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乳腺MR VIBRANT动态增强减影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MR VIBRANT动态增强减影成像技术显示乳腺三维动脉血管结构。方法:选择100名正常乳腺MR VIBRANT动态增强减影血管成像,分析8个时相的胸廓内、外动脉,肋间动脉和其分支。结果:胸廓内动脉Ⅰ/Ⅱ级分支显示率分别为93%/62%;胸外侧动脉Ⅰ/Ⅱ级分支显示率分别为72%/45%;肋间动脉的显示率为59%。结论:乳腺VIBRANT动态增强3DMRI血管减影成像可以良好反映乳腺的动脉一级血管分布和部分二级血管分布。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乳腺是女性发病较多的器官 ,尤其是乳腺癌 ,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而 ,乳腺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早期发现乳腺癌。自 5 0年代超声应用于乳腺以来 ,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已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就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乳腺的正常血供乳腺是血液供应较丰富的器官。主要供血血管[1 ] 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第 3~ 7肋间动脉穿支及腋动脉的分支如胸最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与胸背动脉。其中胸廓内动脉的穿支主要供应乳腺内侧 ,而乳腺外侧及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观察单侧乳腺癌病变对双侧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的影响。方法:156例患者首次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选取动脉期时相的相应图像,测量并计算双侧ITA的平均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69例,右乳癌组44例,左乳癌组43例。正常对照组左、右ITA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左、右ITA内径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大,且无论病灶位于哪侧乳腺,右侧ITA内径增大程度较左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乳腺癌病变会导致双侧ITA不同程度扩张,ITA及其分支可能是乳腺癌病变的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4.
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9例乳腺癌和6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脂肪抑制(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MRI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检出情况.结果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高于SE序列,SE序列有利于病灶病理解剖关系的显示,MR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乳腺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情况.结论 SE、TSE应为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必不可少,MR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尤其是FLASH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MRI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R已成为临床和影像医师评估乳腺疾病的一项强有力的工具。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是目前临床MR检查的首选。近年来,MRI新技术的发展,如钠磁共振成像、化学能量饱和转移(CEST)和BOLD MRI有望为诊断乳腺疾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数,而乳腺放射组学和放射基因组学也已成为乳腺成像的热门话题。本文对MRI新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乳腺疾病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做出准确的诊断,就可同时减轻患者心理、生理上承受的痛苦。动态增强MR成像技术及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就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的血液供应及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乳腺癌的血液供应来源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60例经穿刺细胞学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锁骨下动脉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观察乳腺和淋巴结内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其血供来源.根据肿瘤血管多少及来源分别对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丝裂霉素、表柔比星和5-氟尿嘧啶.结果 47例(78.3%)乳腺内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67支动脉单独或参与乳腺内肿瘤供血,其中胸廓内动脉占56.7%(38/67),胸外侧动脉29.9%(20/67),腋动脉直接乳房支11.9%(8/67),肩胛下动脉1.5%(1/67).不间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血供来源无统计学差异.2例纵隔淋巴结为胸廓内动脉供血,35例腋窝淋巴结染色者胸外侧动脉供血占75.6%,肩胛下动脉占24.4%.灌注后4周完全缓解(CR)3例(5%),部分缓解(PR)48例(80%),疾病稳定(SD)9例(1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廓内动脉是乳腺内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胸外侧动脉足腋窝淋巴结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颈部其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50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超声检查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计算颈总动脉与同侧颈外动脉的PSV比值、PI比值及RI比值。结果①闭塞组患侧颈总动脉的PSV、EDV及MV较健侧及对照组降低,PI和RI增加(P﹤0.05);患侧及健侧颈外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患侧椎动脉的内径、EDV、MV较健侧及对照组增加(P﹤0.05);健侧颈内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②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患侧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的PSV比值、EDV比值及MV比值减小(P﹤0.01),PI比值和RI比值增大(P﹤0.05)。结论超声不仅可直接诊断颈内动脉闭塞,也可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颈部其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9.
曲德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09-4709
近年,随着MR设备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特别是专用乳腺腺圈、脂肪抑制技术和对比增强(动态增强)的应用,使MRI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大为提高,不仅为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3.0T MR动态增强图像中血管表现与肿瘤形态、大小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乳腺癌术前患者(54个病灶)行双侧乳腺3.0T MR动态增强扫描,重建得到3D MIP图像,分别对图中病灶邻近血管、患侧与对侧的差异血管数目进行评分,分析其与肿瘤形态、肿瘤最大径及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 ①肿块型、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差异血管数目评分、邻近血管数目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肿块型乳腺癌肿瘤最大径与差异血管数目评分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邻近血管数目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1);非肿块型乳腺癌肿瘤最大径与差异血管数目评分呈正相关(r=0.57,P<0.05),与肿瘤邻近血管数目评分呈正相关(r=0.79,P<0.01);总体乳腺癌的肿瘤最大径与差异血管数目评分及邻近血管数目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0.47,P均<0.01).③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程度与差异血管数目评分、邻近血管数目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乳腺癌MR动态增强图像血管表现与肿瘤最大径有关,与肿瘤的形态及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钆布醇20 min延迟增强扫描检测脑转移瘤病灶的价值。方法:分析27例因原发肿瘤怀疑脑转移而行MRI钆布醇增强即时扫描和20 min延迟增强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次增强扫描所显示的病灶数目、病灶检出率与病灶最大直径的关系、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的对比、病灶与对侧脑白质的对比噪声比。结果:27例怀疑脑转移患者中,14例两次增强扫描发现脑转移灶。20 min延时扫描比即时增强多检出了13个病灶,多检出的病灶直径均小于1 cm,其中10个小于5 mm。两次增强扫描病灶与周围脑组织的对比、病灶与对侧脑白质的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钆布醇延迟增强扫描能检测更多脑转移灶,尤其是小转移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评估MRI分型诊断方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54处病变)患者于手术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I检查.由两名有乳腺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根据病变MRI征象从形态结构(肿块的长径、形态和数量,非肿块的分布形态,边界及邻近结构)和增强特性(强化形式和强化曲线)两大方面进行评分、并分为5种类型.MR 1型为双侧乳腺无异常强化区;MR 2型为存在双侧对称强化区;MR 3型为良性或可疑良性病变;MR 4型为交界性病变;MR 5型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名医生分型结果的一致性.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分型方案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生的分型诊断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κ=0.78(95%可信区间为0.68~0.88).病理证实良性肿块样病变22处(21处为MR 3型,1处为MR 4型),恶性肿块14处(10处为MR 4型,4处为MR 5型),良性非肿块样病变10处(9处为MR 4型,1处为MR 5型),恶性非肿块8处(5处为MR 4型,3处为MR 5型).以MR 4及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3.8% (30/32);以MR 5型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31.8%(7/22),特异度为100%.结论:MRI分型诊断方案诊断乳腺病变可靠,且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MR 4、5型作为乳腺病变恶性诊断较为确实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外非典型部位脑膜瘤的MR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非典型部位(侧脑室、脑内、小脑、脑池、松果体区、眶内、颈静脉孔区、鼻窦)脑膜瘤的MR表现,32例脑膜瘤均进行了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恶性脑膜瘤4例,良性28例;多发脑膜瘤2例,单发30例(颅内外沟通2例)。非典型部位脑膜瘤MR表现主要呈等T1等T2或稍高、稍低T1、T2信号的实质性肿块,信号均匀,呈圆形、类圆形或浅分叶状,强化均匀或呈“靶环”样强化。结论:脑膜瘤有较特征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大多数非典型部位脑膜瘤可作出影像学定性诊断,对临床的术式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评价MR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MR表现,并与DSA比较,观察评价成像质量及显示病变血管的能力。结果MR及CE-MRA显示病灶呈瘤样扩张的血管,有一条供血动脉和一条或数条引流静脉与肺门相连。对比增强肺动脉MR成像(CE-MRA)可弥补常规序列的不足,有助于显示病变全貌,图像质量可与肺动脉造影相媲美。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大血管疾病的方法,在显示肺动静脉畸形方面,MR特别是CE-MRA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D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如回声/信号、形态、边界、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等,重点分析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超声的Adler血供分型。结果根据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标准,三阴性型占3.3%(1/30);Her-2过表达型占20.0%(6/30),Luminal型占76.7%(23/30)。术前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23/30),MRI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6.7%(26/30),联合超声、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7%(29/30)。MRI的TIC以Ⅱ型、Ⅲ型居多,分别为18/30(60%)、12/30(40%),超声Adler血供以Ⅱ型居多(18/30,60%);MRI的TIC对Her-2过表达及Luminal乳腺癌两种分子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各具特点;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准确率均高于单独任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3个乳腺肿瘤的磁共振表现,探讨病灶邻近血管征(AVS)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63个乳腺肿瘤的MR动态增强图像,在工作站获得剪影图像及3DMIP图像,分析病灶邻近血管征与病灶良恶性、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血管征在恶性肿瘤出现率(55%)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出现率(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4,P〈0.05)。病灶平均直径与血管征有关,病灶直径〉2cm的出现率(65.52%)明显高于直径≤2cm的出现率(2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64,P〈0.05)。血管征分3型,单支血管型17例,其中恶性12例,良性5例;多支血管型7例,其中恶性6例,良性1例;血管扩张型4例,均为恶性。血管征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55.0%,特异性73.91%,阳性预测值78.57%,准确度61.90%。结论:血管征在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表现为多支血管及扩张血管征时高度提示恶性;血管征可以作为乳腺癌多因子评估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一个小肽靶向的对比剂CLT1-(Gd-DTPA) 对肿瘤基质中的纤维蛋白--链接纤维蛋白复和物的磁共振分子影像的效能.所用动物模型为带有MDA-MB-231乳腺癌的母系裸鼠,所用仪器为西门子3T磁共振成像仪,对比剂为Gd-(DTPA-BMA),所用CLT1-(Gd-DPTA)剂量为0.05 mmol/kg.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具有双相增强作用的磁共振对比剂钆贝葡胺(GO—BOPTA),MRI增强后60min再延迟扫描对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SHCC患者25例,采用Philips Intera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BOPT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Gd—BOPTA增强扫描采用静脉团注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团注后20s、1min、5min及60min行THRIVE扫描。观察分析MRI平扫、Gd—BOPTA三期增强扫描及60min再延迟扫描病灶的信号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5例患者,共发现SHCC病灶33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75.8%(25/33),Gd—BOPTA三期增强为81.8%(27/33),Gd—BOPTA三期增强+60min再延迟扫描为96.9%(32/33)。Gd—BOPTA三期增强联合60min再延迟扫描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Gd—BOP—TA三期增强,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d—BOFrA增强后60min再延迟扫描对小肝癌、尤其是乏血供的小肝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3.0TMR功能成像各项指标变化特点,为NAC的疗效评价与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27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且接受NAC的患者行NAC前、后乳腺3.0TMRI扫描。对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等多指标定量分析。化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病检结果。结果病灶ADC值有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TIC渐趋平缓,可由流出型到平台型或上升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C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EER、Tmax、Emax)的变化有效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EER、Tmax、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结合动态增强TIC与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与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为乳腺癌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提高FNH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8个病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的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与其病理特点进行对照。结果:25个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3个病灶在平扫T1WI及T2WI上均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所有28病灶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稍高、等或稍低信号,其中12个病灶可见中心纤维瘢痕延迟强化。FNH组织病理上表现为富血供的实质性肿块,肿物内部组织较均匀,没有异型细胞,中心可见纤维瘢痕。结论: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能很好的反映FNH的组织病理及血供特点,能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