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的疗效、安全性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术后发生SR-aGVHD的患儿临床资料59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UCMSCs治疗分为UCMSCs组(n=33)和常规组(n=26)。结果 UCMSCs组中UCMSCs静脉输注平均细胞数为1.70(0.43-5.78)×106/kg,平均次数为2(1—5)次,均未见输注不良反应。与常规组相比,UCMSCs组在治疗SR-aGVHD的改善中位时间上更短(12 d vs 18 d,P<0.05);2组之间在治疗SR-aGVHD的治愈时间,皮肤、肝脏、胃肠道疗效的总体反应率,单器官和多器官受累的SR-aGVHD疗效的完全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广泛型cGVHD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EBV感染率及复发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合生存...  相似文献   

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已取得成功,但是在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特别是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报道还很少。目的: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方法:10例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明确诊断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每个治疗剂量2×107个细胞,每次1或2个剂量,每2周治疗1次,根据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结论:4例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3例显效,2例皮肤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1例进步,1例显效;4例肝脏排斥患者2例显效,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0%(7/10)。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个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名对激素无效的aGVHD患者分为两组,UCMSCs组:接受他克莫司+甲氨蝶呤(MTX)+UCMSCs抗GVHD治疗,常规治疗组:仅接受他克莫司+MTX治疗。结果 UCMSCs组治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UCMSCs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6.15±6.34)d、(20.8±6.94)d,(P0.05);治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5.5±7.18)d、(30.4±8.07)d,(P0.05)。UCMSCs组无1例因感染死亡。UC-MSCs组在输注UCMSCs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UCMSCs及常规治疗组发生aGVHD各2例,无1例本病复发。讨论UCMSCs治疗aGVHD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0年8月在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接受allo-HSCT的1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肠道aGVHD患儿的临床特征,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所采取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1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发生率为27.3%.1例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1例患者移植后第50天死亡,1例患者治愈.结论 ...  相似文献   

6.
目前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移植物抗宿主病,尤其急性移植物抗宿上病,是异基凶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中最棘手的问题,是移植后致残及相关死亡的丰要原因.而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药物大多抑制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同时付出了移植效能降低、感染机会增加的代价.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寻找使T细胞处于激活状态,保持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但同时又抑制特异性同种抗原.一些对经典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新发现,移植方式的改良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应用等,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提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2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及1例急性髓性白帆病M_2(AML-M_2)行allo-HSCT。干细胞分别来自血缘HLA相合、非血缘HLA相合及血缘HLA一个位点不合的供者。1例采用氟达拉滨 马利兰 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作为预处理,另2例预处理采用改良的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 ATG。均以环孢素A(CsA)联合短疗程甲氨蝶呤(MTX)的基础上加用霉酚酸酯(MMF)预防急性GVHD(aGVHD)。结果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60、105、116 d并发重度肠炎,肠镜和病理活检示肠黏膜充血水肿或上皮层坏死脱落,肠腔正常结构消失,直、结肠多发性溃疡,见较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见巨细胞病毒(CMV)包涵体,诊断为肠道GVHD。予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的治疗,1例最后死于肺部结核杆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2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allo-HSCT后并发GVHD所致肠炎,诊断有赖于肠镜和病理活检,治疗采用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生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深入研究cGVHD的发病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间充质干细胞(MSC)强大的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组织再生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广泛应用,但cGVHD的应用研究才刚起步.现就cGVHD发病机制以及MSC治疗cGVHD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发生率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了 118例患者 12 0次的allo HSCT的临床资料。结果  6 3例患者发生了aGVHD ,累积发生率为 5 2 .5 7%。其中轻度aGVHD (Ⅰ~Ⅱ度 ) 4 6例 ,累积发生率38 91% ,重度aGVHD(Ⅲ~Ⅳ度 ) 17例 ,累积发生率 14 .17%。 12 0例次患者移植后 2年时总的累积疾病复发率为 14 .14 % ,其中无aGVHD组和轻度aGVHD组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 12 .4 8% (6例 )和 2 0 .5 3%(9例 ) ,重度aGVHD(Ⅲ~Ⅳ度 )组无一例复发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无aGVHD组和轻度、重度GVHD组患者 2年时的生存率分别为 6 1.4 0 % ,6 4 .0 8%和 17.6 5 % ,重度aGVHD组预后较差 (P <0 .0 1)。非血缘关系移植 ,HLA配型不合为发生aGVHD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移植方式、疾病种类、分期、供受者性别和血型、输入细胞数等因素无关。结论 aGVHD是HSCT的重要并发症 ,发生时间越早 ,症状越重 ,预后越差。非血缘关系移植 ,HLA配型不合为发生aGV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poietic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54例在本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方法。结果 16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a GVHD 54例,其中Ⅳ度2例,Ⅲ度10例,Ⅱ度23例,Ⅰ度19例。经个体化治疗与护理后,47例(87.01%)治愈,3例(5.56%)转为c GVHD(chronic GVHD),4例(7.41%)死亡。结论加强肝脏、肠道及皮肤的症状观察及护理,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及全环境保护,是促进a GVHD患者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携带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探讨CAT对人UC-MSC增殖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空载体质粒pMSCV-GFP和携带CAT基因的pMSCV-GFP-CAT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UC-MSC,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分选获得MSC-GFP、MSC-GFP-CAT两种细胞株;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细胞株和UC-MSC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用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和成脂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转染48小时后即可观察到UC-MSC发出绿色荧光,3天后达到稳定状态,随着细胞的传代荧光强度不会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GFP+转染率显示,MSC-GFP为(25.54±8.65)%,MSC-GFP-CAT为(35.4±18.57)%;体外传代培养后检测UC-MSC、MSC-GFP、MSC-GFP-CAT细胞CAT活性分别为:19.5、20.3、67.2U;MSC-GFP-CAT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和脂肪细胞;携带CAT基因载体转染对UC-MSC的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成功获得高表达CAT的UC-MSC,其CAT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3.4倍,转染对UC-MSC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基因转移使UC-MSC保留了成骨和成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hucMSC,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的表达。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添加B27诱导,流式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白介素-1β(IL-1β)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等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鉴定。结果hucMSC表达CD105、CD44、CD29。诱导后聚集成细胞球悬浮生长,并不断增殖,流式细胞仪鉴定失去hucMSC的表面标志物特征,而表达Nestin、CD133。再经RA、GDNF、IL-1β诱导,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结论hucMSC能分化为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生长、增殖、分化特征的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析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aplo-HSCT)移植的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2013年6月完成的36例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后的资料,分析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情况.结果表明,3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 d及14 d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3.8%,cGVHD发生率为37.5%,广泛性cGVHD仅为6.25%,2年总生存为76.9%.结论:UC-MSC联合haplo-HSCT移植对难治/复发髓系白血病患者具有良好疗效,是用于有高危因素和无全相合供者患者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脐带静脉灌注液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静脉灌注液中是否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离和扩增方法。从正常产妇分娩后的脐带静脉灌注液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诱导其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脐带静脉灌注液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高表达CD29、HLA-ABC、CD166、CD105、CD73、CD44;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CD144和CD14)。它们可向骨、脂肪和软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结论:人脐带静脉灌注液存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和扩增,可作为今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离鉴定人骨髓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比较两种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用密度梯度离心或酶消化方法分离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贴壁培养的方法进一步纯化Msc。检测骨髓和脐带MSC的表型以及成脂、成骨分化潜能。通过LTC—IC(long—term culture—initiating cells)实验,检测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千细胞体外支持长期造血的能力,并在培养的第3、5、7周分析两种MSC组悬浮细胞的表型。结果表明,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时均呈纺锤形、贴壁生长,2种MSC均表达CD90、CD105、CD73、CD29、CD54、CD166和HLA—ABC,不表达HLA—DR、CD34和CD45。化学染色证实,2种MsC体外能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LTC—IC实验第5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CFC(colony forming cell)的产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7、9周,脐带MSC组CFC的产率均低于骨髓MSC组(P〈0.05)。第3、5、7周悬浮细胞表型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种MSC组CD34和CD117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而CD33、CD13、CD11b的阳性率逐渐上升。结论:从人骨髓和脐带组织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支持长期造血,但其造血支持能力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 ±0.38)×104、(1.97±0.13) ×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 ±0.07) ×104、(5.64 ±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相似文献   

17.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又称杜兴肌营养不良(duchenne's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可同时累及心肌和呼吸肌。DMD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中SDF-1受体CXCR4的表达特征。运用组织块贴壁法从健康人脐带中培养出hucM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表面特异性标记;应用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对hucMSC成脂和成骨情况进行检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第5代hucMSC中CXCR4受体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第2-第5代hucMSC中cxcr4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hucMSC表现出CD44、CD13、CD71阳性,CD38、CD117、HLA-DR阴性。hucMSC经成脂、成骨诱导后出现脂滴及钙结节,经油红O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第2-第5代hucMSC中均有CXCR4蛋白表达,分别为(89.82±0.62)%、(86.87±1.32)%、(80.50±4.46)%、(70.10±0.68)%。第2-第5代hucMSC中cxcr4mRNA均有表达,且第3-第5代cxcr4mRNA表达量分别为第2代的0.5585±0.0875倍、0.6205±0.1377倍、0...  相似文献   

19.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细胞产量、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增殖特性、免疫表型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等并对比性研究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均达100%;虽然由脐带组织中分离的有核细胞数低于骨髓(1×10^6/cmvs5.5×10^7/ml)(p=0.0002),但在培养第14天由脐带和骨髓中得到的贴壁细胞数无差异(8.6×10^5/cmvs8.4×10^5/ml)(p〉0.05);UC-MSC形态、大多数分子表型、细胞周期状态、脂肪和骨诱导分化能力与BM-MSC相似,但UC-MSC的CFU-F比例(1∶1609±0.18)高于BM-MSC的CFU-F比例(1∶35700±0.01)(p〈0.05)。此外,UC-MSC具有比BM-MSC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UC-MSCHLA-ABC和CD106分子表达低于BM-MSC(p〈0.05)。结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产量和绝大多数生物学特征与BM-MSC的相似,且具有比BM-MSC更高的增殖能力、较低的HLA-ABC和HLA-DR表达,UC-MSC有望成为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的能力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来源于脐血的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4 d,然后计数造血干细胞数与集落形成单位.ELISA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的细胞因子.结果: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造血干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造血干细胞(P<0.05).此外,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外源性细胞因子可明显提高造血干细胞增殖率(P<0.05).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GM-CSF、IL-7、IL-8、IL-11、SCF和SDF-lα.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用于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对HSC增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