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医家,结合本人临床病例观察体会,总结出了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的重要证候,及时合理的运用通腑法是提高中风病急性期整体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典型病例,详细论述了急下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腑法又称下法,是中医治疗的八法之一.近年来,通腑法在中风病中的治疗得到广泛运用,相关报道甚多.现综述如下.
1 中风腑实证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医家,结合本人临床病例观察体会,总结出了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的重要证候,及时合理的运用通腑法是提高中风病急性期整体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典型病例,详细论述了急下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1):43-43
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体会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312400)袁明中风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对其急性期积极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竺某,男,48岁。19... 相似文献
6.
葶苈子通腑化痰作用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葶苈子是一味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药,现代多主治痰涎壅滞、咳嗽喘促的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及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病证。近几年来,我们在脑血管中风病的专科专病临床实践中,运用葶苈子为主配伍组方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病证,发挥了葶苈子通腑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排毒通腑法、迅速有效地分解,排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瘀、火、热等各种毒邪,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神识转清,舌脉复常,有效缓解病情,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排毒通腑法以通腑为手段,祛除毒邪为目的,上病下取,急下存阴,推陈致新,保护正气。 相似文献
8.
9.
通腑排毒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腑法亦即下法,为中风病急性期主要治法之一。中风病人凡具有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皆可大胆应用。根据其痰瘀互结,腑气不通的病机特点,通腑法适用于中风病各阶段,甚至未见腑证或腑证不明显,亦可加用通腑药。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王永炎教授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继承前贤诊疗经验基础上提出化痰通腑法是治疗中风病重症安全有效的治法,并依法创制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历经30余年经过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急性期,痰浊内闭是其主要病机,腑实不通是加重的重要条件,瘀毒互结是神昏关键所在。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涤痰泻浊,开闭解郁;通腑急下,祛邪安神;祛瘀逐毒,开窍醒神的治疗思路。实践证明,将通腑法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疗效进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针灸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是针灸治疗起效的机制之一。对其机制研究方面有待于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小柴胡汤(Xiaochaihu Tang)治疗中风后眩晕(apoplectic vertigo)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6月19日,检索所有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追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个研究,共1 1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和降低血浆黏度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方案[总有效率:OR=7.53,95%CI(5.08,11.17),Z=10.05,P0.000 01;降低血浆黏度:MD=-0.49,95%CI(-0.53,-0.45),Z=21.99,P0.000 01],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方面,2项研究跟踪报道了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共出现5例口干,5例嗜睡,7例肠胃不适,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和降低血浆黏度,相比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方案具有一定优势。但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所有研究方法学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且样本量较少,故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仍需要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查阅近5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病症急性期的相关文献,从刺络放血疗法应用于痛症急性期、感染性疾病急性期、神经血管系统疾病急性期3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刺络放血有泄热解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开窍醒神、引邪外出等作用,早期运用刺络放血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疾病急性期治疗效果,为临床运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疾病急性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下法在急性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近代中医名家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论述了运用下法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理论依据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旨在为治疗急性外感热病找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认为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是类中风的发病主因。类中风有脑充血和脑贫血的不同,治疗上应坚守“衬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脑充血者治疗上重用牛膝引脑中血下行,佐以清肝、降胃、镇肝之品;脑贫血者治疗上重用黄芪以补气,当归以补血,使人体气血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17.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通过模拟颈神经根炎方法,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方法:将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于造模后3天,7天,14天,28天,进行病理学观察;3天,7天,14天,进行P物质,前列腺素E2观察;14天,进行6-酮-前列腺F1α,血栓素B2含量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结果;本模型可以出现明显的炎症,瘀血,水肿及神经功能传导的损伤的变化。结论;模拟颈神经根炎的动物模 相似文献
18.
19.
陈剑明 王天芳 吴秀艳 岳宏 杨璐 赵丹 薛晓琳 赵燕 王庆国 张声生 王新月 李军祥 赵洪川 苏娟萍 邹小娟 孙立亭 刘冬梅 赵文霞 韩捷 刘亚军 邓鑫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497-500
目的: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课题组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建立Epidata 2.0临床调查资料数据库,运用SPSS 15.0软件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调查共收集溃疡性结肠炎951例,其中活动期829例,缓解期122例。症状分布特点:出现频率≥35%的症状在活动期有35个,缓解期有21个。活动期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为泄泻、脓血便(血多于脓)、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肠鸣增多、矢气增多、肛门气坠、排便不爽、肛门灼热、泻下急迫;肠外症状为:乏力、神疲、畏寒、少气懒言、腰部酸软、下肢酸软、口苦、口咽干燥、纳呆、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烦躁、精神抑郁、胖大舌、齿痕舌、黄苔、腻苔、厚苔、燥苔、脉细、脉弦、脉滑。缓解期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为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腹胀、排便不爽、肠鸣增多;肠外症状:齿痕舌、脉细、乏力、腻苔、胖大舌、口咽干燥、急躁易怒、白苔、淡白舌、畏寒、腰部酸软、神疲、脉沉、精神抑郁、少气懒言。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均以泄泻、腹痛、腹胀等为最常见,但全身症状的出现频率以活动期为多;本病的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但活动期以湿热蕴结大肠为主,兼有阳气不足之象,缓解期以脾肾阳气不足为主,兼有湿邪内阻之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