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DWI及常规MR检查,对其中12例进行随访。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肿瘤坏死囊变区、肿瘤周边区域以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分析镜下肿瘤标本的细胞构成。结果:①肿瘤各部分AD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囊变坏死部分、瘤周水肿部分、肿瘤实质部分、正常脑白质。②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及rADC值均与肿瘤细胞构成呈负相关(P<0.01,r=-0.739;P<0.01,r=-0.748)。③低级胶质瘤(I~II级)组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高于高级胶质瘤(III~IV级)组平均ADC值(P<0.01)。④12例术后复查患者中5例复发组原发肿瘤瘤周区域ADC值低于7例无复发组肿瘤瘤周区域ADC值(P<0.01)。结论:DWI能够反映胶质瘤的细胞构成,对于低级与高级胶质瘤之间的术前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瘤周ADC值可能为评价胶质瘤的侵袭性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及转移瘤DWI弥散受限与原发肿瘤组织病理间的相关性。方法 76例脑转移瘤患者根据原发肿瘤病理进行分组,分别测定肿瘤实质、坏死囊变区、瘤周水肿及正常脑实质表观弥散系数(ADC);计算肿瘤在DWI上呈现高信号(即弥散受限)病例的比值,并统计与原发肿瘤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瘤病灶部位平均ADC:实质区(1.1364±0.310)×10-3mm2/s,囊变坏死区(2.167±0.472)×10-3mm2/s,周围水肿区(1.597±0.238)×10-3mm2/s,正常脑实质区(0.812±0.158)×10-3mm2/s(P<0.05)。有15例转移病灶出现弥散受限(19.7%),弥散受限病例原发肿瘤为肺癌的10例(66.6%),其中5例为小细胞肺癌,5例为非小细胞肺癌;3例原发肿瘤为乳腺癌;另2例原发肿瘤为结肠癌和睾丸畸胎癌(P>0.05)。弥散受限转移瘤实质部分最小ADC(0.72±0.16)×10-3mm2/s和无弥散受限转移瘤最小ADC(0.78±0.21)×10-3mm2/s也无显著性差异(P=0.325)。结论 DWI能反映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弥散受限的肿瘤与原发组织病理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增强MRI和弥散加权(DWI)在肺癌脑转移瘤诊断和放疗疗效判定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为肺癌并经临床诊断为脑转移瘤的27例患者,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包括T1WI、T2WI、T1WI增强及DWI扫描.结果 与其他序列相比T1WI增强检出率最高.转移瘤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实质区三者间ADC值差异显著.转移瘤放疗前后:瘤灶实质区ADC值差异显著,瘤周水肿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T1WI是发现脑转移的最佳序列,DWI和ADC值有助于脑转移瘤的定性诊断和放疗前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4.
DWI以及ADC值测量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以及表观弥散系数值测量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脑肿瘤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 44例脑肿瘤表现分为如下五类:DWI高信号ADC值升高(n=19)、DWI高信号但ADC值减低(n=11)、DWI低信号ADC值升高(n=9)和DWI混杂信号ADC值升高(n=5).转移瘤[(1.364±0.468)×10-3 mm2/s]、胶质瘤[(1.396±0.560)×10-3 mm2/s]及脑膜瘤[(0.935±0.182)×10-3 mm2/s]ADC值之间统计学差异不明显(F=3.47, P>0.05).结论 ADC值本身不能鉴别转移瘤、胶质瘤和脑膜瘤, 但DWI和ADC值可用于对脑肿瘤的评价,结合两者可提供肿瘤内部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WI在原发性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高级别胶质瘤(HG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CNSL和25例HGG患者的常规MRI表现、DWI表现,并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例PCNSL在DWI上肿瘤实质10例表现为均匀高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肿瘤实质平均ADC值为(0.75±0.04)×10-3mm~2/s。25例HGG在DWI上肿瘤实质17例呈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等、稍低信号,肿瘤实质平均ADC值为(1.08±0.63)×10~(-3)mm~2/s。PCNSL与HGG肿瘤实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结论:测量肿瘤实质ADC值并结合常规MRI有助于PCNSL与HGG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应用Image-J 1.42q软件分析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比较淋巴瘤不同发展阶段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差异,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及淋巴瘤ADC值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三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37±0.08)×10-3 mm2/s,第二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47±0.08)×10-3 mm2/s,第一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69±0.07)×10-3 mm2/s,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3,P<0.05).第三阶段的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密度(48.85±4.04)%明显大于第二阶段(42.65±4.48)%和第一阶段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31.75±4.1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P<0.05).淋巴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淋巴瘤的ADC值与其发展阶段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评价淋巴瘤发展进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分子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多b值DWI扫描,其中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4例,高级别组(WHOⅢ~Ⅳ级)28例。测量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常规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QP-ADC值、常规ADC值在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中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ROC曲线分析比较AQP-ADC值与常规ADC值的诊断效能。结果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AQP-ADC值高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的常规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组;肿瘤实质区AQP-ADC值、常规ADC值在脑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AQP-ADC值、常规ADC值对脑星形细胞瘤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QP-ADC值为0.891,常规ADC值为0.778。结论 AQP-ADC值可以鉴别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且优于常规ADC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WI和ADC值对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7例脑实质室管膜瘤和34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并测量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15例脑实质室管膜瘤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90±0.14)×10-3 mm2/s,32例胶质母细胞瘤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为(0.72±0.07)×10-3mm2/s,低于室管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以ADC值0.79×10-3mm2/s为阈值诊断脑实质室管膜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97.1%,准确率为91.8%。结论 DWI及ADC值在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影像学差异,并探讨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术前MR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W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对其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测量两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Mann-Whitney检验,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在D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均值为(0.65±0.12)×10~(-3) mm~2/s,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在DWI上12例呈高或稍高信号,5例呈低信号,ADC均值为(1.21±0.24)×10~(-3) mm~2/s,高于中枢神经细胞瘤,两组肿瘤实质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ADC值0.87×10~(-3) mm~2/s为阈值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01,95%可信区间为0.95~1.00,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0%。结论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DWI及ADC值在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在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与亚急性期脑梗死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及经临床证实的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表现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比较皮层受累胶质瘤实性部分、皮层亚急性期脑梗死实质部位及正常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包含低级别胶质瘤10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共发现27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DWI呈稍高或等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1.21±0.16)×10-3 mm2/s,其中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性部分ADC值为(1.28±0.17)×10-3 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成分平均ADC值为(1.01±0.22)×10-3 mm2/s,对侧正常大脑半球平均ADC值为(0.84±0.07)×10-3 mm2/s,肿瘤与正常脑实质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病变平均ADC值为(0.49±0.07)×10-3 mm2/s,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实性部分与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实质部分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与皮层亚急性脑梗死的ADC值及DWI表现结合常规MRI检查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健康成人股骨头及颈部的MR弥散加权成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股骨头、颈MR弥散加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DWI在股骨头病变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90人,共180个髋关节参与研究,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7.3岁.志愿者纳入标准:①双侧髋关节发育对称、无髋关节疼痛症状,影像学排除髋关节疾病;②无外伤及手术史;③无代谢性骨...  相似文献   

12.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用Mann—Whitneyu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双侧)、皮质腺瘤(21例)、原发恶性肿瘤(包括7例皮质癌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及髓脂肪瘤(7例)的ADC值依次为:(1.948±0.357)×10^-3mm2/s)、(1.666±0.547)×10^-3mm2/s、(1.434±0.430)×10^-3mm2/s、(0.951±0.144)×10^-3mm2/s及(0.764±0.209)×10^-3mm2/s。除外髓脂肪瘤,以ADC值≤1.08×10。mm。/s为阂值,诊断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87.50%、灵敏度为85.29%、准确率为85.7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及皮质腺瘤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分别为0.003、O.006及0.00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髓脂肪瘤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肾上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而ADC值能够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的MRI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的常规MRI表现、MR波谱(MRS)代谢特征及其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的表现。方法对9例行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常规MR表现及其在MRS和DWI上的表现,测量中央腺体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CC/C]比值、中央腺体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最小ADC值。结果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的CC/C值平均为1.04±0.28,范围为0.65~1.45;中央腺体ADC值平均为(1.48±0.18)×10-3mm2/s,范围为(1.16~1.67)×10-3mm2/s;最小ADC值平均为(1.15±0.10)×10-3mm2/s,范围为(0.99~1.25)×10-3mm2/s。结论 MRS和DWI对于前列腺中央腺体偶发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宫颈3层结构及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其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非子宫疾病女性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在1.5TMR上行盆腔DWI成像。DWI序列的b值为0、800s/mm^2。在DWI及ADC图中观察正常宫颈的层次结构,并比较不同分层的ADC值;在DWI图像中测量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并与常规T1WI及T2WI同法获得的SIR比较;测量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对照组中有73%的病例(11/15)在DWI图像中可以分清宫颈的3层结构,而在ADC图中则为100%。3层结构的ADC值分别为(1.83±0.37)×10^-3、(1.23±0.24)×10^-3及(1.87±0.24)×10^-3mm^2,s(内膜层、结合带及肌层),3者间有显著差异。所有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正常分层结构均消失,在DWI上均表现为弥漫高信号,ADC值为(0.86±0.08)×10—3mm^2/s,癌灶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各层结构的ADC值。DWI、T1WI及T2WI图像中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SIR分别为2.97±0.69、0.06±0.02及1.96±0.32,3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在DWI及ADC图中均具有一定特征,其中DWI能较常规序列更加突出宫颈癌病灶,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及相对ADC值在脑脓肿和脑囊型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脑脓肿与29例脑囊型转移瘤病例的MRI常规平扫、增强及DWI检查的影像资料,并分别测量病灶坏死区、囊壁及周围水肿的平均ADC值及相对ADC值.结果 21例脑脓肿与29例脑囊型转移瘤的MR平扫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而脑脓肿DWI呈高信号,坏死区、囊壁及周围水肿的平均ADC值及相对ADC值分别为(0.63±0.15)×10-3mm2/s、(1.53±0.06)×10-3mm2/s、(1.70±0.21)×10-3mm2/ s、(0.74±0.18)×10-3mm2/s.囊型转移瘤DWI为低信号,坏死区、囊壁及周围水肿的平均ADC值及相对ADC值分别为(2.07±0.31)×10-3mm2/s、(1.58±0.15)×10-3mm2/s、(1.62±0.16)10-3mm2/s、(2.29±0.25)×10-3mm2/s.脑脓肿和囊型转移瘤的坏死区的平均ADC值、相对ADC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壁和周围水肿的平均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成像对脑脓肿和囊型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膀胱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53例膀胱癌及12例良性膀胱病变作为病例组,11例正常膀胱壁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的DWI并测量病变及正常膀胱壁的ADC值。结果:所有53例膀胱癌表现为扩散受限。12例良性病变中,2例轻度扩散受限,余10例无扩散受限。DWI上检出膀胱癌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3.3%,准确度为96.9%。膀胱癌的平均ADC值为(0.76±0.17)×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的(1.21±0.20)×10-3 mm2/s,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5±0.15)×10-3 mm2/s(F=89.04,P<0.001)。结论:DWI和ADC在膀胱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0 T MR扩散加权成像(DW-MRI)在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临床术后病理证实的不同分化程度的3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术前常规MRI及DWI图像,测量不同分化程度胃癌及邻近正常胃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胃癌在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值在胃癌与正常胃壁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检验),胃癌ADC值(1.113±0.183)×10-3 mm2/s低于邻近正常胃壁ADC值(3.026±0.191)×10-3 mm2/s。ADC值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腺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t法);低分化腺癌ADC值(0.968±0.0626)×10-3 mm2/s低于中分化腺癌(1.041±0.0570)×10-3 mm2/s及高分化腺癌中的ADC值(1.372±0.0506)×10-3 mm2/s。结论 MR DWI及ADC值有助于区分正常胃壁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评价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在胃癌恶性程度的判定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前列腺癌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87例患者,41例为前列腺癌,4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在3.0TMRI系统接受常规T2WI、动态增强T1WI(DCE-MRI)和DWI扫描(b值取0和1000s/mm2)。在前列腺癌组,分别在肿瘤和无肿瘤区设置兴趣区并测量ADC值。在增生组,分别在前列腺中央区和外周带测量ADC值。结果肿瘤组良、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25)×10-3mm2/s和(1.34±0.16)×10-3mm2/s。在增生组,中央区和外周带的ADC值分别为(1.37±0.24)×10-3mm2/s和(1.43±0.31)×10-3mm2/s。恶性前列腺组织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肿瘤组和增生组中良性前列腺组织(P〈0.001);肿瘤组中良性组织与增生组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WI检查和ADC值有助于发现前列腺癌,尤其是发生于前列腺尖部和中央区的早期前列腺癌。T2WI结合DWI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与病理预后因子Her-2间的相关性。方法测量64例行DWI序列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的ADC值、rADC值。检测乳腺癌组Her-2表达情况。分别对乳腺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ADC值、rADC值及乳腺癌组ADC值、rADC值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ADC值、rADC值分别为(1.1495±0.1499)×10-3mm2/s、0.6602±0.0853;对照组ADC值、rADC值分别为(1.7658±0.1520)×10-3mm2/s、1.0782±0.1278。两组间ADC值、rADC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C值与Her-2间不具有相关性(P=0.923);rADC值与Her-2间具有相关性(r=-0.508,P=0.043)。结论 r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个体差异,因此,与ADC值比较,与Her-2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s,ADC)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5例受检者行DWI检查,正常对照组35例,肝硬化组60例,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B级28例,为肝硬化AB组,Child-Pugh分级C级32例,为肝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