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确定以人群体重指数(BMI)均值作为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指标的模型.方法分别计算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132个调查点人群的BMI均值,用BMI均值和该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建立数学模型.结果拟合非线性方程,建立以BMI均值为基础,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数学模型.经过回代证明,拟合方程有效.结论研究建立的模型对社区监测超重、肥胖患病率及预测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效果有待实际应用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泰兴市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按东西南北中5个区域随机抽取5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村(居)调查年龄≥18岁居民共9 947人,采用入户面对面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等)信息,并进行描述流行病证分析。结果9 947人中体质指数(BMI)平均为23.75±3.44,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性别=5.327,F年龄=15.81,P值均0.01);超重率为33.95%,肥胖率为9.98%。男性超重率、肥胖率(36.61%,10.89%)均高于女性(31.48%,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15、7.16,P值均0.01);城区超重率、肥胖率(33.49%,10.15%)与农村(33.86%、9.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13、0.16,P值均0.05)。50~59岁组人群超重率、肥胖均最高,超重、肥胖高峰年龄男性均较女性有所提前。结论泰兴市成人超重和肥胖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3.
刘力克  夏详碧  袁萍  韩明  安珍  陈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465-467,48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为预防体重过低及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调查人群进行体重与身高的测量,计算BMI(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体重过低、超体重及肥胖的现患率分别为12.93%、20.10%及4.06%。农村的体重过低的患病率为14.37%,高于城市的8.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城市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农村(RR值分别为2.80及2.14)。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城市及农村中两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农民的体重过低患病率最高(男14.61%、女20.35%),军人的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最高(38.71%、6.45%)。结论:成都地区50岁以上人群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不能忽视人群超重及肥胖的预防,在农村中还应加强预防体重过低,使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以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目的:评估北京市城区1984-1999年16年间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及强度。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方案(monitoring of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简称WHO MONICA方案)中北京市城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及后续研究的资料,逐年计算急性脑卒中事件发作粗率,年龄标化发作率和首发发病粗率,年龄标化首发发病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和年平均变化幅度,分析各年龄组发病专率的变化状态。结果:(1)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发作率和首发发病率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男性年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4.5%和4.1%,女性均为4.2%,(2)65-岁和70-74岁老年组发病率增加尤为明显;(3)1999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较为10.3%,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结论:北京市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老年组增加更为明显,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群中脑卒中病人的绝对数增加,应加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和掌握甘肃省7~13岁学龄儿童体重指数(BMI)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基本情况及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11月对甘肃省三地3 058名7~13岁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女生1446名,男生1 612名,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调查发现,超重肥胖率为9.09%,高血压患病率为13.91%。超重肥胖率与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甘肃省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处于中等水平。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应该从小抓起,肥胖和血压偏高儿童应作为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四川省20~69岁人群BMI时间纵向变化,分析体重超重、肥胖流行现状.方法 取2000年和201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老年84 838人的BMI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BMI的均值在全体、男子、女子上高于2000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0年和2010年男子BMI均值高于女子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分类统计,男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33.77%、7.31%,比2000年增长5.24%、2.3%;女子超重、肥胖比例2010年为26.39%、6.82%,比2000年增长0.57%、1.3%.按2010年人口基数推算,样本人群体重超重者达到1 746万人,年增长16万人,肥胖者达到409万人,年增长10万人.结论 四川地区已进入体重超重和肥胖的突增阶段,应采取切实有力的肥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程茅伟  刘爽  龚晨睿  李骏  宋毅 《卫生研究》2012,41(4):589-593
目的研究1991~2009年湖北省20~45岁成年人体质指数分布模式和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1991~2009年在湖北省(2个城市点和4个农村点)进行健康与营养调查,选取20~4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1991年676名,2000年506名,2009年321名),分别从年份、性别和地区角度分析20~45岁居民低体重、正常、超重构成比及率的变化。1991年和2009年的BMI百分曲线采用年龄性别法。结果同1991年相比,2009年男女的体质指数曲线均上移。超重率男性增加了13.9%,女性增加了12.0%。超重/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男女性低体重率的下降速度。专用的体质指数年龄性别百分位曲线表明,对于男性来说,1991~2009年体质指数第15、第50和第85百分位曲线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体质指数百分位较高水平上升率也较大。年龄对男性体质指数曲线变动影响较大。当男性年龄超过32岁,在同一百分位曲线,例如,在第15或第50百分曲线,该曲线增长值大于对应的年轻男子。女性体重指数第15、第50和第85个百分曲线在(1991~2009年)18年期间总体呈现稳定趋势。结论中国居民的体质指数变化显示20~45岁男性变动大于女性,对于每一相应年龄-体质指数百分曲线,女性的变化小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 18岁超重/肥胖人群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 18岁常住居民共计177 099名,选取87 670名超重/肥胖者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测量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TC、TG、LDL-C和HDL-C,采集服75 g无水葡萄糖后静脉血检测服糖后2 h血糖。经复杂加权后分析超重/肥胖者体重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在1周内、1个月内、1年内测量过体重的比例分别为18.9%、23.0%和30.2%。1周内的体重测量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组最低(P<0.05)。超重/肥胖成年人从未测量过体重的比例为20.5%,女性高于男性,60~岁组最高(P<0.05)。较高年龄(60~岁组OR=0.73,95%CI:0.64~0.82)是体重测量的危险因素;女性(OR=1.11,95%CI:1.03~1.19)、较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3.79,95%CI:2.89~4.97)、较高家庭年收入(2.1~万元OR=1.61,95%CI:1.31~1.98)、糖尿病(OR=1.15,95%CI:1.03~1.30)、血脂异常(OR=1.13,95%CI:1.04~1.23)是体重测量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超重/肥胖成年人自主体重测量行为有待提高,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促进重点人群规律监测体重、维持健康体重。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了解龙里县布依族、汉族居民超重及肥胖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镇2社区服务中心4个居委会、4乡镇4个行政村20~80岁身体健康的布依族、汉族2889名常住村民为调查对象,测量调查对象身高和体重等,计算BMI,以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计算超重和肥胖率。结果 汉族成人超重率为32.86%,布依族成人超重率为20.30%,汉族男女性超重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汉族成人肥胖率为10.48%,布依族成人肥胖率为4.88%,汉族肥胖率高于布依族(χ2=32.13,P<0.001),且汉族男女性各年龄段肥胖率均高于布依族(P<0.001);超重和肥胖总率呈现城镇(40.15%)高于农村(28.10%)(P<0.001)。结论 龙里县汉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与2010年全国水平接近,布依族成人超重和肥胖低于全国水平,且存在民族、年龄、城乡差异;超重和肥胖总率城镇高于农村;总体肥胖率显著高于2002年,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张琚  王红  曹丽  李薇  郑小琴  陈洁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60-5062
目的:调查成都城区2~18岁儿童少年体质指数分布趋势以及超重、肥胖流行状况。方法: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和美国CDC2000标准对成都市城区10520名2~18岁儿童少年体质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成都城区儿童少年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男9.6、5.2,女7.1、2.3(WGOC标准);男9.5、2.8,女7.1、1.1(IOTF标准);男8.0、5.7,女6.0、2.1(CDC2000标准),男生肥胖率普遍>女生,BMI均呈先缓慢下降,后迅速回升趋势,肥胖-超重比女生>男生,均大于可接受水平。结论:成都城区儿童少年处于肥胖流行早期阶段,发生肥胖潜在危险性高,并呈上升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国≥80岁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BMI)水平, 确定高龄老年人主要营养不良问题类型及不同BMI水平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共纳入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7-2018年横断面研究9 481名高龄老年人数据, 通过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加权均值计算和五分位数分组分析等描述高龄老年人BMI水平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91.9±7.7)岁, 加权BMI水平的P50为21.9(95%CI:21.8~22.0)kg/m2。BMI水平随年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100岁前下降较快, 之后趋势变得平缓。约30%的高龄老年人存在营养不足问题, 而营养过剩的比例仅约10%。BMI五分位数人群分布特征表明, BMI水平较低的高龄老年人具有的特征:人口社会经济学上, 年龄较大、女性、少数民族、未婚/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生活费水平不足、位于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生活方式上, 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膳食多样性差;功能状态上, 咀嚼能力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损伤、认知功能损伤、听力损伤、视力损伤、自评健康状况差;患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高龄老年人BMI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18~69岁人群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相关性。方法 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24 h尿液收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AU和BMI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的2 265名研究对象24 h尿微量白蛋白为12.5(9.6~17.4)mg/d,MAU的检出率为9.0%。随着BMI水平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MAU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身体活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后,BMI与MAU发生相关,其中肥胖组发生MAU的风险高于正常组,OR值(95% CI)为1.76(1.19~2.60),而超重组发生MAU风险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35)。结论 BMI与MAU发生相关,肥胖人群是MAU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体重指数对10年累积高血压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BMI水平及10年(1992-2002年)BMI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于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都钢铁公司地区35~64岁人群进行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持续10年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在2002年对相同人群再次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两次调查资料完整,且对基线无高血压的2115人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的35~64岁人群10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4.8%.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后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呈增加趋势(P<0.001),男女两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在45~54岁组和55~64岁组,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也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 kg/m2组的高血压发病危险是BMI<24 kg/m2组的3.6倍;10年BMI水平每增加1 kg/m2,累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7.5%.1992年和2002年BMI均正常者中有22.0%的人发生高血压,1992年和2002年BMI均判为肥胖者中有56.3%的人发生高血压.结论 BMI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在深圳成年人的分布特征和体重自我评价情况。方法2008年3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些时间段在深圳市某连锁餐饮单位所有的成年消费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实施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703份。样本人群BMI的均值为(21.34±2.94)kg/m2,消瘦、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5.1%、15.6%和2.6%;女性的消瘦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超重比例显著高于女性;18~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都呈上升趋势。样本人群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为66.3%,男性和女性对自身体重评价与BMI值的一致率分别为65.5%和67.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MI与性别和年龄有密切关系,正确地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6年6-11月,以广州市4 30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标准和中国成人肥胖标准分别判断儿童和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孕期增重推荐值判断母亲孕期增重情况。应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协方差分析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矫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母亲孕前体重正常儿童的1.820倍(OR=1.820,95% CI:1.368~2.422);与母亲孕期增重适宜的儿童相比,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OR=1.296,95% CI:1.007~1.667)。协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母亲孕前体重超重肥胖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儿童BMI Z值。根据母亲孕前BMI分为3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孕期增重组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母亲孕前BMI适宜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组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OR=1.574,95% CI:1.029~2.409)。结论 母亲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且母亲孕前超重较孕期增重过度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女性体质指数和肥胖率,以探讨中国成年女性肥胖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本研究抽取20~30岁育龄女性,分为3组,包括未婚(2474名)、已婚未育(10 816名)和已婚生育(4103名)的女性,共计17 393名.结果城市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重分别为(53.7±9.0)kg、(57.6±9.4)kg和(54.5±8.5)kg,其中未婚女性、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t=12.25,P<0.0001;t=8.32,P<0.0001).城市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1.1±3.3)kg/m2、(22.8±3.4)kg/m2和(22.0±2.9)ks/m2,其中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质指数显著高于未婚女性(t=14.88,P<0.0001;t=5.76,P<0.0001).农村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重分别为(52.3±7.8)kg、(55.3±8.6)kg和(52.8±8.1)kg,其中未婚女性、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t=11.67,P<0.0001;t=14.15,P<0.0001);农村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和已婚生育的女性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1.2±2.8)kg/m2、(22.5±3.1)kg/m2和(21.8±3.0)kg/m2,其中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的平均体质指数显著高于未婚女性(t=13.80,P<0.0001;t=5.34,P<0.0001);城市未婚女性的低体重率(18.1%)高于已婚未育、已婚生育女性(7.3%和9.1%)(与已婚未育比较χ2=113.69,P<0.0001;与已婚生育比较χ2=29.65,P<0.0001),而已婚未育女性超重肥胖率(32.7%)显著高于未婚女性(14.4%)(χ2=28.257,P<0.0001).农村未婚女性的低体重率(12.36%)显著高于已婚未育女性(6.73%)(χ2=50.040,P<0.0001);而已婚未育女性超重率(22.4%)显著高于未婚女性(12.3%)和已婚生育女性(15.4%)(与未婚比较χ2=69.119,P<0.0001;与已婚生育比较χ2=69.866,P<0.0001);已婚生育女性超重肥胖率随产后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已婚生育女性体重滞留是产生成年女性肥胖的重要原因,然而已婚未育女性的体重变化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明北京地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并为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提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是否能够敏感区分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血压值提供交叉验证的依据。方法 2000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地区5155名6~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肥胖流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诊断儿童高血压,采用Pe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中7~15岁4982名研究对象的资料。结果(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7~15岁儿童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检验P<0.0001,BMI与SBP、DBP的偏r分别为0.323 87和0.245 88;(2)SBP值、DBP值都是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3)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间高SBP率、高DBP率、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值<0.0001),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96和4.8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19.70%和24.2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体重对SB  相似文献   

19.
杜杰  邬盛鑫  杨忠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291-1292,1295
目的探讨北京海淀区中小学生BMI与体质指标之间关系,为客观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海淀区7~18岁中小学生1 100名为研究对象,应用方差分析、相关及偏相关对各项人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身体素质指标水平在不同BMI等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性别的影响后,BMI与握力(r=0.30)、50 m跑(r=0.17)、50m×8往返跑(r=0.45)、男生1 000 m(r=0.49)、女生800 m跑(r=0.29)呈显著正相关;BMI与斜身引体(r=-0.26)、引体向上(r=-0.28)、立定跳远(r=-0.23)、仰卧起坐(r=-0.1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随着超重、肥胖学生比例的增加,对身体素质评价的影响也在增大;需要建立更为客观的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体质指数(BMI)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以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订的MS诊断标准,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BMI对象共5 781名(男3 069名,女2 712名)。根据BMI的四分位数将调查对象分成Q1~Q4组计算性别、年龄别MS的患病率。结果 5 781名对象的MS患病率为12.71%(男性9.22%,女性16.67%,χ2 = 71.92,P<0.001)。专业技术人员的MS患病率较其它职业人群显著增高(χ2 = 19.76,P = 0.001),低学历人群的MS患病率较高学历人群显著增高(χ2 = 10.79,P = 0.005)。男性随BMI升高(Q1~Q4)MS患病率由3.21%增至17.54%(χ2 = 87.11,P<0.001);女性(Q1~Q4)MS患病率由7.32%增至29.78%(χ2 = 147.66,P<0.001)。男性各个BMI组MS患病率均低于女性(Q1:3.21% vs 7.32%,χ2 = 10.31,P<0.001;Q2:6.35% vs 10.26%,χ2 = 8.64, P<0.001;Q3:9.72% vs 19.27%,χ2 = 27.39, P<0.001;Q4:17.54% vs 29.79%,χ2 = 28.11,P<0.001)。男性随年龄升高(≤40岁~≥60岁)MS患病率由3.43%增至13.15%(χ2 = 67.09,P<0.001)、女性(≤40岁~≥60岁)MS患病率由10.72%增至24.25%(χ2 = 54.43,P<0.001);随BMI升高(Q1~Q4),伴有MS组分异常的患病率由28.51%增至40.56%(χ2 = 77.39,P<0.001)。结论 BMI正常人群仍有一定多代谢异常和MS患病率,要注意BMI正常人群的代谢性健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