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FDG 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可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或化疗;对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的患者,除少数可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行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体内病变的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变化之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所发生的代谢改变.现将FDG PET显像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2012年3月出现乏力、味觉减退,偶有腹痛。体格检查示:有侧颈静脉怒张,上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由上而下;CT水:肺癌肝转移。同年7月行依托泊苷+卡铂化疗1个周期,同步行纵隔放疗;2个月后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考虑放化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9岁.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肺结节影;CT检查示右肺中叶内侧段一卵圆形软组织结节,右肺门及纵隔可见多发增大淋巴结,疑为肺癌并淋巴结转移(图1a),为明确病变性质行全身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PET/CT图像示上述结节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但不光滑,边缘呈浅分叶状并可见棘状突起,大小约2.5 cm×2.0 cm×2.0 cm,放射性明显不均匀增高,标准摄取值(SUV)约8.1.右肺中叶内侧段支气管于结节下缘通过,管腔通畅;结节周围肺组织密度正常.右肺门及纵隔多发增大淋巴结亦可见放射性明显浓聚(图1b、c).全身其他部位未见异常.疑诊肺癌,行病变肺叶切除并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肺结核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化疗+手术+化疗”模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并与“手术+化疗”模式进行对比。方法2006年7月—2010年12月,共纳入235例确诊的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63例接受“化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为围手术化疗组;另172例接受“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为术后化疗组。化疗采用含铂两药方案,设计实施累计4个周期;手术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化疗组中累计完成3~4个周期化疗的患者比例达到100%,与术后化疗组的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化疗组3~4度严重胃肠道及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术后化疗组相比明显下降(1905%比3372%,P<005;1429%比3140%,P<005)。围手术期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较术后化疗组延长了近7个月(49个月比42个月,P<0001);前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也较后者显著延长了近12个月(41个月比29个月,P<0001)。结论围手术期化疗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耐受良好,可以显著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断层显像(DHTC)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转移及其分期的可行性,并与CT结果进行对比,方法:159例确诊NSCLC患者均在2周内完成FDG,DHTC和CT检查,1个月内完成外科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或纵隔镜,穿刺活组织检查等,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FDG DHTC和CT检查结果均与最终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159例NSCLC患者中103例有淋巴结转移,FDGDHTC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1%,98%和94%)均较CT(分别为82%,64%,和75%)高,在淋巴结转移的分期评估中,FDG DHTC低估10例(6%),仅1例(0.6%)高估;而CT则高估23例(14%),低估21例(13%),结论:FDGDHTC用于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分期是一可靠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者为男性,49岁,因“右肺上叶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近15个月”于2013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量少,色鲜红,偶有胸闷、无发热、胸痛等不适。随后行胸部CT检查提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查腹部B超、骨扫描、头颅CT、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超声未见转移。于2012年8月1日在全麻下行胸腔镜辅助下右侧开胸探查,右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摄取骨显像剂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超  匡安仁  李林  黄蕤  唐恭顺 《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6):381-381,i0005
患者男,62岁,右侧腹痛2个月,腹膜后神经鞘膜瘤化疗栓塞术后1个月。2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侧腹痛,外院CT检查见右腹膜后肿块,于本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肿块无法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外周神经鞘膜瘤(低度恶性,图1),后转入介入病房行腹膜后神经鞘膜瘤化疗栓塞术,体格检查:右上腹见一长约30cm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肺通气/灌注显像预测肺癌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及评价手术适应证.方法 2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21例行肺灌注/通气显像,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肺灌注显像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1周左右行肺功能检查,其中18例手术治疗患者于术后2个月再次行肺功能检查.采用Neuhaus公式计算术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预测值(ppoFEV1).对通气、灌注显像2种方法计算所得的ppoFEV1值进行t检验,并分别与术后2个月肺功能实测值进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通气法ppoFEV1为(1.347±0.539)L,灌注法ppoFEV1为(1.410±0.543)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2,P>0.05);13例手术者其中术前通气ppoFEV1为(1.545±0.588)L,术后2个月实测值为(1.450±0.521)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2,P>0.05).所有18例手术者术前灌注ppoFEV1为(1.697±0.546)L,术后2个月实测值为(1.457±0.488)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7,P>0.05).13例肺通气法ppoFEV1与术后2个月实测值显著相关,r=0.950,P<0.01;肺灌注法ppoFEV1值与术后2个月实测值也显著相关,r=0.937,P<0.01.18例肺灌注法ppoFEV1与术后2个月实测值也显著相关(r=0.922,P<0.01).结论 肺通气/灌注显像结合肺功能测定有利于判断肺癌患者尤其合并低肺功能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确定手术部位和范围,能用于预测肺癌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例1男患,76岁,经纤支镜确诊为右肺中央型鳞癌,合并右侧胸膜转移。于2006年12月22日行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中少量肺出血及气胸(压缩10%),无咯血。联合化疗3次,术后一月复查CT肿瘤缩小,胸水吸收。半年复查肿瘤无明显增大。例2男患,64岁,经纤支镜确诊为(右上叶开口处、主气管)低分化鳞癌,合并胸骨、纵隔淋巴结、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胸痛明显。于2007年3月31日行CT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破坏的胸骨后亦放置粒子,术中少量肺出血,未见气胸,无咯血。术后一周胸痛缓解。联合化疗3次,术后一月复查CT肿瘤无增大,右侧胸骨破坏软组织影略变小。半年复查肿瘤无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胸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收治 2例经CT检查、手术和病理证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现报告如下。例 1 男 ,60岁。因咳嗽、痰中带血 1个月入院。查体无异常。胸片示右肺上叶球形病灶 (图 1、2 )。CT检查 :右肺上叶直径 6cm大小的圆形肿块 ,边缘清楚 ,有轻度分叶 ,密度均匀 ,CT值 3 8HU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不大 ,CT拟诊右上肺癌 (图 3 )。支气管镜发现右上叶支气管狭窄 ,刷检找到恶性瘤细胞。手术所见 :右肺上叶 6cm× 6cm× 5cm大小肿块 ,边缘清楚 ,表面光滑 ,质较硬 ,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 :右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例 2 女 ,6…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89岁,咳嗽、咯痰,痰中带血5 d,外院CT检查:左肺上叶肿块(纵隔窗上大小为5.60 cm×4.60 cm)、双肺多发小结节(最大结节直径为1.60 cm),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癌伴双肺多发转移.在外院行左上肺肿块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鳞癌2~3级.既往:前列腺增生、尿频、排尿不尽1年余.来我科行全身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glueose,18F-FDG)PET-CT检查(2011年4月4日),诊断为左肺上叶肿块伴FDG代谢异常增高,双肺多发结节未见FDG代谢异常增高,纵隔内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FDG代谢轻度异常增高,考虑为左肺上叶肺癌及其多发转移.右腹股沟部分膀胱疝出(图1~9),膀胱内尿液的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为19.93,疝囊内尿液SUV最大值为27.39.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女 ,5 7岁 ,3个月前以原发性肝癌行肝癌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 2个月前因肺部多发转移 ,行肺动脉灌注化疗和肝动脉栓塞治疗 ,并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进行放射治疗。近期胸闷、胸痛。螺旋CT检查 :肺窗可见两肺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 ;纵隔窗可见胸骨右旁内乳淋巴链自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8岁,间断咳嗽、咳痰2个月余.胸部CT示:右肺上叶肿物,直径10 cm左右,堵塞上叶支气管,诊断为右肺上叶占位,右肺癌?支气管镜检查示: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见大块状白色坏死物完全阻塞支气管开口,于该处取活组织病理检查示:右肺上叶肿瘤.术前全身99Tcm-MDP骨显像示:双股骨及胫骨骨皮质放射性摄取明显增强,以双股骨下段明显,诊断为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ary osteoarthropathy,HPOA;图1a).患者行右半"河蚌"切口肺上叶袖式切除术+胸腔淋巴结清扫+肋间神经冷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伴神经内分泌化、多中心坏死、支气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癌.术后给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5次.术后6个月再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示:双股骨及胫骨骨皮质放射性基本消失,双下肢HPOA基本缓解(图1b).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71岁,无吸烟史。2005—03因阵发性咳嗽、咯痰,以左肺上叶肺炎入院。经检查确诊为左上肺癌伴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左肺阻塞性肺炎。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为:低分化腺癌。临床分期IUB期。2005—05、06行“紫衫醇、卡铂”化疗2次。病灶明显缩小,达部分缓解。患者自行停化疗,服中药治疗(灵芝孢子粉)。2006—06因咳嗽加重、咯血丝痰、气短、体重下降4kg,再次入院。复查胸部CT:两肺内散在多发小结节状影。左肺门上部可见2.0cm×1.9cm块状影。临床分期:Ⅳ期。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5岁.胸痛胸闷、咳嗽、咯痰5个月余,2009年6月30日来院行CT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诊断为肺癌,而后患者于外院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紧贴大血管,纵隔、肺门有多数小淋巴结,右肺见多个结节灶,无法切除,取标本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5岁.胸痛胸闷、咳嗽、咯痰5个月余,2009年6月30日来院行CT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诊断为肺癌,而后患者于外院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紧贴大血管,纵隔、肺门有多数小淋巴结,右肺见多个结节灶,无法切除,取标本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5岁.胸痛胸闷、咳嗽、咯痰5个月余,2009年6月30日来院行CT检查发现右下肺肿块,诊断为肺癌,而后患者于外院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肿块紧贴大血管,纵隔、肺门有多数小淋巴结,右肺见多个结节灶,无法切除,取标本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41岁,电工,住院号255836,因发现盆腔包块二个月,于1997年3月11日入院。该患曾于1992年6月因右扁桃体鳞状细胞癌(中分化,病理号15867),行右扁桃体摘除术,术后行放疗治愈。于1994年12月因右胸部疼痛伴发热10余天,诊断为右肺下叶占位病变,行右肺下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病理为右肺下叶鳞状细胞癌,淋巴腺未见转移癌(中分化,病理号18647),术后14天治愈。入院时体检:一般状态良好,于脐下两指偏右触及一包块上界;于脐耻间偏左触及另一包块_匕界。于4月回日行子宫双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病理:双卵巢浆液性乳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腋下小切口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有手术指征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27例,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腋下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切口肺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2个月肺功能、术后死亡、复发及转移率等指标。结果小切口组中5例因肺血管意外、淋巴结粘连严重和侵犯纵膈器官而转为标准后外切口肺癌根治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死亡、复发及转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小切口组术后2个月肺功能明显高于传统后外切口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腋下小切口肺癌根治术减少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γ探针对肺癌胸内转移淋巴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γ探针对肺癌胸内淋巴结廓清术的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10例,手术前30-40min静脉注射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开胸后用γ射针探测肺内和纵隔淋巴结及切除的标本,术后对辐射导向手术判定为阳性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即假阳性进行连续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应用γ探针探测淋巴结,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3%,准确性为96.9%,假阴性率0,假阳性率3.7%,术中探测发现最小的转移淋巴结为0.098g,结论:γ探针法在术中能更直接、现客观地提示肿瘤及其浸润、,转移范围,有助于外科医生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