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手挂悬吊和患肢枕抬高消除上肢骨折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52例上肢骨折病人应用手挂悬吊消除肢体肿胀,对照组31例用患肢枕抬高消除肢体肿胀,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消肿效果.结果观察组中优良率达94.2%,对照组中优良率为48.38%,χ2=30.1,P<0.005.结论手挂悬吊消肿效果显著优于患肢枕抬高.  相似文献   

2.
洪斐 《护理研究》2001,15(3):186-186
上肢骨折后常采用长臂管型石膏或长臂石膏托固定 ,对于短缩移位的肱骨干螺旋形骨折和斜形骨折也常采用悬垂石膏固定 ,以利于骨折复位。所有这些固定均需将上肢通过三角巾或绷带绕过颈部进行悬吊。鉴于大部分病人在悬吊过程中出现颈部酸胀、活动受限 ,甚至在绷带受压处皮肤出现红肿、水疱 ,笔者对悬吊方法进行了改进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方法及使用效果  以肱骨干骨折行悬垂石膏病人为例。将绷带绕右上肢石膏后跨过左肩再沿后背系于右侧腰带上 ,其位置相当于右后髂棘处。  经过 18例病人的应用 ,无一例出现颈部酸痛、活动受限及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靴形吊带悬吊配合握力球训练消除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应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术后采用传统枕头抬高或应用前臂吊带悬吊的方法使患肢高于心脏位,观察组病人术后应用靴形吊带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并呈屈肘90°功能位,术后第1天开始配合使用握力球进行手指主动运动,比较两组病人消肿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靴形吊带悬吊配合握力球训练方法加快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悬吊式靴形手挂吊兜的研制及在上肢损伤后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实施效果。方法将研究病例随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药物消肿、患肢抬高及前臂吊带悬吊);实验组采用应用悬吊式靴形手挂吊兜的护理模式。将两组的实施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不需药物脱水剂,就可以尽快消除上肢损伤肢体软组织肿胀。平均消肿时间、疼痛评分和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靴形悬吊式手挂吊兜在上肢损伤后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实施其消肿效果优于他法,不需药物脱水剂,就可以尽快消除骨折肢体软组织肿胀。且吊兜的高度随患者的体位改变可随时调节。护理方便,操作简单,体位易以维持、经济实惠。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联合疗法消除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联合疗法”尽快消除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即患肢应用骨创伤治疗仪的同时静滴20%甘露醇消肿.介绍"联合疗法”的具体方法、适应证,从护理角度重点阐述了该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注意事项等,并讨论了二者联合应用的消肿机制.  相似文献   

6.
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消除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除骨折部位软组织肿胀的最有效方法。方法:选取男性青壮年闭合性胫骨骨折60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应用骨创伤治疗仪:Ⅱ组静滴20%甘露醇;Ⅲ组为以上两种的联合疗法。实施上术治疗方案前及实施后第2天、第4天、第6天在髌骨下缘15cm处测量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并计算周径差,各组在同一时间内对比。结果:Ⅲ组在第2天、第4天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Ⅰ或Ⅱ组(P〈0.002,P〈0.001),第6  相似文献   

7.
正上肢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由直接和间接外力作用导致,可致病人前臂旋转、屈伸功能障碍,并伴有不同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伤后局部功能丧失、肿胀和疼痛[1]。临床上对于上肢骨折多采用手术、小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常见,但手术后患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在术后3~5d内达到高峰[2]。不仅增加病人的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悬吊抬高和枕抬高消除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肘关节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取悬吊抬高患肢和枕抬高的方法消除患肢肿胀,术后1~5 d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患肢肘下10 cm的周径,记录术后第5 d与第1 d的周径差,对比两组患者患肢消肿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第5 d和第1 d的患肢周径差为(2?53&#177;0?76)cm,对照组周径差为(4?19&#177;2?36)cm,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消肿效果好,有利于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上肢骨折创伤后,由于出血和反应性炎症,往往会出现肿胀,这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会给治疗造成困难[1]。如果肿胀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延迟手术时机、影响手部的早期功能活动和康复、增加患肢伤口感染机会、延迟愈合、导致骨髓炎的发生,严重者手部血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本研究现就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相关护理综述如下。1肿胀机制上肢骨折创伤后,周围软组织毛细血管破裂  相似文献   

10.
章芬  刘薇  徐姗 《护理研究》2013,27(22):2364-2365
[目的]观察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骨折所致肢体肿胀的疗效。[方法]将86例骨折病人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联合用药组(43例)和单独用药组(43例),联合用药组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和甘露醇100mL注射液,12h交替联合静脉输注1次,单独用药组使用20%甘露醇注射液100mL,6h静脉输注1次,观察肢体肿胀消退的程度和治疗时间。[结果]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且治疗时间短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甘油果糖注射液联合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骨折所致肢体肿胀效果优于单用20%甘露醇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问背侧动脉岛状皮瓣(35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5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逆行岛状皮瓣(8例)5种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7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71例皮瓣完全成活,i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2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辩,2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辩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2~4周,创面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应用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乳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106例乳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为A组,共66例;B组于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系统功能锻炼,为40例;术后1a随访。结果:A组肩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B组。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乳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水凝胶冷敷贴辅助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急性期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医院骨二科治疗的224例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床号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n=114)和观察组(n=110)。对照组患者采取抬高患肢置于功能位,并进行消肿、抗渗出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助采用水凝胶冷敷贴于患处,连续治疗5d后,比较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总体疗效。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采用水凝胶冷敷贴治疗后,肢体消肿时间明显缩短,总体疗效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水凝胶冷敷贴能促进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消退,缩短了消肿时间,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运动再学习疗法,以期改善并证实偏瘫患者下肢活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下肢应用运动再学习疗法(moterrelearningprogrammeMRP),根据神经肌肉运动的发育理论、通过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后能独立步行者由20%提高到62.5%。结论:日常生活能力比治疗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孙玉勤  杨洁 《护理学报》2008,15(8):59-61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动静脉脉冲系统(足底A—V泵)减轻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THA/TKR)后患者患肢肿胀的效果。方法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22例(A组),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6例(B组)。经过患者知情同意,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12例,对照组A10例,B组患者分为治疗组B18例,对照组B18例。治疗组术后立即应用足底A—V泵,持续24h应用,连续7d;对照组除了不使用足底A—V泵以外,其他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方法与治疗组一样。术前1d晨、术后1-3d晨、术后7d晨分别测量下肢周径,了解其肿胀程度。结果两种术式下,治疗组在下肢胀肿减轻程度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B中有2例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足底A—V泵加功能锻炼在减轻全髋/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并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此项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制动期的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总结近5年上肢骨折60例,并把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在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另一组则不进行康复治疗,制动期后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上肢骨折在制动期内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者。结论:上肢骨折制动期内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患肢骨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锁骨上臂丛阻滞且年龄为60岁以上患者32例,按年龄段分为60~74岁组(17例)和74岁组(15例)。经便携式超声定位仪于锁骨上窝扫描臂丛神经,采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分三针注入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局麻药25~30 ml满意包裹神经丛,辅以合适的镇静、镇痛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结果 74岁组患者术前ASAⅣ级病例较60~74岁组多,术中镇静、镇痛辅助用药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较60~74岁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按照既定计划完成麻醉,未出现因麻醉效果欠佳而中途转为全身麻醉者,术中镇静评分、合作评分及麻醉效果评分均满意,术后12 h内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为基础的麻醉管理方案,不仅能满足重症老年患者术中手术需要,而且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以及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等症状改善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常规基础上加服中药对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