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IK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净化都具有良好效果。免疫细胞主要分为T细胞、NK细胞(natural K 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和NKT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来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是否会对免疫细胞产生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培养人CIK细胞,观察2组培养体系中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IK细胞CD3+CD56+表达;检测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48 h后的CIK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含量变化;以及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CIK细胞杀伤SGC-7901细胞活性。结果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比较培养5、10、15 d CIK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7.62±1.88、26.31±1.95、46.05±2.86与18.10±1.73、25.97±1.55、45.82±1.15,CD3+CD56+的表达分别为(12.37±1.38)%、(17.39±2.81)%、(24.3±1.72)%与(11.46±1.35)%、(18.36±1.96)%、(24.08±2.21)%,在促进CIK细胞的增殖以及CD3+CD56+的表达上,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培养48 h后,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培养的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杀伤活性分别为(37.17±1.95)%、(38.79±1.91)%、(46.05±2.86)%和(32.04±1.92)%、(33.50±1.17)%、(45.82±1.15)%,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对人CIK细胞的增殖、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含量变化以及体外杀伤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包被和未包被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培养瓶中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生长状态及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的细胞数,研究在临床常用培养CIK细胞的方法上,后续增加对培养瓶进行包被抗人CD3单克隆抗体的预处理后,对CIK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提取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无血清培养液调整好细胞浓度,在75 cm2密封盖培养瓶中等量加入包被和未包被抗人CD3抗体,以及IFN-γ.培养24 h后加入CIK混合刺激因子,以后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根据细胞的生长情况进行传代扩增(扩增至未包被的培养瓶中),第12天收集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包被抗人CD3抗体的75 cm2密封盖培养瓶培养的CIK细胞,在培养第3天即可进行传代扩增,以后每天都可进行扩增;用未包被抗人CD3抗体75 cm2密封盖培养瓶培养的CIK细胞在第5天才可进行传代扩增,以后每隔1 d可以进行扩增,第12天收集的细胞总数未包被的为1.2×109,包被的为3.3×109.结论 包被细胞因子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对正常条件培养的CIK细胞生长状态和较短时间内收获的CIK细胞总量有很好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原负载的DC及CIK对结肠癌细胞SW1116杀伤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以及CIK(cytokine induced cells)细胞对结肠癌细胞SW1116的体外杀伤作用,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用IL-4、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细胞,并用抗原进行负载;用CD3Ab、IFNγ、IL -2、IL-1α等诱导培养CIK细胞,分别用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进行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比较两者对SW1116的杀伤效果.结果 抗原负载的DC和CIK对SW1116均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分别达到64.10%和67.70%.结论 抗原负载的DC及CIK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保存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killercellsCIK)功能状况。方法 抽取8 名健康献血者外周静脉血25ml,用ACD B血液保存液抗凝,置4℃保存,于采血后第1、2、3、4、6、8、10、12和14天 分别取血液2ml,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BMNC),用红细胞花环法检测BMNC中CD3+、CD4+、CD8+的T细胞亚 群;加入IFN γ、IL 2及抗人CD3单克隆抗体(mAb)诱导CIK细胞以检测细胞激活率、细胞增殖倍数、杀伤活性。同 时进行淋巴细胞总数测定。结果 经不同保存时间诱导培养的CIK细胞激活率、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均低于保存 前,存放10天后血液中的T细胞不能被激活。T细胞亚群除保存至12天后的CD4+T细胞和绝对值低于保存第一 天外,其余各组与保存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保存不同时间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总数无明显的变化。结论 保 存10天后血液中的T细胞不能被激活。不同保存时间血液中诱导培养的CIK细胞激活率、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均 低于保存前,但T细胞亚群变化不显著。保存血液的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总数与细胞的活性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 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 、白细胞介素12(IL-12) 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 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γ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 DC-CIK细胞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DC-CIK细胞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传统方法制备的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效应细胞含量和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影响并分析其差异.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甲、乙两组,其中甲组用传统培养方法从PBMNC制备的传统CIK细胞,乙组采用PHA诱导单个核细胞制备获得的新型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每3d统计各组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活率和细胞绝对值,并在培养至第15天时,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免疫表型,统计CD3+ CD56+、CD3+ CD8+和CD3+ CD4+细胞占各培养体系总细胞数的比例;同时用CCK-8试剂盒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采用PHA诱导制备新型CIK细胞的方法比传统方法更能促进细胞增殖(P<0.05),且细胞活率都保持在90%以上.两组CD3+ CD8+、CD3+ CD56+细胞比例都显著升高.与传统方法比,新方法的CD3+ CD8+细胞升高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5),CD3+ CD56+细胞提升比例不存在差异,同时CD3+ CD4+下降的比例也不存在差异.效靶比为5:1、10:1、20:1、40:1时,PHA诱导制备的新型CIK细胞比传统方法制备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更强(P<0.05),且随着效靶比的升高两种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力的差异明显性也增加.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PHA可明显提高CIK细胞的增殖能力,调高CD3+ CD8+细胞的比例,增强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这为白血病及其他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来源的CIK细胞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转mdr1基因诱导CIK细胞耐药并保持肿瘤杀伤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将多药耐药基因 (mdr1)转入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 (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细胞 ,观察其是否产生耐药性并且保持肿瘤杀伤活性。方法 用IFN γ ,CD3单抗 ,IL 2 ,IL 1等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得CIK细胞。采用电穿孔方法将mdr1基因表达质粒pHamdr转入CIK细胞。转染后 72h提取细胞总RNA ,DNA酶消化残留质粒DNA后进行RT PCR ,鉴定mdr1基因表达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耐药蛋白 (P gp)表达。四唑蓝比色法 (MTT)检测转基因后CIK细胞对阿霉素和秋水仙碱的耐药性 ;同时检测转染前后CIK细胞对MCF7细胞 (人类乳腺癌细胞系 )的杀伤活性变化。结果 转染mdr1后的CIK细胞mdr1mRNA阳性 ,P gp阳性的CIK细胞为 2 1%~ 37% (平均 2 7% )。转染后CIK细胞获得了多药耐药性 ,对阿霉素的IC50 值较转染前升高了 2 2 .3~ 4 5 .8倍 ,对秋水仙碱的IC50 值升高了 6 .7~ 11.35倍。转染前后CIK细胞对MCF7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CIK细胞转入mdr1基因后获得了多药耐药性 ,转染后的CIK细胞仍然保持原有的肿瘤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9.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CIK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两种血液肿瘤细胞K562和HL-60培养上清液对脐带血CIK细胞的影响作用。方法 在细胞因子诱导的脐带杀伤细胞(CIKs)形成的过程中,加入肿瘤细胞培养上清,观察CIK细胞为主的异质性细胞群体。随培养时间延长,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K562和HL-60培养上清液能明显抑制CIK的增殖率和杀伤活性,免疫表型亦有显著的变化(P<0.05)。结论 K562和HL-60培养上清液能抑制脐带血CIK细胞的活性,这可能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避和耐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用健康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输注前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予rhIFN-γ、rhIL-2、rhIL-1β、CD3单克隆抗体(CD3mAb)诱导CIK细胞,回输至病人体内;比较肿瘤患者用CIK细胞治疗前后PBMC对K562的杀伤活性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肿瘤患者治疗前PBMC杀伤活性和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均低于健康人,治疗后除NK细胞绝对计数未见明显改变外均有所提高,但仍比健康人低.结论:健康人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肿瘤患者自身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不同的输注途径以及不同的时段输注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脐血源CIK/NK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输注前每毫升MSC悬液中加入5μl DiI染液(红色),每毫升CIK/NK细胞悬液中加入1μl CFDA SE染液(绿色)进行荧光标记。每只NOD/SCID小鼠的MSC的输注量为1×106(0.1ml),CIK/NK细胞为1×107(0.1ml)。实验分4为组,每组6只。A组:MSC+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B组:MSC+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同时静脉输注;D组:MSC髓腔输注+CIK/NK细胞静脉输注,CIK/NK细胞在MSC后48小时输注。CIK/NK细胞输注后24、48小时解剖NOD/SCID小鼠(每批次3只),分别取小鼠肝、脾、肺、肾脏进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低倍镜视野红色和绿色荧光细胞的平均数量及其平均比值关系,以反映MSC与CIK/NK细胞体内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IK/NK细胞抑制作用的强度。结果表明: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A、B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C、D组,而A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B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后C组小鼠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低于D组,而48小时后其MSC与CIK/NK细胞平均比值之和稍高于D组,但两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A、B、C、D4组小鼠在输注CIK/NK细胞24小时和48小时后肺、肝、脾中MSC与CIK/NK细胞的平均比值之和均高于肾脏。结论:相同部位、相同时段输注MSC与CIK/NK细胞时,两种细胞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MSC在动物模型体内和CIK/NK细胞相互作用的场所可能主要位于肺部和肝脏等网状内皮系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 cell, CIK )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疫苗联合应用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 (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HBV-Tg)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HBV-Tg小鼠腹腔注射CIK细胞及皮下注射HBsAg疫苗,观察外用血中HBV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给予HBV-Tg小鼠CIK细胞治疗后,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减少,CD3^+、CD4^+及CD8^+细胞增加,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加强。结论应用CIK细胞与HBsAg疫苗作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小鼠后,两者可协同作用降低外周血中的病毒含量,并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肺癌病人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的护理规范.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9月~2010年10月接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139例肺癌病人从护患沟通、心理护理、标本采集、CIK细胞悬液回输和输注后病情观查等环节的经验.结果 139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接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有1例出现发热,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干细胞因子 (SCF)、FLT3配基 (FL)联合白介素 (IL) 2 ,7,15等的不同组合体系体外扩增人脐血来源的CIK NK细胞 (CB CIK NK) ,探讨不同培养方式对CB CIK NK细胞诱导、扩增产率的影响。按诱导扩增体系的不同分 3组 :A组 (SCF IL2 IL7 IL15 ) ,B组 (SCF FL IL2 IL7 IL15 )和C组 (IL2 IL7 IL15 ,对照组 ) ,培养 2 1天 ,检测CD3 CD5 6 CIK细胞、CD3- CD5 6 NK细胞比例和扩增倍数。结果表明 :经 2 1天培养 ,A ,B及C组CIK细胞比例分别为 (19.84± 2 .93) %、(2 6 .2 0± 4 .0 5 ) %及 (2 4 .0 3± 4 .99) % ;而NK细胞的比例A、B及C组比例分别为 (4 9.6 0± 1.4 0 ) %、(5 1.16± 6 .4 5 ) %及 (30 .85± 8.12 ) %。含SCF FL的B组扩增效率最高 ,其中CIK细胞的扩增倍数由对照组 (C组 )的 (5 75 81± 2 2 1.72 )倍增加至 (796 .0 9± 2 78.4 7)倍 (最高为 1313倍 ) ;NK细胞由对照组 (C组 )的 (30 .39± 14 .4 7)倍增加至 (6 5 .85± 30 .83)倍 (最高为 12 1.0 6倍 )。结论 :通过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可以同时扩增CB来源的CIK NK细胞 ;联合诱导、扩增CB CIK NK细胞以采用含SCF FL IL2 IL7 IL15的培养体系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在淋巴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及普通无血清培养基中的细胞形态、体外扩增速度、细胞表型及其对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方法取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各3例,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在淋巴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及普通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和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体外诱导CIK细胞,比较细胞的形态、扩增速度、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结果在不同培养基中健康人外周血CIK细胞的扩增速度、流式细胞学检测的CD3+CD8+和CD3+CD56+细胞百分比以及对K562和HL-6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来源的PBMC在不同的培养基中经过诱导获得的CIK细胞在增殖速度、流式细胞学分析结果及杀伤活性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肿瘤患者的PBMC经诱导培养获得的CIK细胞可有显著差别,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静脉输注CIK细胞,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生存质量的护理。方法抽取20例肿瘤患者外周血,经培养后回输给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回输时、回输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护理。结果 20例患者经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了顾虑,静脉输注CIK细胞后,有1例出现寒战,2例出现发热,经相应的处理后缓解。结论静脉输注CIK细胞的实施方便,不良反应少,是肿瘤患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DC与CIK共培养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小时,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SMMC-7721肝癌细胞株的活性.结果显示: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DC-CIK细胞群的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一种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相似文献   

18.
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多向潜能,可在造血微环境形成、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如TGF—β,IGF—I,BMP及FGF在MSC分化中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并有协同性;MSC可分泌G—CSF,SCF,LIF,M—CSF,IL—6和IL—11等多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相关因子作用后的MSC将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