 《中原医刊》1999,26(1):F003-F003
出血性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急骤、变化快、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一种疾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防止再出血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将我院1985—1997年收治的30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300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人中,...  相似文献   

14.
28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分析镇江市市级机关门诊所郑秀岳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丁卫祥出血性脑梗塞(HI)指脑梗塞区继发性出血,我们收治了28例经临床观察和CT、MRI证实的HI患者,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出血性脑梗塞病人28例,男18...  相似文献   

15.
刘英 《微创医学》2004,23(1):33-3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10例,失语4例,失认4例,头痛呕吐3例,昏迷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HI者2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21例;HI发生至脑梗塞<8h为2例,<7d为5例,8~14d为16例.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HI位于大脑皮质10例,基底节区6例,小脑2例,大脑半球5例.梗塞面积>2cm223例.其中4例采用溶栓治疗,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1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18例好转,5例死亡,死亡率21.7%.结论①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②适时复查CT或MRI③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分析15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多见于心源性疾病,时间多为脑梗塞后第2周.出现原梗塞灶出血,临床病情加重,多数经脱水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脑梗塞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医学文选》2004,23(1):33-3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 (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3例 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 1 0例 ,失语 4例 ,失认 4例 ,头痛呕吐 3例 ,昏迷 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 HI者 2例 ,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 2 1例 ;HI发生至脑梗塞 <8h为 2例 ,<7d为 5例 ,8~ 1 4d为 1 6例。头颅 CT或 MRI检查结果显示 HI位于大脑皮质 1 0例 ,基底节区 6例 ,小脑 2例 ,大脑半球 5例。梗塞面积 >2 cm2 2 3例。其中 4例采用溶栓治疗 ,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 1 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 ,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 ,1 8例好转 ,5例死亡 ,死亡率 2 1 .7%。结论  1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 ;2适时复查 CT或 MRI:3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基底节脑梗塞120例CT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龙奎  曹黎明 《嘉兴医学》2003,19(4):225-227
目的:提高对基底节脑梗塞CT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20例基底节脑梗塞病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表现为基底节低密度影(100%),其中单或多发性腔隙性梗塞78例(65.00%),出血性梗塞及混合性中风5例(4.17%)以及占位效应10例(8.33%)。结论:CT是诊断基底节脑梗塞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心源性脑栓塞14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其他原因2例,好发于颈内动脉系供血区,少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根据CT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又可分为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出血性脑梗死Ⅱ型、脑实质血肿Ⅰ型以及脑实质血肿Ⅱ型,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多变,CT和MRI 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后,好转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67%.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或溶栓史,常发生于脑梗塞后的3 天内,应注意观察发病过程并给予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Ⅱ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小玲 《海南医学》2008,19(10):118-119
目的 通过对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分析,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42例经颅脑CT/MR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率为1.96%,好发于高血压病、心房纤颤患者;绝大部分患者多发生于脑梗塞发病1-2周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90.48%,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半数50%以上见于大面积脑梗塞.结论 高血压、脑栓塞是出血性脑梗塞的易发因素,积极干预血压及对大面积脑梗塞、脑栓塞严格选择抗凝、溶栓的适应证是预防出血性脑梗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