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利则卧不安”语出《索问·逆调论》篇。经云:“不得卧而患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认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对此论中的“卧不安”,历代注家多有分歧、有认为指手卧不安或不能平卧的,如高峰’一氏云:“卧当解释为争卧较为适宜,并非睡眠之谓、不安当为辗转不宁,起居不安之状。据此,’‘胃不和则卧不安”可释为由于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胃气便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使人不得手卧而…  相似文献   

2.
李云 《吉林中医药》2009,29(9):739-740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冲气上逆、脾胃虚弱是“胃不和”的主要病机。卧不安,一指失眠,二指气喘不得平卧。阳明胃腑与肺相通,与脑相连,经络相互贯通,疾病即可相互影响,因而“胃不和”而致“卧不安”。治疗可采用消食导滞、温阳建中、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之法,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卧不安”不治可愈。  相似文献   

3.
浅谈“胃不和则卧不安”河北省涞水县医院 (074100)刘兴武关键词胃失和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  相似文献   

4.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现多将之作为“失眠”的一个病机。本文结合《内经》对脾胃生理、睡眠机理、“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些医家论失眠因素之一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医师写脉案常引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汤”,这是转引的误解。原来《素问·逆调论》的不得眠不指睡眠(失眠),指的是不得平卧,今所谓“端坐呼吸”,原文如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喘鸣)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  相似文献   

6.
“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不寐证的病机之一,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然临证中亦常遇到因“卧不安”致“胃不和”的情况,即由不寐导致胃病且以胃病为主者,我们对此试用宁心安神法施治,每获良效。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说的是因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不能下行而致不得安卧(一说平卧)的病证。后世据此加以发挥,使之成为不寐的病机之一。那么“卧不安”是否也会导致“胃不和”呢?日常生活中多有如此体验:上夜班或夜间睡眠不足后常出现食欲下降、脘痞、  相似文献   

7.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9.
《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而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失眠,此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肠和脑的中间纽带,将胃肠道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这与中医论述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讨胃肠不舒与失眠发生的内在联系,将现代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11.
“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卧不安”也“胃不和”,即不寐会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和。脾胃疾病与不寐密切相关,二者常有共同的心身障碍基础,在临床上基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理情志或佐以改善睡眠的药物,常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正>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素问·逆调论》引用古代医籍《下经》的一句话.历代多数注家,把“卧不安”释为“睡眠不安”;有些注家则含糊其词,既未注明是睡眠不安,也未说清是不得平卧.自从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和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两书中解为“不能平卧”后,当前有的医者,又提出这一看法,并肯定“卧不安”是指端坐不能平卧而言.哪一种解释正确?很值得讨论,这不仅是正确理解本文的原意,而且关系到深入研究《内经》的问题.本文不涉及这句原文的机理,仅就这两种解释,谈谈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原文其意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人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白<素问·逆调论篇>,原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世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笔者在临床上注意脾胃之病所敛之失眠者,并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开阔了从脾胃角度开启治疗不寐的先河。现代研究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胃肠病约占13.6%[1],近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患者存在失眠的症状[2],由此可见对有胃肠道疾病的失眠患者,病因大多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引《下经》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古今各位医家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14-714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这一名言被不少医家作为一种病因病机,用以解释由“胃气不和”所导致的失眠或不寐。笔者完整地分析原文,发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的本义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意思是说,胃病或胃肠不适可使人入睡困难。  相似文献   

18.
胃中之气上逆,不能下行而致体内气机紊乱,失去平衡,最终阴阳不能相交而导致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经典理论之一,在失眠的发病、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方面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素问·逆调论篇》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反之,"卧不安"也可能导致"胃不和"。拟从四个方面探讨"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病机,分别为神不驭气则胃失和降、神不驭精则胃腑失濡、阴阳失交则中虚不纳、经气逆乱则胃气不足。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浅识杨传英河南中医学院医院(450003)主题词肝胃不和/中医药疗法四逆散/治疗应用痰浊阻肺/中医药疗法六君子汤/治疗应用《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卧不安”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临床是指经常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