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眶深部肿瘤影像学的诊断特点.方法: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眼眶深部常见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脑膜瘤2例,进行B超、彩超、CT影像学分析.结果:大部分眶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如B超、彩超可给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信息,CT扫描可显示肿瘤的形状、大小、位置,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也显示周围结构继发改变.结论:对大部分眼眶肿瘤超声联合CT等影像检查能准确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超联合CT检查在定位球壁异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2007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17眼)球壁异物采用眼部B超联合眼眶CT的定位效果。术前使用B超联合薄层CT(层厚≤1mm)定位球壁异物.评价B超联合CT检查定位异物的准确性。结果17眼均成功取出球壁异物,其中B超定位准确率达82.35%(14眼),CT定位准确率达94.12%(16眼),两者联合定位准确率达100%。结论B超联合CT定位法可显著提高球壁异物的定位率,利于手术路径选择及异物的取出率,应成为球壁异物取出的术前标准检查。  相似文献   

3.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B超征象,并探讨它们在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MRI、CT、B超检查。结果MRI、CT、B超检查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70%、92%;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86%、76%。40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37例(92.5%)呈“渐进性增强;”22例CT动态增强扫描,16例(72.7%)呈“渐进性增强”。结论B超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但定位能力差。MRI、CT均有助于肿瘤准确定位,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渐进性强化”征象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性征象,MRI显示此征象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0例侵犯眶内的鼻窦肿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入路.结果50例均有不同程度突眼,复视20例,视力下降10例,上睑下垂3例.球结膜水肿10例,鼻部症状12例.CT检查表现骨质缺损,软组织块影;MRI检查鼻窦、眼眶肿块信号连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口腔进路35例,内眦开眶5例,眉弓开眶5例,经口腔加内侧联合开眶5例,49例眼球复位,1例眶内容物剜出.结论CT、MRI检查,局部穿刺对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助,良性肿瘤首选经口腔,内眦眉弓进路.恶性肿瘤联合进路.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窦源性眼眶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0例侵犯眶内的鼻窦肿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入路。结果:50例均有不同程度突眼,复视20例,视力下降10例,上睑下垂3例。球结膜水肿10例,鼻部症状12例。CT检查表现骨质缺损,软组织块影;MR I检查:鼻窦、眼眶肿块信号连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口腔进路35例,内眦开眶5例,眉弓开眶5例,经口腔加内侧联合开眶5例,49例眼球复位,1例眶内容物剜出。结论:CT、MR I检查,局部穿刺对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助,良性肿瘤首选经口腔,内眦眉弓进路。恶性肿瘤联合进路。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B超和CT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和分析住院手术的166例妇科盆腔肿瘤的B超和CT资料。结果166例妇科盆腔肿瘤,B超符合率为87.95%(146/166),CT符合率为90.36%(150/16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盆腔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诊断,B超符合率分别为87.95%(110/119)和76.60%(36/47),CT符合率分别为94.12%(112/119)和80.85%(38/47);其中盆腔恶性肿瘤共47例,对肿瘤临床分期,CT符合率为76.6%(36/47),B超符合率为61.7%(29/47),CT优于B超。结论与CT检查比较,B超诊断妇科盆腔肿瘤,具有简便、廉价、准确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诊断率及手术成功率。方法:对39例分别采用口内进路,颌后颌下进路,颌下进路及口内口外联合进路手术。结果:39例手术全部成功。结论: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肾上腺肿瘤的B超、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探讨误诊原因,评价B超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本文报告了肾上腺肿瘤22例,手术前均进行了超声、CT检查,仪器使用GERT2800、Dornier Perferma,探头频率3.5MH_2。结果:22例肾上腺肿瘤均为单发,其中皮质腺瘤10例、嗜铬细胞瘤8例、皮质腺癌2例、肾上腺转移癌1例、肾上腺囊肿1例,超声定位符合率81.8%,定性符合率54.5%;CT定位符合率100%,定性符合率90.9%。结论:B超可作为临床疑为肾上腺肿瘤的常规检查。由于肾上腺肿瘤声像图缺乏特异性,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才能作出松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结膜切口进路眼眶手术途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眼眶病患者共16例16眼肌锥外眼眶肿瘤病例,采用经穹窿结膜切口肿瘤摘除的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6例16眼均达到肿瘤完全效果。16例并发症中术后视力下降2眼,经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复视为2眼,出院时已明显好转。上睑下垂5眼,3~6个月恢复。结论:经结膜切口进路眼眶手术途径是一种创伤远小于经皮肤切口的手术进路,术后恢复快,对患者外观影响小,通过此进路可以完成大部分眼眶内包括肌锥外的部分疾病手术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与CT综合分析对胆总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61例胆总管疾病患者分别行B超、CT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术后病理对照。结果:胆总管扩张主要由结石引起(72%),其次为炎性狭窄及肿瘤所致。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率B超优于CT,对胰腺肿瘤及胆管癌的诊断率CT优于B超。结论:B超、CT联合应用能提高胆总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熊焰  胡国潢   《中国医学工程》2009,(2):104-106
目的分析胰岛瘤定位诊断的方法,探讨合理选用的策略。方法对1995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例胰岛瘤病例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均发现肿瘤,包括2例定性诊断明确,但无定位诊断的病人。术前B超定位准确率37.5%,CT75.0%;术前CT检查与B超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胰岛瘤术前定位诊断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B超和CT均应为术前常规检查,胰岛瘤CT诊断阳性率较B超高。术前各种检查仍不能定位时,术中探查和B超是目前定位最好的方法。对定性诊断明确的病人,无论能否获得定位诊断,均应及早手术探查,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48例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病理明确诊断的咽旁隙肿瘤患者48例。3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其中8例单独行CT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40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12例单独行MRI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结合影像学特点初步明确肿瘤来源,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并统计其与术后大体病理的符合率。 结果 CT和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位置、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CT检查符合率高(χ2=7.365,P=0.007);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MRI检查符合率高(χ2=6.160,P=0.013)。 结论 CT或(和)MRI的检查可初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所在部位及来源,CT联合MRI检查咽旁隙肿瘤较单独应用CT或MRI检查具有更大参考意义。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9例经临床治疗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突眼疾病的MRI表现,并与B超、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作者认为MRI较CT和B超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在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方面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常规增强扫描(计为常规组)、动态增强扫描(计为增强组)各30例,观察各自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不同扫描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显示肌锥内肿瘤55例(91.7%);类圆状形态30例(50.0%);肿瘤边界清楚;大多密度均匀、中等偏高。常规组显示明显强化13例,无明显强化17例;增强组显示明显强化26例,呈现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特点,无明显强化4例。增强组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P0.001)。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相比CT常规增强扫描有明显优势。临床建议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CT与B超引导下肾活检效果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  高斌  胡淑荣  丁琼  肖蓓 《安徽医学》2001,22(6):12-13
目的 :探讨CT定位与B超定位方法对肾活检应用的精确性 ,以提高诊断性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2 4例肾活检患者分成二组 :18例CT定位 (CT组 ) ,6例采用B超定位 (B超组 )。结果 :18例采用CT组均成功 ;6例B超组 3例成功。CT、B超导引者均无一例肉眼血尿。结论 :CT导引肾穿定位准确 ,操作安全 ,并发症少 ,成功率高于B超导引肾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梗阻性黄疸的病人,术前进行B超、CT、PTC及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比较这些检查的术前诊断符合率。结果:(1)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CT及PTC检查。(2)可获得清晰胆管树及病变的图像。结论:经PTC螺旋CT胆道成像对提高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符合率手术方式选择及肿瘤切除的评估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刘珍才  费翔 《河北医学》2005,11(1):62-64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9例,术前作B超(19例)、CT(17例)、IVP(6例)检查。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结果:本组术前16例确诊,3例未确诊。其中B超及CT的确诊率分别为68.4%(13/19)、76.5%(13/17)。本组术后平均生存期31.3个月,3年生存率为15.8%(3/19),5年生存率为11.8%(2/17)。结论:肾上腺皮质癌恶性程度高,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早期发现并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目前提高其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裳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丈献分析原定性胆素癌(PGC)的高危因素及诊治特点、意外性胆囊癌(UGC)及针孔切口种植转移(PSM)。结果 夺组合并胆囊结石12例,占63.16%(12/19),术前确诊率为63.16%(12/19),联合B超及CT的诊断符合率91.67%(11/12),手术切除率47.37%(9/1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UGC发生率0.11%(2/1866),常规剖腹胆囊切除术(OC)后UGC发生率0.26%(1/383),总LGC发生率为0.13%(3/2249),LC术后PSM发生卒0.05%(1/1866)。定期随访3个月至5年不等,平均生存时间为2.4年。结论 B型超声联合CT是术前较有效的诊断方法,防止UGC漏诊的有效方法是术中常规胆囊冰冻病理及全胆囊病理检查,治疗首选胆囊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76年~1989年所遇到的7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发病、病理、临床表现、诊断等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瘤较少见,临床误诊率较高,行B超、CT、特别是病理检查,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